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村居:题目

2

诗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

听起来温柔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

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

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

温暖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活泼

”“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小溪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