考试作弊心理透视

一、虚荣心理。由于应试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弊端,社会、家庭及师生普遍看笪成绩、拔尖庞爱,同学羡慕。有的家长还对考试分数高的学生以物质奖励。

面对这如此“巨大”的精神与物质双重诱惑,考试中一旦有机可乘,持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就会铤而走险。这也符合一些青少年争强好胜,爱出风头的心理。

二、畏惧心理。考试成绩的好坏成了有关人员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教师也如法炝制,把这种准准用于学生,不管大考小考,教师教给学生按成绩“排队”。如此一来,学生一旦考试成绩落后,则老师批评、家长责难接踵而来。所以有些学生出于对这种结果的畏惧,就会不惜以作弊的错误手段提高分数,欺骗老师和家长。

三、平衡心理。有些学生学习并不差,但看到某些学生因通过作弊手段获取高分,于是就抢着“别人能做,我也做得”的动机、染上作弊恶习。

四、冒险心理。有些青少年学生涉世末深,心理不成熟,明辨是非能力差。

想通过作弊体验那种冒险的“紧张”感觉、享受冒险的“愉悦”。

五、侥幸心理。有些同学平时并无作弊习惯,虽知作弊是错误的,但由于复习偶有遣漏,或考试时思维一时“短路”,于是在情急之下,抱着“只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便心存侥幸、进行作弊。

六、逆反心理。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强,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老师和家长越是不让做的事情,他们越是要试一试,以“显示”所谓的“存在与个性”。所以、虽对作弊现象三令五申地禁止,有的学生反倒“顶风”作弊。这就是受不健康的逆反心理驱使所致。

七、被暗示心理。由于多年来教育观点的陈旧落后,许多地方社会舆论及至教育行政部门仍然把升学率做为评价学校和老师的唯一标准,并与教师的工资奖金职称挂勾。这样教师就暗示甚至纵客学生作弊。这种现象,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并且与学校的育人宗旨道而驰。

八、攀比心理。社会上各种考试泛滥,有的完全失掉了公正性与严肃性、由于受经济利益驱使,你出钱、我给文凭。于是考试中的挟带、损卷、甚至公然请人代考的事情已成尽人皆知的秘密。此种恶劣风气,使中小学生耳濡目染,深度影响。

针对学生考试作弊的不同心理,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高雅情趣;其次是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学生的作弊行为,对症下药;再就是进行“综合治理”,净化社会空气,其正把升学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