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干旄原文 翻译 赏析

《诗经:干旄》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

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

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

素丝祝之,良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注释:

孑孑:特出之貌。指旗显眼,高挂干上。干旄: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

译文:

高扬旗帜垂牦尾,驾车郊外行如飞。

白色丝线镶旗边,好马四匹后相随。

那位美好的贤人,该拿什么来送给?

高扬旗上画鸟隼,驾车已经在近城。

白色丝线织旗上,好马五匹后面跟。

那位美好的贤人,该拿什么来相赠?

高扬旗上垂鸟羽,驾车已经到城区。

白色丝线缝旗上,好马六匹后驰驱。

那位美好的贤人,该拿什么来诉与?

赏析:

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卫大夫访贤说”和现代一些学者所持的“男恋女情诗说”三种,恰好代表了古代经学汉学

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在浚之都”

清邓翔《诗经绎参》说此诗是东汉张衡《四愁诗》“所夺胎”,因为张氏诗中有“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之句。邓氏持“好美善说”,故有此言。不过他所说的此篇诗作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