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过剩儿童易烦躁 □学龄前儿童一成以上精力过剩。 □这类孩子大多聪明灵敏、好奇心强、感情丰富,但部分孩子被列为“差生”。 □比起其他孩子来,精力过剩的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在于,他们表现出来的好动、好问和淘气往往会被大人们视作“不听话”或“不规矩”。 据美国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科尔辛卡博士从事的一项专题研究,在学龄前幼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带着目标前行 曾经有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他们在智力、学历、环境条件方面都相差无几。临出校门时,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如下: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成为这样: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老实孩子从小比较缺乏自信 小宇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平时教育小宇不能欺负人,尤其是比他小的小朋友。所以,小宇总是对那些比他小的弟弟妹妹处处礼让。平常,善良的小宇会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小朋友吃,有时被他们一抢而空,他也不在意;他从不抢人家他的玩具被抢了好几次,即使是这样,他也不去追回来……有几位好心的家长对小宇的母亲杜女士说:“你家孩子太老实了,长大了会受欺负的。” 杜女士觉得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宝宝为什么看到生人会哭 宝宝(化名)5个多月,外婆抱着走进活动室,老师看见了马上迎上去想抱他,亲昵的地叫宝宝的名字逗他笑,可是宝宝没有笑,注视一会儿,表情慢慢变尴尬,最后哭了。尽管外婆不停说:“这是张老师,认识的。”宝宝还是哭得很伤心。接着外婆说:“这次‘五一’,家里来了很多客人。节日过后,发现宝宝开始怕生,以前不是这样的。就是用玩具逗引他,情绪也不能稳定。&r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什么样的孩子会离家出走 当前中学生离家出走是最让父母头痛的一件事,到底是什么促使他们离家出走?又是什么样的孩子会离家出走呢? 1、家庭不够温暖 有的家庭一眼看上去就觉得不温暖,父母各玩各的,无暇顾及孩子;有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是按照自己的喜怒哀乐来的,高兴时娇惯孩子“错也对”,不高兴时迁怒于孩子“对也错”,使孩子从小未能建立对错标准,是非不清;有的父母忙于事业,疏于对孩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家长不要吓唬孩子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哇哇大哭,妈妈怎么哄劝都无济于事,忽然灵机一动就吓唬他道:"快别哭了,再哭就把大灰狼引来了,大灰狼是要吃人的。"孩子立刻就吓得不敢吭声了,其实,这种"大灰狼来了"的教育虽然暂时达到了家长的目的,但是它带来的不良后果却也不容忽视。 首先,吓唬会使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失去安全感,变得胆小怯懦。孩子刚出世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qu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巧妙改变孩子的倔强 我的儿子鎏鎏是一个非常倔强的孩子。因为他的倔强,他爸爸没少打他。而他在吃了许多苦头后,倔强依旧,这令我和他爸爸大伤脑筋。所幸的是在他六岁后的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改变他的倔强的方法。 鎏鎏的倔强在他一岁多的时候就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最初是表现在脱衣服上,晚上睡觉时他不让脱白天穿的衣服。确切地说,也不是不让脱衣服,而是脱了马上得给他穿上。他的反抗并不是哭闹,而是眼巴巴地看着你不停地小声嘟嚷:"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谨防家长病态心理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过去常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其实,孩子生下来之后心理状况也如一张白纸一样,家长的心理素质、教养方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方向。有些家长带孩子来咨询时总是诉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殊不知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家长的病态心理造成的。 首先,家长的过分要强、虚荣心过高会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甚至疾病。例如,有位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家长过度呵护“小太阳” 昨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城区有3200多名适龄儿童升入小学一年级,记者在几所小学看到,这些刚脱离幼儿园的“小太阳”们被家长呵护备至。 上午7时50分,记者在实验小学看到,不少一年级新生由爸爸、妈妈陪同着来到学校,有的家庭连爷爷奶奶也来了。一位爷爷替孙子背着书包,手中还拿着水壶。“再吃一口,不然会饿的。”一位奶奶拿着面包追着在前面跑的孙子说。 &ldqu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孩子最需要的6种教育 在大多数家庭中,妈妈扮演着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的主要角色,然而孩子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作妈妈的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一位专家指出,一共有六种教育,是孩子们最需要得到的。 (一)培养他们的爱心 妈妈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培养的孩子情感智商往往出众,他拥有较高的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更容易在生活中遥遥领先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2至3岁的儿童的心理特点 2至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第一反抗期"。不少父母也感到两岁左右的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脾气大。下面简述这时期儿童心理的两个主要特点: 一、认识能力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头脑"中的心理活动,也就表象、想象和思维。这些都是属于高级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有了高级认识活动的萌芽,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导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拒绝上学症”困扰读书郎 恶心呕吐并非装病 六年级的女孩小方(化名)从9月份开学后,身体就一直出状况:每天早晨出门前,她总是会恶心、呕吐。妈妈带着她频繁出入儿科门诊,可所有的检查报告都显示一切正常,儿内科的医生最后只能建议她去看儿童保健门诊。 在新华医院的儿童保健门诊内,小方和妈妈遇到了儿保科主任张劲松教授,医生给出了明确诊断:小方患上了“拒绝上学症”。 整个10月,已经成为学龄儿童“拒绝上学&rdquo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育儿难点:自由和规矩 菁菁的爸爸来到园长办公室说:“我女儿刚刚转园上小班,对这所幼儿园的生活很不适应。她总抱怨幼儿园管得太紧了。我女儿是比较淘气,在家从来不穿鞋,总爱光着小脚四处乱跑,在原来的幼儿园,老师总和我说菁菁是如何淘气,说她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都走遍了……我这人一直挺矛盾:我希望孩子活泼开朗,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可有时孩子在家一闹起来,我也真起急!您说,幼儿园该不该把孩子都管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心病 找各种理由逃学、一临近考试就生病、在学校里见了人就躲闪……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此类现象,常常被家长忽视。殊不知,这些很可能是一些心理疾病的征兆。日前,一项调查显示,七成儿童的心理问题被忽视,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孩子为何会对学校产生恐惧心理?家长如何才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心病呢? 症状一:考试焦虑症 应对之策:保持一颗“平常心”&m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儿童与“电视孤独症” 儿童电视孤独症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医生们近期连连发出呼吁。所谓"孤独症",就是指性格极端孤僻,对他人和事物漠不关心,惟我独尊。由于看电视而引起的孤独症,则称之为"电视孤独症"。 患了电视孤独症的儿童,整日迷恋电视,对周围事情毫无兴趣,看起电视来不让人打扰,并边看边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对话,好像自己就是剧中人一样。他们能把电视广告语背得滚瓜烂熟,甚至文不对题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早恋恐惧比早恋更可怕 案例挂号 刘丽是一位长相清秀甜美的女生,在一所很有名的重点高中上高三。当她来到医院咨询时,她的打扮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留着一头短发,一身男式的休闲运动衫,连衣裤和运动鞋的颜色也是“中性”的,穿着打扮竟看不出一点女孩子的色彩和特点。 刚开始谈话,她就开门见山:“我想咨询专家,想解决困惑了我几年的心理问题。究竟怎样与异性交往?高中生谈恋爱对学习是有积极的促进、影响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要教育孩子 先自我成长 事件 最近,越来越多的家长打进本报热线咨询育儿问题,“我的孩子不爱吃饭该怎么办?”“他完全没有一点规则意识,该怎样培养?”“他最近开始说谎话,还出现了攻击性行为。”“为什么报纸上登的一些办法在我孩子身上没有用?”“我的脾气很暴躁,孩子也遗传了这点,该怎么纠正……&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8招调教家里"皮大王" 1、零用钱策略: 从小就可以给孩子一些零用钱,但是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必须受到扣钱的惩罚。如果孩子实在很顽皮,当月的零用钱被扣光甚至要倒扣时,你可以让他先欠着钱,然后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作为抵押。一直到下月“发薪日”,他还清了欠款才能赎回玩具。 2、“吓唬”策略: 如果孩子挑食,不吃蔬菜,无节制地吃糖果、巧克力、薯片或汉堡包,那么家长可以收集一些有关超重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儿童心理:表扬和奖励的误区 表扬和奖励的适度运用能够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愿望,适当的奖励有利于良好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也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但是,不少家长运用表扬和奖励的时候存在一些误区。 不分情况滥用奖励 误区 上班时间到了,宝宝还不肯起床,只好用奖励承诺的办法:“乖宝宝,快起床,起床妈妈给你冰淇淋吃……”“快走快走,爸爸上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规则,奠定儿童一生的道德基础 一个4岁的孩子在卧铺席上爬上爬下。几次攀爬后,他的妈妈开始制止他:“听话,下来!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句话并没能阻止孩子,对攀爬的需求使他忽略了母亲要抛弃他的威胁,仍然开心地探索着。就在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乘警。爷爷赶紧说:“看,再不下来,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孩子立刻紧张地坐在了铺位上,放弃了攀爬。 通常,成人不约而同地给孩子定了这些规条:&ld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