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育与天才

一、伟大的发明家

他的父亲热衷于科学和研究。为了全面培养孩子,父亲在家里办起了实验室,请来了高水平的家庭教育专家,让孩子们学习各种知识。在他17岁时,父亲送他去周游世界,历时两年,学到了不少知识,结识了不少科学家和学者。19岁时,他确定了自己的终生道路,决心像父亲一样,当个科学家。后来,他真的成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他就是诺贝尔。

二、父亲的助手

他的父亲,是巴黎一名外科医生,也是他的接生婆。他从小就被要求到父亲的诊所当学徒,接受父亲的言传身教,积累了丰富的助理经验。有时他还会替其他著名的外科大夫做助手。后来,由于朋友极力劝告,父亲才让他到大学就读,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就是法国的查尔斯·理歇特。

三、择善而居

他出生在英国一个教育非常落后的地方。他和别的孩子一样,喜欢打闹,贪玩,10岁那年他曾两次逃学。为改善他的学习环境,父亲决定迁居伦敦。由于不适应新环境,父亲为他请来了家庭教师,他的成绩迅速赶了上来。后来,他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说:“父亲给我的童年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他就是发现氩气的英国科学家瑞利。

四、父亲帮他建“实验室”

他出生在一个令人神往的大学城——英国的剑桥。他有著强烈的求知欲望,读中学时对化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由于没有条件让他从事正规的化学实验,父亲就和他一起共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仪器是他从公园里捡来的破瓶子,而药品则是父亲从商店里买来的。从此,他就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是英国的诺里什。

五、培养小“书迷”

他的父亲经营一家书店,他从3岁时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看书,还经常向父亲提出各种问题。父亲不懂的,就鼓励他从书中寻求答案。读中学时,除了学好功课,他读了大量的书,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他就会顺便记下来。27岁时,他就成了博士生导师,在教育战线上,他培养出了2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他本人也于190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是美国的汤姆逊。

六、不能放弃

他的学习成绩不好,所以,他想放弃学业。他找到父亲,对父亲说了自己的打算。父亲对他说,不管你以后要做什么,书都必须要读。没有什么不能面对和克服的困难,只有克服了困难,才能真正超越自己。听了父亲的话,他决定不再放弃学业,而是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并发愤读书,于198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就是日本的福田谦一。(崔鹤同)

母亲是孩子的家,代表著慈爱、温暖和善良,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而父亲则是门外的路,代表著思想、阅历和冒险。父亲对孩子的发展影响,与母亲同等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把父亲比做一棵大树,母亲则是一片绿草地。”母亲更多地提供给孩子温情、舒适感;而父亲则提供力量、支持和依靠,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自立、勇敢等性格的确立上,这是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所不能替代的。

研究显示:父亲对孩子的数理逻辑能力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孩子,数学成绩佳。相比之下,与母亲常在一起的孩子,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新事物的兴趣上,更擅长与人交往。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该怎样做,需要些什么条件,是比较明了的,而母亲在这方面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有较高期望,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就显得无计划,并力不从心。从教育内容来看,在知识的传播上,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知识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风情民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是给孩子讲童话,涉及社会知识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父亲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大胆学骑自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在孩子参加一些危险和复杂的事时,母亲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伤、摔伤、磕伤。

事实上,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父亲对孩子的爱、关心、照顾,情绪的感染,以至父亲的一举一动,一怒一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著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著独特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会落后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被专家称为“缺少父亲综合症”。因此,在家庭里应提倡加大父亲与孩子交往的力度,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为孩子的体能、智力、社会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本专题系列文章: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