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前进的。要改革就离不开创造与竞争,创造性与竞争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显着特征。这一社会特性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有知识,有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经受困难与挫折考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重视学生人格建塑,正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重视人格教育,也是青少年健全发展的客观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特点为他们人格的建塑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情绪易于波动,意志较为脆弱,认知易于“扭曲”,内心常存冲突,思想易于消沉等人格弱点。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这些人格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

人格失落是当前我国学生中一个应当重视的现象。改革开放将我国的社会生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许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也伴随着科技文化的引进进入我国校园,使得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陷入了冲突、困扰,甚至一度出现混乱状态,心理状态的倾斜与失衡普遍,人格“低落”、“缺失”、“扭曲”、“变态”等现象呈现出增长势头。这是很令人忧虑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青少年人格教育,实质上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

从更广的视野来思考人格教育的价值,它还具有推动、升华社会文明的巨大作用,是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特质,如热爱真、善、美,讲求礼、智、信,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这些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通过普遍化的人格教育去挖掘和发现,使之在现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这不仅有助于弘扬我国民族精神,而且有助于克服和消除我国传统人格中许多落后于时代的东西。学校人格教育,正是着眼于对青少年一代优秀人格的塑造和建构中华民族的新文明。因而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对人格的忽视。重智能、轻人格,是各类学校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通脖。这一片面的教育取向已经产生了许多不良效应。

重视学生智能培养,这是无可非议的。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

现实教育实践中,有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就是把学校教育“窄化”为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分数,许多工作方式明显地表现出重智能、轻人格;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轻特长、志趣发展;重接受和记诵学习,轻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方面的学习;重埋头苦读,轻愉快巧学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常把高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忽视对其人格作出评价。往往一些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在人格上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由于智能的光环作用而不易被发现,以致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笔者曾对荆沙市15所学校的21个高智能学生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自私、虚荣、狂妄、冷漠、自我中心、内心孤僻、嫉妒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他们一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在日常行为中伴随有或多或少的变态、失常表现。

据北京市中学生体质调研组对数十所中学的学生所作的心理卫生调查,当前中学生中生活上常感孤独的占11.3%,有时感到孤独的为65.7%;想远离亲友而独自生活的占37%;对自己的未来很缺乏信心的为13%,信心不足的为25%;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是为了什么的占7%。[1]另有心理学家曾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感到经常“做事容易恐慌和紧张”;55.92%的学生感到经常“对面临的事情过分苦恼和烦闷”;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感到无法与人相处和交往;62.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常感孤立无援”;46.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经常心烦意乱,感到无法忍受”。[2]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现有的重智能、轻人格的学校教育模式,已经造成了种种误区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一客观背景呼唤学校要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人格教育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入学校教育“舞台”的。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领域中最热门的话题。那么,本文所倡导的人格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关系呢?在理性思考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有哪些一致的地方,又有哪些差异呢?这是实施人格教育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

素质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3]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以及人们对素质问题的深入思考,素质的概念从外延到内涵都有了扩大,当代人们对人的素质的理解是一个相当广阔的概念,即指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相对稳定的素养或特性。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必要的教育手段和措施,使人的各方面的素养得到完善和提高。它所强调的是如何因势利导地完善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优化、完善人的素质,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人格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多方面的涵义,一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人的道德品质;三是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4]照此解释,事实上,人格就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人格与素质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就联系来讲,人格是素质的重要内容,人格在心理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一个人的素质好不好,与其人格因素息息相关;一个人的人格素养不健全,其文化、智能、品德、劳动、生理等方面的素质便难以发挥到高水平。就其差异来讲,素质强调的是人的稳定的素养或特性;而人格则强调在素质基础上,深入到人的品质的底蕴,提高到社会品格的层面上来考虑人的素养。人格更看重人的心理素质的“质”的要素,更看重个体后天习得的社会性成分。因此,人格实质上是受教育者主动地将人类文化、科技、审美、劳动等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独特素养的整合系统。近代学者王国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5]的话,可以形象地说明素质与人格的关系,“高品格”的素质,即可称之为人格。

人格教育是对学生素质提出“高品格”要求的教育,是现代学校优化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如果说素质教育是着重从教育方向上对教育进行面上的规范的话,那么人格教育则着重向纵深开掘,立足于深层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它不仅强调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更强调人的素质的“质”的提高,更强调在人的个性差异上的充分发展,使人的素质得到更有效度的培育和提高。

人格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健全、优良的人格,因而人格教育的内容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确定。

根据我国青少年的现状与实际,笔者认为我国青少年优良的人格系统应主要包括下列要素:(1)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2)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3)忠诚踏实的生活与工作作风;(4)勇于挑战的创新意识;(5)富有弹性的适应能力;(6)百折不挠的抗挫精神;(7)强弱适度的情绪反应;(8)善于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9)自我调控的理智行为;(10)热烈饱满而又稳重坚定的行为品格等。

围绕上述目标思考,我国学校人格教育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方面:

1.智慧健全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课程学习、作业练习以及保健讲座等方式,对青少年的大脑及神经系统进行科学的刺激、训练和保健,促其功能得到科学、全面而有序的开发和发展,采取常规的或特殊的教育、训练方式,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正常发展,潜能得到挖掘,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展现。避免感知缺损、记忆受阻、思维障碍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

2.情感培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教育、疏导、实践体验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情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以及自身情绪变化的一般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有效调控情绪的一般手段和技巧,形成适度的情绪反应能力;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措施,防止焦虑、躁狂、抑郁等病态人格的产生和蔓延。

3.意志训练教育。主要通过各种说理和实际锻炼活动,使学生了解意志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掌握自身意志品格中的优点与弱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和果断、持久的行为品格,注重引导学生克服优柔寡断、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等不良意志品质,增强抗挫能力,养成藐视困难、勇于拼搏的品质和精神。

4.环境适应教育。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未来社会的变化趋势和特点,了解和掌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使他们敢于正视现实,面对未来,学会处理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当前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学会以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去迎接新生活,适应新环境。

5.社交和谐教育。主要通过组织校内、校外各种类型的社交、通讯、联谊等活动,使学生逐步认清人的本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懂得社交是现代社会必备的生活方式,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社交技术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