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内容提要:留守儿童似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物,其实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父母亲外出创业,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同样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其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或缺位,使他们的心理发展普遍出现了问题。本文通过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成因进行分析,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寻求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发达地区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人外出创业,或办公司,或开商店,于是带来了它的“附属产物”————留守儿童群体。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在经济发达地区,父母外出创业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也组成了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或缺位,使他们的心理发展普遍出现了问题。

一、经济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面面观

1.自卑心理严重。

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亲情欠缺,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和呵护,和其他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心理落差。久而久之,对于心理留下了阴影——自卑。

2.焦虑心理突出。

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父母在外创业的困难和艰辛,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创业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依赖心理强烈。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监护,祖辈常对留守子女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祖辈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4.价值观念扭曲。

经济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负疚感,大多存在补偿心理,再加上这些家庭经济状况往往较好,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使子女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的陋习。有的留守儿童的兜里经常带十元、二十元的零花钱上学,专买零食和玩具,相当奢侈浪费。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障碍。

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多数家长好几月回家一次,有的一年一次。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子分居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2.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行为偏差。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创业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老师们反映,留守儿童中后进生较多。周俏春等在《13岁孩子当妈妈》一文中报道: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从父母那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空子。留守孩子的成长之路一旦走偏,纠正起来的代价和精力是难以估算的。

3.安全感缺失造成的正常人格发展障碍。

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4.社会环境复杂造成的心理抵抗能力降低。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的成长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我校非常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做了种种努力,给他们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

延伸阅读:

《亲子教育工作坊》将于2008年11月11-14日在广州开课《亲子关系》二期学员写给张博士的感言《和谐亲子关系课程》学员成长分享《亲子教育工作坊》学员见证与分享孩子出言不逊怎么办——同步和引导的威力“我不想死!”——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犯错是可以的用爱唤醒“她们不和我玩”-处理孩子情绪的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