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应该说不同的话
跟文化低的人说话应该用家常口语体,说大白话。如果用接近书面语的典雅口语体与他们交谈,那么,在语体上是不合得体性的要求的。有个人口普查员填写人口登记表时间一位没文化的老太太:“您有配偶吗?”老太太楞了半天也回答不上来。旁边有人解释说:“他是问您有老伴没有。”老太大这才恍然大梧。可是,对有文化的人说“配偶”(公文用语)就没有降碍。
文化高的人比较敏感,爱抠字眼儿;文化低的人却不是这样。因此,对文化低的人讲话可以随便些,即使有几个词用得不得体或不是地方,他们也不会去深究的。跟知识分子讲话就得注意尊重对方,避免常识性错误,特别是注意用词得体,偶有大词小用,小词大用,一旦被他们抓住就会留作笑柄。例如,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有位代表在开场白中说:“刚才几位同志的报告都很好,如果把你们的讲稿没收,你们还能不能讲得这样好?”问题就出在“你们”上。许多听者从这句话推断出言外之意;。把我们的讲稿没收,我们就讲不好?怎么,把你的讲稿没收,你就能讲好啦,你太狂了吧。”我们的民族注重社会性。
有人乐意使用友示集体的字眼,“我”常常改用“我们”。“我们认为”、“在我们看来”,实际—亡指“我认为”、“在我看来”。上面的话里把“你们”换为“我们”或“大家”就得体了。就在这个会上,有位老先生说:“因时间关系,我不能都讲了,只给大家送一点儿‘压缩饼于’吃。”“压缩饼干”用来恭维别人的作品是恰当的,意思说别人的文章内容相当丰富,文字相当简练。可是用来说自己的学术报告.人家就说他自我吹嘘。会后,有些代表就拿他开玩笑:“阿,‘压缩饼干’来了!”其实,“压缩饼干”是个比呛,说者强调形式上的“压缩”,并没有吹嘘自己的意思,但在有些爱抠宁眼的人面前,这样使用“压缩饼干”就被认为是不得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