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从事学生素质、心理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及青少年保护等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从有关部门大量的测试调研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有诸多表现:首先是学习上的“厌烦心理”,从厌学到弃学;其二是“焦虑心理”,父母期望值过高,孩子常因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和焦急;犉淙恰白员靶睦怼睁,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对前途感到迷茫;其四是“攀比心理”,生活上同学间相互攀比,若吃穿不好则认为有关失面子。

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障碍产生了不良后果:一是“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和困难走极端;二是“少男少女性困惑”,由于青少年性成熟提早,似懂非懂,有些男生模仿影视中的动作,对异性进行骚扰;三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在对100多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精神萎靡不振的37人,约占38%;四是“诱发错罪行为”,由于心理变态,是非辨别能力下降,导致逃夜、逃学、偷窃、流氓等错罪行为时有发生。

上海市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协会的调查报告称,市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5.43%,小学最高为23.2%。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甚差的原因有多方面:学校中的应试教育使不少中小学生身心疲惫,心理素质发展滞后;教学内容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健康因素导致中小学生心理迷乱。

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部分家长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差,在教育态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致使孩子心理适应能力差,过度溺爱、过于宽容使孩子任性、自私,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较差。同时学生自身也存在着自我教育及主动适应意识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等问题。

对此,有识之士认为,必须重视培养、完善学生的心理适应力,使之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各种问题,使自己与社会之间取得平衡并保持和谐、统一。要在中小学校开展各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活动,开展诸如“生活自理”、“今天我是班主任”、“今天我当家长”等活动,鼓励学生学会和善于在不同场合从容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责任心、自主精神与自理能力。建议设立各级心理咨询机构,设立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家长要在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同时重视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除此,恳切希望社会各界都来重视关心、培养、教育、健全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