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离父母很近,父母离他们很远
阿兰·摩尔的《守望者》或者游戏魔兽争霸里面的守望者都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他们隐身在现实世界之中,却不被重视。这个翻译成中文却带有一点暖昧色彩的词用在儿童身上有点悲剧的色彩。成年的守望者可以忍受孤独甚至享受由此带来的快乐,可是对于孩子们而言,守望者就像被囚禁在笼子里的动物一样,只有孤独的眼神。也许对于他们而言,繁华的广州或者深圳并不是一个可爱的城市。
个案扫描
无奈,只能将孩子送回老家
Jenny广州某移民公司经理30岁
Jenny的小孩今年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经过最终的挣扎她还是决定把他送回老家江西,那里有父母和舅舅照顾他。让Jenny比较欣慰的是儿子在老家比在广州还适应,在那里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有更多的同学可以一起玩。当然,这仍然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他们夫妇两个,丈夫是佛山某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而她自己是某移民公司的高级经理,收入和生活条件不错。不过和很多外来白领一样,平时他们都是过着周末夫妻的生活,两地分居只有周末才能跟孩子一起共度时光。而平时Jenny在私企上班,由于工作原因每天傍晚6点钟才下班,因此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比较少。而孩子的父亲更是典型的职业经理人,只有周末才回广州看看孩子,因此平时有什么特别的要求都会满足。
他们之所以决定把孩子送回老家,是因为舅舅舅妈都是所在乡镇小学的老师和校长,有20多年的教龄,因此希望能给孩子一个更好一点的基础教育,如果把孩子留在广州平时辅导孩子功课的时间肯定特别少,而且孩子所要就读的学校要求家长给孩子评很多家庭作业。现在她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就只能通过电话,如果没功课的时候尽量天天打电话。孩子比较矜持,不会在电话里表示特别想念爸妈的话,但是如果是打电话很频繁了,她就知道孩子很想她了。印象中,Jenny有一次参加孩子的幼儿园50周年建园纪念日,孩子通常只是少数的“观众”而不能上场表演,她就有点心酸,觉得平时对孩子放任自由的方式可能让孩子有点散漫,缺乏团队精神。
他们也希望孩子离开父母以后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孩子在老家的适应能力很让她觉得欣慰。她说,城市里的孩子往往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平时缺乏对生活感恩的心态。农村的环境自然淳朴很多。如果有可能,待个两三年后他们希望生活状态更稳定后再把孩子接回来,弥补一下孩子对亲情的渴望。
将女儿扔在家里是一种无奈何的愧疚
老谢报社编辑单亲爸爸
对于老谢来说,身为一家大众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工作时间不固定,常常将女儿一个人扔在家里。对他来说,这种愧疚是无可奈何的。女儿今年上初二,刚来到深圳不久,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学习步伐有点慢。
身为单亲爸爸,内心虽愧疚,却无法面对生活压力。有时候由于工作的关系晚上十来点钟才回到家,这时候女儿通常已经入睡了,天天生活在一起,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却少得可怜。很少时间和女儿相处和关心女儿的学习是老谢心中的痛。在去年的年终总结会上,他曾在总结里充满激情地向同事们表示自己的愧疚。
他也曾经找过家庭教师来辅导女儿的学习,顺便也做一个生活方面的陪伴,但是因为成长环境等各种原因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最终也不了了之。曾经也想找个另外一半来帮助自己照顾女儿,却也担心她能否对孩子有足够的爱心,女儿能否接受。但是工作是没有办法放下的,因为城市生活的压力也比较大,又正在供房,只能尽量想办法多挤点时间陪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习。还曾试图想过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但是谢先生总觉得没办法好好和孩子交流。
由于还不适应城市的生活,每每过节的时候谢先生的女儿总是想要回家,想念家乡的玩伴,但是老谢的工作始终连孩子这个小小的要求都没办法满足,又一年中秋节到了眼前,老谢很无奈地跟记者表示依旧无法满足孩子的愿望带孩子回家乡过节。
分析
现象:全托流行未必是好事
9月份刚刚开始,在日托班幼儿园里,2岁左右的小小学生已经不再少见,而在许多民办的全托制幼儿园里,目前也出现学生“低龄化”的现象,不少2岁多的孩子已经开始了在全托班的学习生活,甚至有的孩子还不到2岁。不少幼儿园的老师都反映最近几年这种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普遍。据记者了解,除了公办全托学校东方红幼儿园等省一级幼儿园之外,还有不少民办幼儿园也开设了全托班。原本规定3岁以上的孩子才能进全托,如今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一次次放宽孩子进全托的年龄,因此也导致了孩子入学年龄越来越小的情况。
有老师趣称,他们是生活在幼儿园里面的“留守儿童”。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双方全职工作,请保姆等日常开支并不比全托少,而且要操很多心。也有家长是出于孩子成长方面考虑的。一些家庭虽然有老人帮忙照顾孩子,但许多爸爸妈妈认为孩子长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容易养成娇气、任性、霸道的坏习惯,也不利于孩子从小学会和别人交朋友。
专家指出,全托的孩子虽然自理能力变强了,但却明显地容易对家长有抵触感、不信任,认为自己被抛弃了。即使是年龄较大才进全托的孩子,也很容易产生心理逆反,认为家长不要自己才会被送全托。
群体:两种城市留守儿童群体值得关注
与农村孩子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成为乡村的留守儿童相比,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和现象更多地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珠三角地区,夫妻两个都工作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孩子多被留在一方工作所在地或者干脆交给父母看管。或者有一些父母一方出国深造,在珠三角华侨较多的地方也比较常见。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冯夏婷认为,在广州两种常见的“城市留守儿童”可以值得关注。一种是外地人来到城市,孩子上了农民工子弟学校。如果不能适应城市生活,看见了自己的父母和城市里面其他孩子的父母是如何不同如何不平等,在学校又跟不上学习的步伐。因为孩子看到了现实的差别会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伤害,孩子也不能健康成长,长大后很可能就会对社会产生危害。如前段时间是牌村有一个外来工的孩子把自己的父母都给杀害了就是这样的情况。
一种是小白领小资辈的父母,他们对生养孩子的责任没有正确的认识,思想上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考虑过孩子生下来是否要换工作等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并不容易放弃任何东西。常常会因为工作的缘故将小孩托管一个星期,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这样对孩子是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的。
影响:对儿童心理影响更残酷
儿童心理专家认为,城市儿童比农村儿童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首先在城市里面各种网吧和游戏厅的数目较多,面临的诱惑也很大,对孩子的忽视很容易导致他们被别的事情诱惑。而城市孩子在学校中互相之间的竞争攀比心理要比农村孩子重很多,心理容易产生不平衡的情况更多。而且年龄越小的孩子离开父母时间越长,内心的恐惧感就越重,容易造成孩子胆小怕事或者是有强烈的抵触心理。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前一段时间刚在广州演出过的音乐剧《音乐之声》,里面调皮的孩子千方百计地调戏家庭教师,其目的就是引起单亲爸爸的注意,否则他们宁肯用非正常的方式来吸引注意力。
另外有些人为了工作干脆将孩子送入全寄宿学校,周建认为这样更容易造成孩子某些教育的缺失,正常的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再走向社会的过程,而现在直接从学校走向社会,其中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通常情况下,孩子缺少沟通对象,也就缺少对自我认知的确信能力,缺少鼓励和批评,容易导致自负和自卑的心理。
专家建议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儿童心理专家冯夏婷
沟通在于质量
沟通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主要在于沟通的质量。即使出差也可以发短信写E-mail给孩子,最主要是要让孩子感觉到你们的沟通是平等的。其实敬业的妈妈或者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非常正面的,孩子会看到你努力的成果,比如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这也是孩子在成长中必要的一种经历,什么都好的话对孩子也不是最好的,孩子有时候需要有一种期待的经历,比如期待敬业的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期待爸爸妈妈对自己好。像最典型的沈殿霞的小孩,小的时候在加拿大,经常生日的时候都不能见到妈妈,都要哭,但是她能够理解妈妈工作很辛苦,知道妈妈很敬业,现在不是成长得挺好的。
生小孩前做好规划
对于城市年轻白领阶层而言,在成年之后生孩子之前最好做好人生的规划。有了小孩之后就要多花时间陪她,用心去关爱,付出会很多,又要工作,又要保证家庭生活的质量,如果夫妻有问题就会影响小孩子的教育。自己要想清楚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工作,是家庭,是孩子?总要从中做出取舍并做好安排,千万不可走一步算一步。对于打算放弃工作做全职妈妈的人而言,就要想,我是否准备好了将来的几年会很忙很烦,内心有没有失落感?如果不是真心诚意地想要放弃工作,照常工作也无妨。遇到提拔或者项目可以先把机会让出来给年轻人,做好准备这几年没那么进取,多一点时间照顾小孩,心态要好,边工作边照顾小孩是比较好的方式。
反对孩子寄宿亲戚家
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里毕竟是寄人篱下,情感肯定会有不甘表达的时候,可能会压抑自己来迎合亲戚。情感是需要发泄、容纳和接纳的,在这些亲戚家里面都不能像在自己家里面那么自如。再加上如果亲戚家还有小孩的话,肯定会拿亲戚对自己和对他的小孩的态度来对比,随之会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小孩子需要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如果不能避免的话可以和孩子商量,如果孩子觉得在亲戚家可平等、可民主、可自由,不想在自己家里面爸爸妈妈管得那么死,那是可以考虑的,主要是看孩子的感受。因为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因为这时不仅有学习的任务,还要重新适应新的家庭。(南方都市报记者郭炳朋实习生何淑贤)
延伸阅读:
《亲子教育工作坊》将于2008年11月11-14日在广州开课 留守儿童:孤独,是一把无情的剑《亲子关系》二期学员写给张博士的感言《和谐亲子关系课程》学员成长分享《亲子教育工作坊》学员见证与分享孩子出言不逊怎么办——同步和引导的威力“我不想死!”——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犯错是可以的用爱唤醒“她们不和我玩”-处理孩子情绪的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