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名句

佛典名句

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比丘熹斗诤,共相骂詈,彼此诤言,口如刀剑,互求长短,是为疾灭正法。——《萨婆多毗尼婆沙》

杀生

通常发生下列这种情形: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常久不变的。

愿我努力精进,勤奋不懈。愿我能宽容,能容忍

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宁静求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

欲为第一火,痴为第一暗,瞋为第一怨,此三在世间。——《正法念处经》

不嫉妒

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

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们。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爱对待他们,使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聪明的人说:铁

贪爱

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着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着棍子赶着牛群到牧场。

执着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环境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善良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愿我慷慨施舍,乐于帮助别人,愿我身心清净,做人正直,朴实无华,品性良好,不起恶念。愿我不自私

当一个人品赏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贪欲

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出家人有二种缚:一者见缚,二者利养缚。又有二种障法:一者亲近白衣,二者憎恶善人。又有二种痈疮: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其罪。又有二种不净心:一者读诵外道经文,二者蓄好衣钵。——《法苑珠林》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常常是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

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着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没有信仰

大乘万行,大悲为先。——《大乘理趣六般若经》

透过信心

所求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欲火忆念薪,受风之所吹,猛火大炽燃,焚烧众生心。——《正法念处经》

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着,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逃脱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世人得罪,其行有三二口言伤人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

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即隐藏着相当多的苦恼。

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

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立志如大山,种德若深海。——《华严经》

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只要是醒着,无论行

愿所有的生物

在家之人多诸烦恼,父母妻子恩爱所系,常思财色贪求无厌,得己守护多诸忧虑,流转六趣违离佛法。

一切摸画无胜于意!意画烦恼,烦恼画业,业则画身。——《优婆塞戒经》

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地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苦恼。

无常就是一种苦。

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那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

愿我能坚决勇敢,有毅力和恒心。愿我能仁慈

愿所有的众幸福安宁,内心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