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生也有“心理断乳”问题

就父母而言,对孩子上小学第一个月的关注并不亚于孩子呱呱落地的第一个月,因为父母面对的是一个进入复杂世界而不安的幼稚心灵。南京市特级教师王兰证实,“低幼衔接”意义重大,如果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搞好了,孩子在以后的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就顺利多了。

王兰讲,在幼儿园,老师在生活上给孩子较多的帮助,与孩子的关系更接近于“妈妈”或“阿姨”。幼儿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较注重于孩子表现自己,如唱歌、跳舞、绘画等,而上了小学,孩子突然变成了“学生”,有了一定学业,受到纪律的约束,进入了班集体,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再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依偎在老师身旁听故事、??因此孩子上学后会感到老师变“凶”或“严”了,同学关系也变了,从而在幼小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或困惑不安,严重的还可能出现生理紊乱。此时若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段日子,将可能成为他以后走下坡路的起点。

帮助孩子度过这段心理转折期的关键,在于学校、家长和孩子相互配合。有的小学在做好“低幼衔接”上花了一些心思,如将新生的每节课缩短为30分钟,其间还放放音乐,领孩子跳跳舞;对新生授课突出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如通过游戏教孩子学拼音、阅读和数学,使这一衔接变得较为平坦,使孩子心理上不至于产生太大波折。

孩子入学后,家长的观念也要随之转变,要明确认识到孩子已经进入了一个可以量化和有竞争的群体,他们虽然仍需要鼓励和表扬,但最迫切的却是培养孩子逐步具有能正确对待批评和失败的品质,具有在群体中既能竞争又能共处的能力。家长要反复让孩子知道自己已长大了,正在学本领,并且使孩子直觉感到上学的好处和乐趣,也要教育孩子要热爱学校和老师,在生活作息上家长也要帮孩子做较大调整,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同于幼儿园的快节奏。

目前新生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少在幼儿园里是“出类拔萃”的孩子,入学后却十分不适应。这是因为这些孩子自我表现力强或有某些特长,在幼儿园常受到老师和小朋友们“众星捧月”般的对待,而入小学后常由于得不到这种特殊宠爱而产生“失落感”。因此一些在幼儿园里老师感觉和“自我感觉”均好的孩子,入学后反而产生比一般孩子较大的心理反差。对此父母们应引起注意。

在“低幼衔接”期间,学校、家长和孩子应一起努力,首先树立起孩子战胜学习上的困难和心理上胆怯的自信心,学会在人际关系中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品格,为以后的成才打下坚实基矗(江苏信息员顾德宁)“”小学生竞争行为障碍及其矫正对策“”小学生竞争行为障碍及其矫正对策竞争能人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培养竞争能力是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迫切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参与国防竞争需要大量的富有竞争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竞争心态的培养,让他们了解和认识竞争,接受竞争的启蒙教育就更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由于教育的滞后,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落后,特别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我国长期封建家长式的教育习惯势力和封建传统的影响,学校和家庭教育都是封闭模式和被动管束模式,再加上过去对竞争行为和现象的评价都从消极的,甚至是反面的角度去进行的,学生的竞争行为受到限制,竞争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同此,学生的竞争行为出现障碍--竞争意识薄弱。现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模式基本上是封闭型的,使学生脱离社会、脱离经济。他们不懂或不完全懂得在社会上活中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之所以能在社会中生存下去,他们必须具备相应的竞争能力。学生在升学和课业双重负担重压之下,个性很难得到发展。他们更多的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眼色中行事,在无微不至的呵护中成长,传统的“枪打出头鸟”的思想或多或少地在他们的身上有所反映。

竞争能力不足。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独立人格缺少尊重,限制、管束过多,溺爱过多,导致他们对教师和家长依赖性过强。他们每做一件事,不是在教师或家长的安排下进行。就是要按照他们的旨意才能行动。因此。他们做事瞻前顾后,畏手畏脚,对成功总抱怀疑态度,更不懂得如何独立行动,缺乏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想获得竞争的成功,但也不知道如何“下手”,从而导致了怯懦、孤僻性格的形成。

竞争评价能力低下。由于缺少交往。自我封闭,参与竞争的意识不强,学生不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权利和生存的条件、自我发展的环境,更不了解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中,各种人所形成的不同的性格特征,它们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中可起的不同的作用。因此,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所进行的竞争,他们只会用“好”或有“坏”这样单一的思维评价竞争行为中的人和事,更多的是用这样的方式去评阶竞争的结果,而忽视了对竞争过程的评价,往往结论总是错误的,这就导致了他们不易形成积极竞争心态。

竞争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欠缺。竞争虽然可以作为动机力量来推动人们的活动,但由于学生缺少磨砺竞争能力的实践,他们总是在一帆风顺中成长,过着温房中鲜花般的日子,不了解社会的复杂,生活的艰难,人生的曲折,一旦遭受失败,他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失落感和自卑感,显得无所适从,情感脆弱,甚至怨天尤人。一旦成功,又会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他们不会在竞争的逆境和顺境中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面对学生竞争行为中出现的障碍,作为学校教育,应该深刻反思,迅速调整教育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制订相应的对策,矫正学生竞争中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积极竞争的心态,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需要。

对策之一 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竞争能力的培养。?各个学科应根据其教学大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培养竞争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内容,消除学科教学仅仅是传授知识的狭隘的教育思想。要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能力的行为作业。如语文学科可以要求学生到便于去的各行各业调查访谈,了解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如何竞争的,写出竞争力的高低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数学学科可以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人和事中,用数学来说明竞争的结果,它是怎样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让学生在收集素材和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竞争,全方位地去认识竞争。

对策之二 在活动课程中进行竞争能力的培养活动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从繁重单纯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他们在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中,既可以活跃身心,又可以学习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他们的行为规范,接受竞争的启蒙教育,锻炼竞争技能,学会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竞争知识。

对策之三 在班级活动中进行竞争能力的培养一个班级可以比作一个小社会。每个学生在其中都扮演着一个相应的角色,在进行着各自交往。要使自己在这个集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实行班干部、队干部竞争上岗制度。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体验各种角色的责任。并使他们体会到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既要有这个角色必须具备的能力,还必须具备竞争到这个角色的能力。

对策之四 开辟校外竞争的领域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不能只囿于校内,应引导他们勇敢地走进社会,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锻炼。引导他们参加实践活动。和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交朋友,了解他们在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中是如何参与竞争并取得成功的;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知道社会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也存在着合作。

在校外的有关活动,可以因地制宜,形式多样,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以及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与能力为最终目的。

对策之五 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家庭教育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学校应当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家长要大胆地放手让孩子走近社会,接触社会,不要总把他们“抱”在怀里。指导他们学会基本的生存能力;学会如何与困难抗争;学会怎样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会如何善待成功与失败,等等。这些都是在学校可能学到而无法实践的内容,而家庭则是实践和接受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