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诸将五首·韩公本意筑三城原文 翻译 赏析

《诸将五首·韩公本意筑三城》

作者:杜甫

原文: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注释:

韩公:指张仁愿。

2

赏析:

回纥兵入侵的事和借助回纥的史实。而借用回纥兵是出于肃宗的短见。当时李佖给肃宗制定的正确战略是:使名将李光弼

首联:“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韩公”,即唐张仁愿,封韩国公。“筑三城”:唐中宗神龙三年,张仁愿到了朔方军,治所在灵州,筑三受降城,以防止突厥南侵。“天骄”:胡人自称为天之骄子,转指少数民族首领。“拔汉旌”:拔去汉人的旗帜,即侵犯。这一联是说,张仁愿筑三受降城的本意,是要断绝突厥的南侵。

次联: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岂谓”,哪里料到。“尽烦”,太烦劳。“回纥马”,回纥的骑兵。“翻然”,反而。“朔方兵”: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所以称他统帅的部队为朔方兵。这一联是说,如果按李佖的战略,完全可以破贼,却弄得反而要求助于远处的回纥,真是太烦劳别人了。语含讽刺。也说明这种作法和张仁愿筑三城的本意相反,是引狼入室。

杜甫一贯主张依靠朝廷的力量平叛,反对借助回纥兵平叛。他在乾元二年秋写的《留花门》一诗中鲜明地反对借兵回纥,其诗曰:“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铺,百里见积雪……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宝。花门即须留,原野转萧瑟。”

三联:“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胡来不觉潼关隘”:这句是承首联,说筑三城以防胡也要靠将士起作用,否则即使是潼关的险要,安史叛军来时,不觉得它的险要,被攻破了。从而显出人才的重要。

李积等都是能征善战的勇武之士;广平王收西京,也曾河清三十里,他借兵回纥却是引狼入室,后患无穷。这说明为国家的能力问题,实在太重要了。人谓“圣人出则黄河清”,原是对皇帝的恭维话,不足为据。这就自然地归结到末联:“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至尊”,指代宗。末句责诸将只知坐享太平,不图报国。明是批评诸将,暗是指责代宗。透露出作者对国难关切的心情和对借兵回纥是失策的感叹,显示出作者的远见和深心。

这首诗指责诸将无用,不能制止外患,反而错误地借助外力,实则指责朝廷大政方针的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