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你的逆商,决定了你生命的质量
有人说,“逆商”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和幸福最重要的因子。
人生在世,只有摆脱苦难和超越困境的逆商,方能气定神闲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说到逆商,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大文豪苏轼。
苏轼21岁中榜眼,名满京城。
24岁中科制考试,考进第三等也就是宋朝最高等级,成为百年间最为优秀的举子,中国历史上第一等的“考霸”。
此时的他,已经是皇帝跟前的红人,还俘获了宋代三朝太后、藩国国王、市井百姓等一大批粉丝。
在本该春风得意的时候,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再加上嫉妒和谗言,最后苏轼因“乌台诗案”陷入牢狱,险些丢掉性命。
有幸赦免后,又被一贬再贬,流离半生。
而苏轼留给后人最大的印象却是——旷达,潇洒,超然。
在人生低谷中,他是如何保持乐观心态,给命运漂亮的反手一击的?
我们来看看苏东坡的8则小故事,堪称高逆商的表率。
01
心中无鬼,狱中酣睡。
乌台诗案,是针对苏轼的一场文字狱。
得知自己以诗获罪,苏轼一开始也是难以接受的。
因担心牵连到更多人,在被押解回京的路上,他曾两度想到跳水自杀,未遂。
回京入狱后,苏轼的内心反而平静了。
狱中生活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有一天晚上,一位不速之客来到苏轼的大牢。
他拿着包袱,一言不发就坐下了,好生奇怪。
但苏轼此时已懒得问,倒头就睡了。
天亮了,那人推醒还在打鼾的苏轼,神秘地笑了笑,对他说:“恭喜苏学士”。
然后,转身就走了。
后来才得知,那人原是皇帝派来的小太监,专门来查看苏轼的精神状况。
小太监报告说,苏学士整夜酣眠,看得出应是心中没鬼。
而这件事,也促成了皇帝对苏轼的释怀和赦免。
面对挫折时,当我们以平常心对待、安时处顺,又何来的烦扰?
02
我是农夫,请叫我东坡居士。
公元1080年,正当壮年的苏轼被贬谪到长江边上的一个穷苦小镇——黄州。
但只是挂名,并没有实际收入。
而此时,一大家子20多口人都在等着他的口粮呢。
生活无着的苏轼,在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了一块无名的荒地,开始了耕种生活。
因地块位于城东,苏轼便以“东坡”命名,自称为“东坡居士”。
于是,我们的大才子脱去长袍方巾,改穿上农人的芒鞋短褂,慢慢把自己变为一个农夫,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他买来牛、镰刀、锄头等,在荒地上烧掉枯草、开荒播种。
筑水坝,建鱼池,从邻居处移菜苗,从老家四川托人找菜种。
在田间地头、山野集市,人们常会听到他和农夫、商贩等谈天说笑。
日暮时分、劳作归来时,守城的士卒都惊讶:这位大文人怎的就沦落为一名老农了?而他总是神态自若,笑而不语。
孩子们也喜欢和他玩耍,教他务农的知识。
每当地上冒出了嫩绿的苗,或者吃到自己亲手耕种的稻米,他总是高兴得像孩子般跳起来。
一块被废弃的荒地,终于被他改造成一座稻麦相伴、果园环绕的小农场。
他也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中找到了快乐。
林语堂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所以,当你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不妨记住一句话: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从最细微之处做起,让生活美好起来。
03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某个春日,苏轼带着一行人到沙湖去看田地,却赶上了下雨。
没有雨具在身,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心中恐慌。
只有苏轼一人,毫不在意。
他依旧拄着手杖,信步走在大路上,任凭风肆意地吹,享受着雨中漫步。
雨也就下了两碗茶水的功夫,但行人的全身都已湿透。
阵雨过后,又是一片艳阳天。
没多久,众人被淋湿的衣服又晒干了。
阵阵春风再吹来时,一切已恢复平静。
往后看,刚刚被雨水侵袭的地方,大路依旧,树林依旧,一切依旧。
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往前看,一抹斜阳正照耀着山头,仿佛是在迎接雨中归来的自己。
苏轼忽有所感,随吟成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所以,风雨来时,不妨给自己一个从容的微笑!
用平凡简单的快乐,排解心中的苦闷,享受天地间最丰厚的赐予,何乐而不为?
04
有一种苦滋味,就该大快朵颐。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苏轼和弟弟苏辙被贬到南方时,两人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
路上见到卖面条的人,于是买了碗面条吃。
谁知这面条难以下咽,食不知味。
苏辙放下筷子叹气,但苏轼很快就把它吃光了。
吃完,他慢悠悠地对弟弟说:“九三郎,难道你还想细细咀嚼吗?”
然后大笑着站起来。
面对人生忧患,与其害怕或哀怨,不如大快朵颐、一并速速吞了。
犹如“囫囵吞枣”,不知其味,而艰难已经过去。
05
一肚子不合时宜,世人却奈我何?
一天饭后,苏轼带着妾婢散步,摸着肚皮问她们:“你们猜,这里面装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学识,有人说是才华。
苏轼摇摇头。
惟有朝云的回答让他捧腹大笑。
朝云说:“学士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被贬惠州时,曾经伴随着他的众姬妾,都如鸟兽般散去。
只有朝云一人,还陪伴在她身边。
从十二岁初入苏门,到三十四岁病逝长眠于惠州六如亭,她跟了苏轼二十二年。
恐怕没有哪一个女人,能比她更深切感受东坡的人生之苦。
也没有哪一个女人,能比她更深得苏轼的倾心眷恋。
朝云死后,苏轼为她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06
想解馋,就吃一口东坡肉。
北宋有一个风俗,当官的吃牛羊肉,只有穷人才吃猪肉。
在黄州期间,苏轼穷得叮当响,想解馋,只能吃“贱如泥”的猪肉。
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经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东坡肉”。
还写了首名噪一时的《猪肉颂》诗: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瞧瞧这红烧肉的地道做法,俨然一个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生活家。
难怪东坡肉深受当时老百姓的喜欢,还流传到了现在,成为很多地方津津乐道的特色菜。
07
什么官运亨通,不过一场春梦。
被贬海南岛后,苏轼更是将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有一次,他头上顶着一个大西瓜,在田地里边走边唱。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好奇地问说:“你过去是朝廷的大官,现在想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
苏轼听了,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深以为是。
此后他便称这位老太婆为“春梦婆”。
08
此地人间至味,不是谁都可以尝到。
苏轼是出了名的美食家。
被贬蛮荒之地,他不以为苦,反而能从山间野味中找到人生至乐。
在惠州,他发现了荔枝这种中土罕有、丰腴甜美的水果。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书信里,他还跟儿子苏过开玩笑说:
ldquo;千万别让那些陷害我的人知道岭南有荔枝,否则,他们会跑过来跟我抢荔枝吃。”
在儋州,他第一次吃到天然鲜美的蚝。
又跟儿子说:
ldquo;你千万别对外人说海南的蚝怎么好吃,不然京城里的官员听到了,个个都巴不得贬来海南,分走我的美味呢。”
▽
苏东坡最大的才华,是他有足够的逆商,去抵挡命运无情的碾压。
他善于用诸多细微却真实的快乐,化解掉心中每一道伤痕。
他告诉我们,人生的低谷并不难过,在任何艰难曲折里,你都有可能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