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恶搞之风污染孩子心灵
“恶搞”风从网络吹入广州小学校园:现在孩子们最流行的玩法竟是将诗词课文按韵律另行填词,《静夜思》、《春晓》、《望庐山瀑布》等经典的恶搞版本“风行”孩子们口中。“盗版”横行之下,正版课文已忘得差不多了。
“恶搞”是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情绪发泄手段,虽然它不能颠覆社会主流价值,但对分辨是非能力弱的孩子产生恶劣影响。与“恶搞”诗词类似的是,去年5月,一本名为《死亡笔记》的恐怖类印刷品,在许多中小学校园迅速流传,一个个充满仇恨的“诅咒”在校园中游走,愁坏了老师,吓坏了家长,也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然而,校园“恶搞”始终没有得到禁绝,“恶搞证件”、 “恶搞”贺卡、“恶搞”玩具等屡见不鲜,不断出新。
“恶搞”之风盛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看看小学生们沉甸甸的书包,还有与其年龄不称的眼镜;看看中学生们成天疲惫的神情,还有老师、家长们的良苦用心,这无形给孩子们戴上了一把沉重的“心锁”,长期的“压迫”得不到释放,导致了他们急于寻求一种宣泄的途径,“恶搞”正满足了孩子们的这种心灵需要;加之他们追求新奇、寻求刺激的本能冲动,当一种新奇的“文化”出现时,无论良莠,他们总想去体味一下,“恶搞”诗词,也恰恰迎合了孩子们的这种心理。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如果任由这种“恶搞”之风袭扰,甚至被当作是一种时尚,就很容易使他们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因此,作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消除“恶搞”之风对孩子们的影响。
首先,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们充分认识“恶搞”低级趣味的本质,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认识,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辨析,培养主动拒绝、积极防范的意识,而不是盲目追捧。同时,通过开展有益的文误活动、谈心交流等,增进与孩子的感情,放松他们对学习的压力。
其次,每个社会成员都要维护校园纯洁,遵守公德、“网德”,不向孩子传播不良信息文化。而对于那些违背法律道德生产、销售、传播“恶搞”文化的商家和个人,有关部门要加大打击清查力度,坚决铲除“恶搞”的土壤,清除校园文化毒瘤,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创造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