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夜雪原文 翻译 赏析

《夜雪》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

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间,抬眼望去,

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

雪下得那么大,

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赏析:

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形状

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