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名人练口才的小故事,值得我们学习

1、德谟斯蒂尼斯:

古代希腊演说家德谟斯蒂尼斯从小口吃,讲话讲不清楚,也非常害怕当众讲话,但他立志成为一名演说家。为矫正口吃,使口齿清楚,他将小石头含在嘴里不断地练习说话。他曾经把自己关在一个黑屋子里练习,为了避免别人打搅,竟把头发剃去一半,成了阴阳头,硬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地练习口才。经过12年刻苦磨练,终于走上成功之路。

2、林肯:

美国总统林肯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雇工、石匠、店员、舵手、伐木工人等,社会地位卑微,但是他从不放松口才的训练。17岁时他常徒步30多英里到镇上,听法院里律师慷慨陈辞的辩护,听传教士高亢激昂的布道,听政界人士振振有词的演讲,回来后就精心模仿演练,终于口才日日进步。1830年,他为准备在伊利诺斯的一次集会上的演讲,面对光秃秃的树桩和成行的玉米,一遍又一遍地试讲。后来他连任两届美国总统,成为了世界茂名的演说家。

3、萧伯纳:

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的口才是有口皆碑的。但是,他年轻时却胆木讷,拜访朋友都不敢敲门,常常“在门口徘徊20多分钟”怯于开口。后来,他鼓起勇气参加了“辩论学会”,不放过一切机会和对手争辩。他练胆量,练习语言,练习机智,千锤百炼成为演讲大师。他的演说,他的妙对,传诵至今。有人问他怎么练习口才的。他这样说:“我是以自己学溜冰的办法来做的——我固执地、一味地让自己出丑,直到我习以为常”。

口才是练出来的,不要羞怯。要知道每个人的资质都是差不多的,自己有怯场的心理,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要抓紧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给自己信心,相信自己既能够做得到也能够说得出,每一次的锻炼都会给自己开始下一次以莫大的勇气,再加上自己不断的总结和积累。长此以往,必然能够在以后的一切场合中自己脱颖而出,说出自己,证明自己。

我们还要跟会说话的人多学习。多去倾听别人的说话,西方有句谚语说: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多听,才是最有收获的,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内在知识,不断的去学习别人的长处,用一颗自信与谦和的心来面对自己的每一次社交与工作中的场合,即使自己做的不够好,只要努力,只要有真诚,相信你假以时日,一定能够成为一位说话和沟通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