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幼儿园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然而这方面研究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当前,许多幼儿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怯懦、任性、自卑、自负、嫉妒、过分敏感、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培养呢?

帮助幼儿确立自我,促进自己适应环境。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自我意识水平低,不能正确估计和评价自己。帮助幼儿确立自我意识,使其正确地估计自己和别人,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和周围人之间的关系,相信自己,增强自信心。特别是要保持个人和环境的心理平衡,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幼儿能顺利地步入心理健康发展的轨道。

(1)克服自负心理。自负是指孩子过高地估计和评价自己的表现。例如班上有个别幼儿,因自己的某方面比较“能干”而常常受老师表扬,就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愿意与他人一起玩。对此教师可通过故事《谁的本领大》、《不骄傲的孩子》等进行教育疏导,指导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帮助幼儿理解:人各有各的本领,只有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才能使各人的本领得到最好地发挥。并教育幼儿“不管自己在哪方面做得比别人好,还是生活条件比别人优越,都不能瞧不起别人,不可以骄傲自满”。逐步让孩子们懂得“虚心使人进步”的道理。

(2)战胜自卑心理。自卑的幼儿总是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教师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①要引导孩子重新看待和估计自己,帮助他们把自己比同龄人做得更好的事找出来,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

②引导孩子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而要不断使自己“扬长避短”。同时教师应提供给孩子表现和锻炼的机会,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特点、爱好和能力的活动,让他们把事情做好,从而提高自信心。

③针对孩子的弱点,要指导其主动求得别人的帮助,不可因害怕自己不如别人而自我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