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病 “大小孩”不想长大
在您或您周围朋友身上是否存在这些现象:平时最爱买小孩子的玩具;遇到棘手难办的事情,让爸妈想办法解决;没地方吃饭了,去爸妈家吃;衣服脏了,打包带回去让妈妈洗……如果有,那就要警惕了,这是一种名为“成人幼稚病”的心理疾病。
心理专家说,目前,这种成年人患“幼稚病”现象在省会比较常见,他们大都集中在“80后”和“90后”身上,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心理专家预测,如果对此不加以重视,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普遍。
怎么才能让这些成年人真正“长大”呢?心理专家说,家人和朋友长期对其干预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
两个“大小孩”的“样板生活”
No.1
主人公:孙先生
年龄:27岁
职业:公司白领
婚姻状况:未婚
日常喜好:看《蜡笔小新》,喜欢电动玩具,各种汽车、遥控飞机模型是最爱
性格特征:没有主见,遇事慌张,依赖父母,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许别人碰
“别看我马上就要结婚了,可我感觉还像个孩子,我女友也老是说我是个孩子,没有责任感,很自私!”说这句话的人是孙先生,27岁,身高176厘米。他说,其实,他并不是很清楚27岁究竟意味着什么,“反正我只要在工作中遇到不愉快或不开心的事情都会找父母解决,他们能帮我解决任何问题。”
孙先生对父母的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他的工作中,在生活中他对父母的“依赖”也无处不在??想吃好吃的饭菜,给爸妈打电话让他们做;衣服脏了,拿回去让妈妈洗。孙先生说,甚至他和女友吵架了,他也要找父母商量对策。
在父母和女友眼里,孙先生似乎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没有主见,遇事慌张;特别自私,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许别人碰;喜欢看动画片,《蜡笔小新》是他的最爱;喜欢各种各样的玩具,房间里摆着电动汽车、遥控飞机模型等各式玩具,即便是床上也要摆放‘小兔子’、‘小灰熊’之类的东西。”孙先生的女友说,“有一次,我不小心把他的遥控飞机弄坏了,结果他发现后和我大吵了一架。”
“刚开始认识时,我还觉得他这种性格挺好的,有点幼稚,有点童心未泯,可现在老是这样,总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孙先生女友现在对未来的生活有些担心,“如果真和这样的人结婚,真不知道婚后会是什么样子。”
女友的担心也常常困扰着孙先生,“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依赖父母是不好的,有时候我也挺讨厌自己这么不争气,但没办法,遇到事情我还是会想到父母,没有他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长大了真不好。”孙先生叹了口气,说,“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有那么多责任要担,太累了,很怀念儿时!”
No.2
主人公:赵女士
年龄:29岁
职业:公司文案
婚姻状况:结婚两年
日常喜好:工作生活喜欢亲人陪伴,害怕独居,不愿接触陌生人
性格特征:婚前依赖父母,婚后依赖父母和老公,拒绝陌生环境
在外人看来,赵女士的生活可谓无忧无虑、无限风光:自己有车有房;父母是退休干部;老公是一家公司老总。但真正了解熟悉赵女士的人知道,她的生活并非那么圆满,因为她的性格“太小孩”。
“我属于婚前依赖父母,婚后依赖老公,现在父母老公都要依赖的主儿。”赵女士说,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只要有父母或爱人陪同,她都会兴高采烈,心情舒畅。但一旦脱离了父母或爱人,接触的事物只要是陌生的,自己大都会选择拒绝。
赵女士今年29岁了,虽说已结婚两年,但婚后的相当一部分时间她仍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家里有朋友来访(爱人的朋友),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只能尽量躲着;下班后只要老公不在家,我就会回父母家,然后在父母家吃饭。”晚上在自己原来的房间睡觉,半夜醒来,赵女士会喊醒母亲陪她一起睡。因为“看到黑漆漆的窗外、冷森森的墙,会莫名地恐慌,有哭的冲动”。
赵女士说,她的生活极为规律,自己的家、父母的家和单位,别的地方她很少去,“能不去就不去,能不见就不见。跟陌生人在一起,我感觉特紧张,特无聊,很尴尬。”今年8月上旬,赵女士的爱人出了车祸,虽说爱人受伤不严重,但在爱人住院的几天里,赵女士感觉仿佛天就要塌下来了,对生活和工作完全没了兴趣。“那几天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感觉自己就像白痴一样!”赵女士说。
身为一名公司文案,赵女士说,自己工作并不是很累,但总感觉很紧张,十分压抑。“刚开始我以为自己性格懦弱可能与工作时间短有关,但现在已经上班快两年了,心理承受力还是这么差。现在我经常想既然工作这么辛苦,这么压抑,还不如辞职在家做个全职太太算了!”
【专家解析】
家长包办一切造就“成人幼稚病”
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王学义教授说,人的成长包括生理、心理、品德等多个方面。只有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成人幼稚病”就是心理发展不健全的一种极端表现。
衣服脏了,打包带回去让父母洗;麦子和韭菜分不清谁是谁;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便会感到手足无措……这就是现在一些成年人患上“幼稚病”的共同表现。结合门诊实际病例,王学义教授说,这部分“大小孩”大都集中于“80后”、“90后”,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与动手能力弱、社会实践与生存能力差、心理承受与自控能力差的“幼稚病”。
王学义进一步分析说,行为的幼稚化其实只是思想幼稚化的表象,要追其原因还要到其成长过程中寻找。这部分“大小孩”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上学时,“望子成龙”的家长包办了他们学习生活以外的几乎全部事情,助长了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及百依百顺的习气;结婚后,这些“大小孩”因为没机会学习生活技能,心理成熟度不足,依旧沉迷于父母的过分“爱护”,不能适应社会,难以承受失败。
需要家长注意的是,过分的衣食无忧,只能让孩子的心理成熟变缓,更多机会患上“幼稚病”,生理年龄已经18岁了,但心理年龄才只有12岁,他们会非常脆弱,不堪一击。
【对症下药】
“脱敏”治疗帮“大小孩”快长大
石家庄市第六医院院长、著名心理学家高海生分析说,从心理成长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是儿童、家长和成人的集合体。这三种元素的和谐统一,才表现为完美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如果儿童元素过多,人就会一味追寻快乐,选择依赖,逃避责任,诱发“成人幼稚病”。
“成人幼稚病”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病症一般难以用药物治愈,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心理治疗。“大小孩”们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观单靠说教很难彻底改变,应由心理专家和其亲人一起来对其进行长期的专业干预治疗,要迫使他们面对现实,认识到自己已长大。
高海生提醒:家长们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做起,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和生活能力,预防“成人幼稚病”。学校也应该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多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学习生活技能,培养独立处事的能力。
对于已患有“大小孩”病症的人士,心理专家的建议是用“脱敏”的方法来予以治疗,家长或朋友不要一味地保护“大小孩”,应让患者本人独立地完成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小事情”,如独自上街买菜、去商场或超市选购一些生活用品、晚上独自睡在一个房间等,然后逐渐让患者做到遇事独立思考,如外出旅游让其自己选择景点或景区等。最后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制造一些从简单到复杂的“作业性”挫折,让患者本人独立思考并独立完成。这种治疗刚开始必然是痛苦的,但以后的情况会越来越好。
【温馨提示】
对孩子“差一点”未必是坏事
1、让孩子在生活上有匮乏感,比如少给他一点钱,吃穿差一点,让他自己去算计着生活。
2、多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和品行好的成年人交流。
3、引导孩子独立地完成一些任务,如做家务,为别人服务。
4、引导孩子关心穷人,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从事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5、在学习上、生活上孩子能自己做的家长就不要参与。
6、尽量多地鼓励孩子参与一些有挑战性的,或从未从事过的活动。当然要注意安全。
7、家庭中遇到问题时和孩子商量,让孩子发表意见,自己拿主意。
8、让孩子以“很好”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上的挫折,比如成绩不理想时,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很好”,因为他可以获得发现问题、改正缺点的机会。
9、尽量给孩子一些独立活动的机会,比如自己去旅行,自己组织某项活动。
10、增强孩子对生活的体验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生活的幸福、劳动的艰辛、成长的快乐。注意:要让他亲自体验获得,而不是父母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