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败对手

当自己的实力不如对手时,以弱攻强,以卵击石无异于自取灭亡,不动声色地与对手周旋,借以迷惑、麻痹敌人,然后再置其于死地,这才是机智做事之人。那么,如何打败对手呢 ?

明朝徐阶入阁当上大学士时,正是一代权相严嵩气焰最嚣张的时期。徐阶上任后,既不标新立异,也不和严嵩发生正面冲突,在政务上保持沉默跟随的态度,让严嵩感到没有威胁。而在青词的撰写上精益求精,来迎合明世宗的欢心,偶尔也会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既不会让严嵩起太大的戒心,又向明世宗表明:自己和严嵩并非沆瀣一气,因为臣下结党营私同样是明世宗的大忌。

徐阶以勤勉谨慎赢得了世宗的信任,严嵩对他也很满意。这一年,世宗所居的万寿宫发生大火,世宗想要重修万寿宫,询问严嵩,严嵩一时失察,没有揣摩透世宗的真实意图,感到重建宫殿缺乏木材,时间也太紧,便请世宗暂时迁到南城离宫。殊不知这恰好触中世宗的忌讳,南城离宫乃是明英宗当太上皇时所居住的。世宗心内恼火,便转问徐阶,徐阶力赞世宗重修,用当年修三大殿剩余的木材,责成工部,可计日程功,明世宗大为满意。便让徐阶的儿子督建万寿宫,仅用三个多月时间便重建完成。因此一事,明世宗觉得徐阶比严嵩更为称职,对严嵩则觉得不太满意。严嵩当时年已八十多岁,世宗觉得他已老得不中用了。

徐阶见形势有利,就暗中支持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嵩父子的不法之事。虽是如此,徐阶仍旧把自己的“倒严”之心藏得很严。因为他深知,严嵩并不是好对付的,只有把自己的意图深深掩藏起来,才可能进一步取得严嵩的信任,从而更有机会扳倒严嵩。所以,等到邹应龙的奏疏呈给皇上之后,徐阶又特地到严嵩府中去拜谒严嵩,对他讲了许多安慰的话,令严嵩倍感贴心。后来,皇上把严嵩罢免回乡,严嵩去后,徐阶仍是“书问不绝”。

然而事情并未结束,严嵩虽去,却并没有治罪。世宗虽因严世蕃的罪恶罢免了严嵩,却顾念他侍奉自己二十年,赞修玄功的功劳不小,依然对他很怀念。后来蓝道行借扶乩暗做手脚的事败露,世宗大怒,立斩蓝道行,并迁怒邹应龙,斥之为“丑类”。若非徐阶保护,邹应龙的结局也不会很妙。世宗越发有意召回严嵩,徐阶也暗暗自危。

徐阶知道不能坐以待毙,便派御史林润巡视福建。严世蕃虽被流放,却根本不赴戍所反而在江西老家大兴土木,林润便上章弹劾严世蕃不但毫无悔过之心,反而心怀怨望,蓄养壮士,勾结山中盗贼,并且暗通倭寇,有负险谋反之意。世宗看罢大怒,立命林润将严世蕃捉拿进京拷问。

到了这个时候,严世蕃仍然有恃无恐。他聚集其党私下谋划,认为在自己的罪行中,行贿已经是无法掩盖的事实,但那不是皇上所深恶的方面,而“聚众以通倭”的罪名大,必须设法删除。还补充填写杨继盛、沈炼之狱的事,这样既可激怒皇上,又可得到赦免。谋划好了以后,他又让他的党徒到处去宣扬。于是主持审理案件的刑部尚书黄光异、左都御史张永明、大理寺卿张守直听信了传言,草拟了这一内容的疏稿,准备进呈给皇帝。他们先将此疏稿带给徐阶过目。徐阶看过狱词后,对大理寺的官员说:“你们这是要严公子活啊?”大理寺的官员说:“一定要他死,怎会让他活?”

徐阶说:“这些罪都是严嵩父子巧借皇上之手做的。你们把这些列为罪状死的是你们,严公子明天就骑马出城了。”大理寺的官员惊惶请教,徐阶拿笔只列一条罪状,即严世蕃勾结倭寇,图谋造反。果然不出他所料,上疏以后,皇上震怒,令三法司核实后奏闻。徐阶急忙带着圣旨出宫来,三法司官员齐集在宫门外候旨。徐阶只简略地问了他们几句话,就回家去草拟奏疏。在奏疏中他极力上言事已属实。就这样,严世蕃终于罪有应得地被判斩首,严嵩被黜为民,严府被抄,人心大快。

在徐阶与严嵩的较量中,徐阶一直是实力较弱的一方,所以他选择了韬光养晦,让自己的目的藏而不露,然后伺机而动,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