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与自己的对手交往
怎么与自己的对手交往?常言道:“同行是冤家。”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同行、同事之间互相拆台、排挤的现象屡见不鲜。面对对手,不屈不挠、咬紧牙关、迎难而上、绝不退缩的进取之道似乎是所有人的共识。但事实证明,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如果能把对手带进自己的利益圈往往更能成就自己的梦想。
黄波在1996年购买了一辆吊车为村民建房服务。当时周围村庄就他一人从事这一行,所以十里八乡谁家盖房子都找他来吊楼板,一年四季都有接不完的活儿。可是好景不长,有利润就有人效仿,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建新房的农户日益增多,周围相继有人买来吊车从事这一行,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甚至有人为了多揽活儿暗地里降低价格,让其他从事这一行的人也不得不随行就市把价格降低。
黄波意识到,这样比着压价来揽活儿的做法不但损人不利己,还会使市场变得越来越小,而要想赢得市场,就得提高服务质量。于是黄波卖掉原来的小型吊车,又买了一辆大型吊车。但问题又出现了,有的盖房户地方狭窄,大吊车根本进不去,为此他失去许多生意。与此同时,隔壁村经营吊车的张恒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很多农户盖新房时选用的是较沉重的水泥大梁,自己的吊车太小,根本吊不起太沉重的水泥梁,只能眼睁睁地把活儿丢掉。黄波知道这件事情后主动找张恒提出合作的事。张恒也意识到各自为战,相互竞争,不但利益无法保障,还会失去市场,只有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实行合作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两人一拍即合,由对手变成朋友,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互助互利,大小活儿都接,活儿大的由黄波的大吊车去,地方狭窄的由张恒的小吊车去,不但不失活儿,还与建房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获得了良好的信誉。目前,黄波和张恒已由最初的两人合作发展到七人合作,业务也由原来的邻近十几个村庄扩大到周围6个乡镇200多个村庄,个人收入也从原来的每年两三万元增加到五万元左右。
人生无处不存在对手,当你满心希望打败对手的时候,对手也想着要打败你。既然他成为你的对手,那么也说明他具有一定实力,不好对付。退一步说,就算你历尽艰辛终于将他打败,可是谁能保证某天他就不会东山再起?到时候你又要提起十二分精神积极备战。所以说,面对对手最好的办法不是打败他,而是像故事中的黄波那样,把对手带进自己的“利益圈”,把他变成自己的朋友,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