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抑原文 翻译 赏析
《诗经:抑》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
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庶人之愚,亦职维疾。
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訏谟定命,远犹辰告。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
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
无沦胥以亡。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
维民之章。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
用戒不虞。
慎尔出话,敬尔威仪,
无不柔嘉。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
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
无言不仇,无德不报。
惠于朋友,庶民小子。
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
不遐有愆。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觏。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
淑慎尔止,不愆于仪。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
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其维哲人,告之话言,
顺德之行。
其维愚人,覆谓我僭。
民各有心。
于乎小子,未知臧否。
匪手携之,言示之事。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亦既抱子。
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
视尔梦梦,我心惨惨。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匪用为教,覆用为虐。
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
听用我谋,庶无大悔。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
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注释:
抑抑:慎密。
2
译文:
仪表堂堂礼彬彬,为人品德很端正。
古人有句老俗话:“智者有时也愚笨。”
常人如果不聪明,那是本身有毛病。
智者如果不聪明,那就反常令人惊。
有了贤人国强盛,四方诸侯来归诚。
君子德行正又直,诸侯顺从庆升平。
建国大计定方针,长远国策告群臣。
举止行为要谨慎,人民以此为标准。
如今天下乱纷纷,国政混乱不堪论。
你的德行已败坏,沉湎酒色醉醺醺。
只知吃喝和玩乐,继承帝业不关心。
先王治道不广求,怎能明法利众民。
皇天不肯来保佑,好比泉水空自流,
君臣相率一齐休。
应该起早又睡晚,里外洒扫除尘垢,
为民表率要带头。
整治你的车和马,弓箭武器认真修,
防备一旦战事起,征服国外众蛮酋。
安定你的老百姓,谨守法度莫任性。
以防祸事突然生。
说话开口要谨慎,行为举止要端正,
处处温和又可敬。
白玉上面有污点,尚可琢磨除干净;
开口说话出毛病,再要挽回也不成。
不要随口把话吐,
莫道“说话可马虎,没人把我舌头捂”,
一言既出难弥补。没有出言无反应,
施德总能得福禄。
朋友群臣要爱护,百姓子弟多安抚。
子子孙孙要谨慎,人民没有不顺服。
看你招待贵族们,和颜悦色笑盈盈,
小心过失莫发生。
看你独自处室内,做事无愧于神明。
休道“室内光线暗,没人能把我看清”。
神明来去难预测,不知何时忽降临,
怎可厌倦自遭惩。
修明德行养情操,使它高尚更美好。
举止谨慎行为美,仪容端正有礼貌。
不犯过错不害人,很少不被人仿效。
人家送我一篮桃,我把李子来相报。
胡说羊羔头生角,实是乱你周王朝。
又坚又韧好木料,制作琴瑟丝弦调。
温和谨慎老好人,根基深厚品德高。
如果你是明智人,古代名言来奉告,
马上实行当作宝。
如果你是糊涂虫,反说我错不讨好,
人心各异难诱导。
可叹少爷太年青,不知好歹与重轻。
非但搀你互谈心,也曾教你办事情。
非但当面教导你,还拎你耳要你听。
假使说你不懂事,也已抱子有儿婴。
人们虽然有缺点,谁会早慧却晚成?
苍天在上最明白,我这一生没愉快。
看你那种糊涂样,我心烦闷又悲哀。
反覆耐心教导你,你既不听也不睬。
不知教你为你好,反当笑话来编排。
如果说你不懂事,怎会骂我是老迈。
叹你少爷年幼王,听我告你旧典章,
你若听用我主张,不致大错太荒唐。
上天正把灾难降,只怕国家要灭亡。
让我就近打比方,上天赏罚不冤枉。
如果邪僻性不改,黎民百姓要遭殃。
赏析:
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蒙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三国吴韦昭注:“昭谓《懿》诗,《大雅-抑》之篇也,懿读曰抑。”是以此诗为卫武公自儆之诗,而非剌诗。宋朱熹《诗集传》也持此观点,云:“卫武公作此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而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驳《毛诗序》道:“刺王则刺王,自警则自警,未有两事可夹杂为文者。”近人亦多以为此系刺诗而非自儆之诗。其实《毛诗序》之说并无大误,只是措辞有些欠妥,如说成“卫武公藉自警以刺王”,就圆通无碍了。因为自儆与刺王两事看似无关,实则“乃诗人之狡猾手法,恰当赅括在奴隶制社会诗人首创主文谲谏技巧之中”陈子展《诗经直解》。
没三十余载,距厉王
,晋文侯
诗的前四章为第一部分。首章先从哲与愚的关系说起。《诗经》的艺术手法,通常说起来主要有赋比兴三种,此处用的是赋法,也就是直陈,但这种直陈却非较常见的叙事而是说理。“靡哲不愚”,看来是古人的格言,千虑一失,聪明人也会有失误,因此聪明人也要谨慎小心。普通人的愚蠢,是他们天生的缺陷;而聪明人的愚蠢,则显得违背常规,令人不解。在卫武公眼中,周平王不是一个傻瓜,但现在却偏生变得这么不明事理,眼看要将周王朝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卫武公是非常希望平王能够做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的,可惜现实令人失望。于是接下去作者便开始从正反两方面来作规劝讽谏。
“颠覆厥德”
立德两大要务的进一步体现。后来孔子所谓的“仁恕”之心,以及传统格言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启发,已经在此得到了相当充分的阐发,从这一点上说,卫武公可称得上是一个伦理家
“其维哲人”几句的弦外之音,无非是这样的意思:大王啊,您听我的话就是明主,您不听我的话就是昏君,您可要三思啊!其言潜气内转,柔中带刚。下面第十章“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用两个递进式复句叙说,已是后世扇面对的雏形,极其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功勋卓着的老臣恨铁不成钢的忧愤。而第十一章连用四组叠字词,更增强了这种忧愤的烈度。于是末章作者再一次用“於乎小子”的呼告语气作最后的警告,将全诗的箴刺推向高潮。“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就如《大雅-荡》的结尾“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一样,是痛心疾首的悲叹。今天的读者面对这样的忧愤之词,仍觉惊心动魄,不知当时周平王读此诗会有什么反应。但不管效果如何,此诗“千古箴铭之祖”吴闿生《诗义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