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变坏要怪谁
当听说自己的孩子成天玩网络游戏时,你会棍棒相加吗?当看到自己的孩子“阅读”黄色书籍时,你会大发雷霆吗?当拿到自己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时,你会向全世界呐喊吗?当陪着自己的孩子在人才市场苦苦寻找着饭碗时,你会骂他平时学习不用功吗?
所有这些都有是每个家长在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或者说是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他们在时刻注意着,怕因为自己一不留神,孩子变坏了。
变坏就是孩子的专利吗?孩子变坏是我们真正应该怕的吗?怕,当然可怕,因为孩子变坏会给家庭带来灾难。但更可怕的还不是孩子变坏这个结果。我们别忘了至今仍让我们耿耿于怀的“非典”,得非典固然可怕,但是不清楚非典的病因、传播途径更可怕,因为这会造成千千万人感染非典。孩子变坏也一样,如果我们搞清楚了它们的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可怕的东西也变得有药可治了。 对知识多样性的。
笔者认为孩子变坏是由很多的矛盾导致的。而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孩子渴求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应试教育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知识年代,谁都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这个道理,包括孩子。因为他有太多太多的理想需要知识来实现。即使是大家最讨厌的玩游戏的理想,也需要熟悉它的内容和操作方法。所以在孩子变坏是否有对知识渴求这个问题上,我们勿须质疑。但学校的应试教育和现实社会的高分认同感改变了这一切,迫使他们除了拿高分外什么都只是梦。一些本该成为现实的东西(如课余活动、课外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也都成了他们白日梦和夜间梦的内容。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学习上取得高分,这与科学上说大多数人处在中间层次相吻合。因此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整天生活在一种压抑的生活环境中就成了事实。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把心中的理想推入到大学,希望那时自由的生活会帮助自己实现目标,压抑变成了学习动力。而另一部分人由于承受不了这些压力,干脆就通过游戏中的虚拟世界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或者把自己的压抑转移为另一种精神刺激—黄色文化上面,希望通过这些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空虚和苦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那部分变坏的孩子。
当然这是初、高中生变坏的主要心理,因为他们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没有混入太多的社会因素,只有高分这个社会、学校、家庭有形无形地要求他们的枷锁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脑海。所以,他们的叛逆多少带点幼稚。如果家长、学校、社会能调整这个高分认同感,多和他们沟通,尽量满足他们对知识多样性的渴求。多显知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少显高分心态。真正做到因才施教,也许孩子的麻烦会少许多。
而事实并非如此,应试教育仍然催生着高分里面。当他们带着压抑和梦想的复杂心理踏进大学这个社会的殿堂时,当他们搞清楚大学原来就是高中的重复时,当他们弄明白自己所谓的理想原来只不过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时,当他们看到自己苦苦奋斗却离饭碗仍然很远、而有钱有势的人轻而易举就可以控制很多人的饭碗时,当------这些现实使孩子变坏成了可能。而沉湎网络、青少年犯罪、自杀就成了他们释放压力的选择。
社会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奇怪的角色。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有时并不重要,为了虚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它不合适的特权;人才作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源泉,为了迅速提高全民素质,大学本科生现在成了灾难;公平作为我们的宗旨,在很长时间里过分追求效率,它成了权力和贫富悬殊的牺牲品-------。
这些社会现实夹杂着以前造成的压抑心理几乎成了大学生变坏的主谋。
我们清楚孩子变坏有他们性格不成熟和心灵脆弱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否认是这一主要矛盾促成了孩子变坏,至少是他们变坏的孵化器。
那谁又该为孩子变坏承担责任呢?
矛盾的解决从来就不是一方的责任。当我们改变高分观念、抛弃自己的孩子只有当上大科学家、大官、赚大钱------才算出人头地的旧思想,转而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营造各种人才充分展现自己才华的自由空间,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孩子变坏这个矛盾也许会得到真正的缓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