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四月原文 翻译 赏析
《诗经:四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署。
先祖匪人,胡宁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
我日构祸,曷云能谷?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匪鳣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注释:
四月:指夏历即今农历
译文:
四月已经是夏天,六月酷暑就将完。
祖先不是别家人,怎忍让我受熬煎?
秋日有风风凄凄,百草凋零百花稀。
颠沛流离痛苦深,何时才能回家里?
冬日寒气真凛冽,狂风呼啸肤欲裂。
没有一家不快活,独我遭灾多悲切!
好树好花满山隈,既有栗树也有梅。
大受破坏与残害,不知那是谁的罪。
看那山间泉水横,一会清来一会浑。
我却天天遇祸患,哪能做个有福人?
长江汉水浪滔滔,统领南方诸河道。
鞠躬尽瘁来办事,可是没人说我好。
为人不如鹰和雕,振翅高飞上云霄。
为人不如鲤和鲟,潜入深渊把命逃。
蕨菜薇菜长山里,杞树桋树长洼地。
我今作首歌儿唱,满腔悲哀诉说起。
赏析:
从此诗“卒章显志”的末两句“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来看,诗人系为抒发强烈悲愤之情而作。后世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其情实与《四月》一脉相通。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告哀”,告什么哀,这可从前面七章找答案。
前三章是“哀”的内容。二章的“乱离瘼矣,爰其适归”是哀的集中表现,诗人颠沛流离,遭贬谪,被窜逐,无家可归,贫病交加,仓皇狼狈,犹如丧家之犬。
。”用自己先祖的高贵,表示对楚怀王流放
环境烘托和加深对“哀”的表现,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得很成功。顺便说一句,诗的第三章与《小雅-蓼莪》第五章几乎全同,这种句段互相移用的现象在《诗经》中并不罕见,原因可能是诗在当时非常流行,如同民歌民谣一样被广泛传诵吟唱,因而其中某些切景切情的句段会不期而然地被撷取移用,天衣无缝,如同己出。
倒霉。屈原有一篇《渔父》,写他志尚高洁不同流俗而遭放逐,游于江潭。渔父对他“举世皆浊己独清”的品格进行批评劝导,屈子不为所动,渔父鼓枻而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意境颇与此章相通。
汉水,这就明确点出了放逐的地域在南国。长江汉水有条不紊地容纳统领着南方诸水系,而朝廷却纲纪弛败,忠奸莫辨,鞠躬尽瘁却不被信任重用。五章表明自己清白无辜,也包含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后世大诗人杜甫也继承了这种忠君爱国情操,他的《江汉》诗说:“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古往今来,这种耿直倔强的“腐儒”真不少。
七章继续写所见所思。雕鹰振翅在高空中翱翔,鲤和鲔在深水中潜游,它们能避开猎人的矰缴和渔夫的钓钩,全身远祸。诗人见了不禁神往,叹息道:可惜我不能像雕鹰鲤鲔那样,逃避那人间的桎梏与祸害。诗人脱离现实的向往与追求,也正反映了现实的黑暗与残暴。全诗以一己为代表,在暴露现实方面有相当深度与广度,不愧是现实主义的力作。
这首诗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在写法上,大抵前两句言景,后两句抒情,景和情能丝丝入扣,融为一体,把“告哀”的主旨表现得真挚深沉,很值得借鉴。
杜甫等大诗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