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演讲时怎么样着装最得当?

演讲时怎么样着装最得当?

 

演讲是生活中常见的活动之一,演讲时人们不仅要听你的声音,看你的姿态,也会注意你的服饰,要想演讲很顺利很成功,就要给听众留下一个很好的外部形象,只有形象先过关才更能调动听众的积极性,来为你的演讲捧场。  那么,演讲者穿着打扮到底有哪些要求呢?看看中华口才网专家为我们总结的几点。

一、服装与体态的协调

要求演讲者在考虑服装仪表时,必须有整体美感,不可为个别部位的美而破坏了整体形象美,一是身材与打扮要互相协调,比如,一个大胖子就不宜穿过紧的衣服,否则包得紧紧的,会叫人感到透不过气来;而瘦长的人穿横条的服装就可显得丰满些,矮胖的人穿竖条的服装可显得苗条些。二是服装要和体形、肤色相适应。

比如体形肥胖的人,适合穿深色服装,这样看上去目标集中,会显得匀称些,体形瘦削的,适合穿浅色服装,这样看上去目标松散,会显得丰满些,皮肤白皙的人,穿深色、浅色的服装都可以;皮肤较黑的人,最好穿稍浅色的服装,但不宜穿黑色的服装。

二、服装与内容的协调

演讲者在不同的演讲会上,要根据其内容的不同而决定服装的款式,演讲不是文艺演出,不是戏剧表演,演讲是一项高雅的、高层次的社会活动,因此,演讲的服装有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三子”的原则;所谓“三子”就是:一要有领子,二要有袖子,三要有扣子,在此前提下力求使自己的服装与演讲主题和内容相协调。

此外,服装的颜色要与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和演讲内容的特点协调一致。因为颜色给人的感觉是很敏感的,不同颜色所表达的不同寓意和象征作用,已经在人们思维中形成了较为牢固的观念,比如:深色给人深沉、庄重之感;浅色让人觉得轻爽舒服;白色使人感到纯洁,蓝色使人感到恬静,红色、黄色则使人感到喜庆、愉快,如果演讲的内容是严肃、郑重的,或愤怒、哀痛的,穿深色衣服或黑色衣服比较合适。如果演讲的内容是欢快喜悦的,穿浅色的、鲜艳的衣服会更好些。

三、服装与听众的协调

演讲者的服饰款式与色彩一定要注意与演讲的现场气氛相和谐,与季节相符合,与广大听众的装束相协调,不可过于华丽时髦,那样会分散听众注意力,引起非议,破坏演讲气氛。

比如:你穿的衣服太奢侈华美了,听众脑海里就要产生一层阔少或贵夫人的误会,讲好了还没有关系,若是讲得不好,有的听众也许会这样讥笑你:“这家伙讲话不行,可穿得不错,很漂亮,可惜我们是来听演讲的,而不是来看时装表演的。”虽然不至于到这种程度,但起码会影响听众的注意力和精神,但如果演讲时服装过于随便也是不行的,一是对听众不尊重、不礼貌;二是听众肯定会对演讲者产生一种不好的感觉。

四、服装与身份的协调

服装对人体有扬美与遮丑的功能,它可以反映人的精神风貌、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念。演讲者的衣着应该典雅美观、整洁合身、庄重大方、色彩和谐、轻便协调,具体而言,要求做到外表整齐、干净、美观,风格高雅、稳健、感觉良好、行动方便,与自己性别、年龄、职业等协调,充分体现出自己的特点与神韵。

比如:在校学生就不宜在演讲时身着高档的、名牌的服装;青少年演讲不要打扮得珠光宝气、艳丽夺目;上了年纪的人演讲服装就应该庄重典雅,而不能给人花枝招展、花里胡哨的感觉;男性演讲时服装不能过于随便和随意,女性演讲时不宜穿戴过于奇异精细、光彩夺目、坦胸露背的服饰,否则会引人瞠目和议论,影响演讲效果。  

五、演讲服饰和打扮的注意事项

不要穿短裤、背心、短裙上台演讲;

不要穿大衣演讲;

室内不要戴围巾演讲;

不要戴项链,耳环,戒指演讲;

一般情况下不要戴帽子演讲;

不要戴有色或变色眼镜演讲;

不要戴手套演讲;

不能穿拖鞋,凉鞋上台;

不要背小挂包、背包上台演讲;

上台演讲只能化淡妆,不能浓妆艳抹;

女的不能披头散发,男的不能蓬头乱发。

 

学会技巧让你的演讲活力四射

演讲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活动,演讲的成功与否和听众的反应密切相关,枯燥无味的演讲会大大降低听众参与的积极性,让你的演讲和难成功;相反,充满活力和感觉的演讲会调动听众的情绪,提高参与的可能性,推动演讲走向至高点。

演讲者在叙事说理的过程中,总会流露和表达出某种情调和趣味,这种情调和趣味,既是演讲者审美意向的反映,又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因此,让你的演讲充满高雅而热烈的情调和生动而幽默的趣味,无疑会大大增强演讲的现场效应。

经验表明,通常运用以下几种方法,会让你的演讲充满活力。

一、讲一段“闲话”

不难发现,有的演讲者喜欢在演讲过程中讲一段“闲话”,然而,“闲话”不闲,正是这生动幽默的“闲话”,却往往能让听众在一种独特的情调和趣味中感受到演讲的意旨。例如:

我自己不在乎我的白发,可我的白发给别人带来了不愉快,这说明我的白发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于是我拿起镜子认真端详,发现我满头黑发如深夜的森林,唯独鬓角两坨白发格外刺眼,完全不是那种均匀分布的、常见的样子,极像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难怪谁见了谁不舒服。我觉得大丈夫活在世间,如果因各种制约而不能造福广大人类,那就在有限而微小的范围内给人以尽可能多的美感和愉快吧!

这是方英文在西安联大发表的《把美和愉快传染给别人》的演讲中的一席话,演讲者在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开场白之后,别出心裁地解说起自己染发的原因,看似一番“闲话”,实则关涉题旨,如此富有幽默感的演讲语言,巧妙而又风趣,本身就能给听众以“尽可能多的美感和愉快”,而这正是情趣化语言产生的独特魅力。

二、说一句反语

在特定的场合中,演讲者往往可以说一句反语,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这样做,不仅可以切合时境,而且能够透示出一种独特的情趣。例如,着名画家黄永玉在一次聚会上,针对有的人大谈特谈外国如何如何好,这样讲道:

外国就是比咱中国好,你看在外国乞丐都穿西装!而且他们都好有学问,都说外语呢!

显然,黄老这是正话反说,他以肯定的语气说就是外国好,好的理由却是“乞丐都穿西装”,一句话让现场听众哄然大笑。表面上在夸耀外国好,其实本意是说外国也有乞丐,不是人人都富裕,他们穿西装、说外语只是因为他们的传统和语言习惯,讽刺了崇洋媚外的人的无知和浮浅。没有一句直接批评的话,却让听众在发笑的同时深思,让那些有此错误思想的人警醒。用一句反语含蓄地批评那些崇洋媚外的人,还不伤人面子,真可谓别出心裁,幽默风趣。

三、打一个比方

打比方是演讲中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高明的演讲者往往善于通过打比方来阐释某种理念,以体现自己独特的幽默感和深刻的思辨力,让听众在笑声中感悟人生的哲理。例如:

季羡林老先生的一席话给我印象很深,采访他时,他说:“我已经如此老了,但我的道路前方仍有百合花的影子,人生的前方要永远有希望,有温暖才行。”再举个例子,狗赛跑怎么比?怎么让狗跑起来、跑得快?每个狗嘴前边都吊着个骨头。我们每个人也要给自己放块骨头,(笑声)精神的骨头!(热烈的掌声)这是白岩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发表即兴演讲的结语。他首先引用季羡林老先生的话,表明希望对一个人的巨大激励作用,然后巧妙地打了一个“狗赛跑”的比方,狗是为了吃到骨头为了生存,才奋力奔跑,这是动力,我们人类也一样需要这种动力,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启发大学生要有奋斗的目标和追求的精神。这样的比喻说理,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很容易让听众接受,从而打动听众。

四、设一处情境

演讲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设置一处充满意趣的情境,往往会一下子就吸引和感染听众,这样做,不仅可以渲染出一种独特的演讲情调,而且能够透露出一种生动的语言趣味。例如,乐驰在题为《绿箭口香糖嚼出的滋味》的演讲开头,这样讲道:

有一次,我和几位同学谈论一些有趣的广告,我说我最欣赏的广告是绿箭公司所做的一则广告。(开始幽默地给大家描述)这是一则动画广告,先是牛郎在吃饭,抬头一看墙上的日历---又到七月初七了!于是奔向鹊桥。那边,织女妹深情地呼唤:“牛郎哥!”这边的牛郎哥也是满腔深情,一边喊着“织女妹”,一边快速迎上前去。正当牛郎哥准备与朝思暮想的织女妹亲吻时,忽闻织女妹嗔叫:“哎!……有口臭!”牛郎顿时尴尬无比,惶然不知所措。在此“危急”关头,一只仙鹤飞了过来,嘴里衔着一块绿箭口香糖……(笑声)演讲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个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情境。这虽然只是一则动画广告的画面,然而,通过演讲者的具体描述和生动再现,却一下子就把听众带入了一个富有浪漫情调和幽默趣味的神话意境,这就为接下去阐述关于学习的主题作了形象化的铺垫。

五、卖一回关子

演讲者一开讲就故意提出一个容易使人产生迷惑误会的问题,吊起听众的胃口,然后才在后面的演讲中进行巧妙的分析和阐释,从而产生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现场效应,这就是所谓卖关子,恰当地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演讲更加富有情趣。例如:

如果您要问我,爱情是什么?我也许无法回答,但我却知道,爱情最大的敌人是背叛、是欺骗、是谎言。可您相信吗?我的战友梁万俊,这位XX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空军功勋飞行员,居然让妻子在自己的谎言中生活了十几年!  这是解放军某部干事谢玲珑在参加全国国防教育电视演讲大赛时的演讲开场白,演讲者打破演讲开头的惯例,首先通过一个设问,引发听众对“爱情是什么”的思考和议论,然后亮出自己的观点“爱情最大的敌人是背叛、是欺骗、是谎言。”这显然能得到听众的认可,接着演讲者话题一转,又一个反问:可您相信吗?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梁万俊,居然让自己的妻子在自己的谎言中生活了十几年。这句话一下吊起了听众的胃口:啊?他怎么是这样一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如此巧卖关子,不仅活跃了现场的气氛,而且增添了演讲的情趣。  

六、显一种态势

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的态势语留给听众的视觉印象是十分鲜明的,因此,高明的演讲者往往特意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体态和手势,以吸引听众的关注,使演讲显得生动活泼而又特别富有情趣。例如,陈海燕《在挑战中走向辉煌》的结尾,讲了这样一段话:

这个勇于挑战的年轻人究竟何许人也?(稍停,听众也露出疑惑的神情)其实(又稍停),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下小生海燕便是!(抱拳行礼,观众大笑,热烈鼓掌)或许大家又要问:小陈,你这不是自吹自擂吗?答曰:非也!我只是想通过枝城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年轻人的经历向外界证明:枝城港的职工是勤劳的职工,是敢于发出挑战迎接挑战的职工,是永远的挑战者!(热烈鼓掌)演讲者在自问自答中,使用了一些文言词语,这已经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情调和意趣,再加上抱拳行礼态势语的巧妙运用,更让听众忍俊不禁,放声大笑。正是这充满情趣的特殊态势语展现的自我形象,让听众领略了演讲者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从而大大增强了演讲效果。

综上所述,使演讲充满情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注重培养演讲时的情感,培养语言的幽默感,就一定能创设一场情趣盎然的演讲。

 

成功演讲与沟通的技巧

 

如果你在讲话中善举例子,经常用“例如”这个短语,听者的兴趣立刻就会被吸引住了。他们知道你要以一种更形象、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你的意图。

当众演讲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必须谨遵修辞法与优雅的原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个人是天生的大众演说家,也不可能要求每个领导者都能拥有林肯、丘吉尔那种富有感染力的雄辩口才。对于现代领导而言,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口才呢?

要想成为一个善于言说和沟通的人,一是要克服当众说话的惧怕心理,二是要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三是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

怯场是可以克服的

美国著名的演说家、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即让人们说说希望从口才演讲训练课中获得什么。调查发现,大多数人的中心愿望与基本需要都是一致的。

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当人们要我站起来讲话时,我觉得很不自在,很害怕,心跳加速、手发抖、掌心出汗、坐立不安等,所以,我想获得自信,能泰然自若,能随心所欲地思考,能依逻辑次序归纳自己的思想,能在公共场合侃侃而谈、让人信服。事实上,大多数人在公众面前做重要的事情之前都会有焦虑的倾向,演员表演前紧张,音乐家演奏前紧张,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也会紧张,有调查显示76%的演讲者上台前都会怯场。

由此可见,怯场是人们当众说话的普遍障碍,就连经常在电视上亮相的官员们真正拥有高超沟通能力和交流水平的也不多见。怯场作为一种心理障碍,是如何产生的呢?当人们感到自己被说话场合气氛、形势所压迫,顾虑自己讲得不好或者说错话的时候,都会畏首畏尾、诚惶诚恐。

第一、积累公众演讲的经验

对于大多初级演讲者来说,怯场情绪主要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你对演讲了解得越多,这种恐惧的威胁力也就越小。即使你在参加“21世纪杯”比赛之前没有什么演讲经验,也会在经历海轮比赛之后逐渐增加信心。固然,通往自信的道路有时还是崎岖不平的。学习如何演讲与学习任何其他的技巧相似——都是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误中逐渐长进的。你积累的经验越多,对演讲的恐惧感也就逐渐消退,直到最后你的恐惧感会被演讲前一种健康的紧张感所代替。

第二、豁出去的心理

当你坚信自己能做成某事,你通常就会成功。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你总是预测注定的失败和灾难,你几乎永远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对于演讲来说这尤其是事实。那些否定自己的演讲者比那些肯定自己的演讲者更容易被怯场情绪所击败。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敢在公众场合自如说话,都有很艰难的“第一次”。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过,每一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过度的刺激。古罗马著名演讲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讲时就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美国雄辩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磕碰在一起;印度前总理英·甘地首次演讲时不敢看观众,脸孔朝天。可见,怯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是只要抱着豁出去的心态,就自如了。

第三、发言前做必要准备

就像演员需要反复排练一个角色直到满意为止,你演讲的信心也会随着你所做准备的充分性而提升。事实上,一位演讲顾问曾评估说,充分的备战可以消除75%的怯场感。试想,比赛到来的时候,你有一个很好的已备演讲题目,并已把它研究得非常透彻;经过反反复复的撰写和修改,你的讲稿如今已像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一样光彩熠熠;你已经练习过太多遍,可以流利、充满感情地表达出来,并且伴有很好的眼神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你又怎能不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呢? 在单向交流时,必要的准备是容易做到的;双向交流时,同谁谈、涉及什么内容,也可做大体的言辞预测。只要大方向上有所准备,到时候就不会出现不敢说或者说不下去的情形。故意视而不见。“一上台,我眼中所见只有桌椅而已,这样,我就轻松自如了”,这句话是很多有演讲经验的人的共同感受,对于一个青涩的演说者来说,发言前要做到心中有听众,但在发言时候,眼中不能有听众,否则容易自乱阵脚。

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

卡耐基认为,不论是处在任何情况、任状态之下,绝没有哪种动物是天生的大众演说家。历史上有些时期,当众讲演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必须谨遵修辞法与优雅的演说方式,因而,要想做个天生的大众演说家那是极其困难的,是经过坚苦努力才能达到的。现在我们却把当众演说看成一种扩大的交谈。以前那种说话、动作俱佳的方式、如雷贯耳的声音已经永远过去。我们与人共进晚餐、在教堂中做礼拜,或看电视、听收音机时,喜欢听到的是率直的言语,依常理而构思,专挚地和我们谈论问题,而不是对着我们空空而谈。

当众演说不是一门闭锁的艺术,并不象许多学校的那样容易学到知识,必须经过多年的美化声音,以及苦学修辞学多年以后才能成功。平常说话轻而易举,只要遵循一些简单的规则就行。对于这一点,卡耐基有深刻的体验。 1912 年,他在纽约市青年基督协会开始教授学生时,讲授那些低年级的方法,同他在密苏里州的华伦堡上大学时受教的方式大同小异。但是他很快发现,把商界中的大人当成大学新生来教是一种很大的失误,对演说家韦伯斯特、柏克匹特和欧康内尔等一味模仿也毫无裨益。因为学生们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在下回的商务会议里能有足够的勇气直起腰来,做一番明确、连贯的报告。于是他就把教科书一古脑儿全抛掉,用一些简单的概念和那些学生互相交流和切嗟,直到他们的报告词达意尽、深得人心为止。

同时演讲时我们可以借鉴三个有魔力的短语,每个人都渴望找到一个提升口才的窍门。事实上,如果学会了三个短语,那么你的语言组织能力就会获得质的提升。这三个有魔力的短语就是:“设想一下”、“就像”、“例如”。

通过对这三个短语的合理运用,你的言谈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听众的关注,并会使听众顺着你的思路来思考。举个例子,如果劝说公众去参加义务献血。你会怎么说?你当然可以报出种种数据表明每天有多少人需要输血,而同时血液供应又是多么稀缺。但是,如果加上这样一句话,那这个人十有八九就会去献血:“设想一下,当你的家人遭遇了事故需要马上输血,却发现血库的鲜血不够用了。”

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短语“就像”的好例子。一位美国科学家在演讲时,向公众讲解探测飞船的飞行速度,他说,“它能以每小时十七万公里的速度飞往木星”。很多人对这样一个速度是没有任何概念的,直到他说出下一个句子:“这就像在一分半钟里从纽约飞到圣弗朗西斯科一样。”有了这句话,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出现一幅很形象的图像。可见一个简单的短语能有多么强大的威力。

在谈话中经常使用这类短语就会使语言立刻变得丰富起来,形象而且生动。如果你在讲话中善举例子,经常用“例如”这个短语,听者的兴趣立刻就会被吸引住了。他们知道你要以一种更形象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你的意图。当然,具有魔力的短语不仅仅只有这三个,有更多的魔力短语需要从工作生活中去发现。

掌握必要的说话技巧避免麻烦

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成事不说就是公司或领导已经决定的事情就不要评价,不要给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无论你认为这些建议和想法对公司有多大的好处都要坚持不说的原则。但是在公司决定以前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是你的职责,决定事情是公司领导的事,我们要认识清楚自己的职位和存在价值,不要给出超越职权的建议和想法,否则受到伤害的是你自己和公司。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你太太炒菜,四个菜中只有一个好吃,你吃饭的时候会说那三个不好吃,还是说那一个好吃呢?一 定是说那一个好吃,因为你说那三个不好吃也没有用,再说好不好吃她和你一样清楚,为什么要说呢?工作中,这样的事情也经常有,总部任命了一个分公司经理,你自认为对他比较了解,他一定会把分公司搞垮。这个时候你要说吗?如果你说了,难道就能改变总部的决定吗?如果改变了,总部的权威何在!说了,反而增加了总部对你的看法:这个小子,总是这么窜,就你厉害,我们都是傻瓜,等着瞧,有你好受的。最后受害的是你自己。所以说要在事前,而不是事情已经决定了以后。

遂事不谏是说正在做的事情,也不要去劝谏。如果他是错的,就让他错到底,最后再来总结和检讨。对于企业来讲老板和经理每天都在做很多决策,有资料统计显示,最优秀的决策者也不能保证决策的准确性,正确的决策只占总决策的七成。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决策要比没有决策要好,但是企业经常是没有决策或者是有错误的决策。如果比较有错误的决策和没有决策这两者的时候,就会出现争议。到底是有错误的决策好,还是没有决策好呢?我认为,没有决策会导致企业一盘散沙,没有主心骨,不知道自己发展的方向,是企业的内伤;有错误的决策可以使企业损失时间和金钱,是企业的外伤。相比较之下还是暂时损失金钱和时间,也比企业的内伤来得要好。所以我们看到企业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基层的员工明明知道这事是错的,但是总部还是要求坚决贯彻执行,基层员工这时可以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坚决执行错误的决定!而不是去说,去评论。基层知道事情是错误的,难道总部不知道吗?地球人都知道!但是如果不做,损失的就是总部的权威,如果做下去,只损失金钱和时间而已,以后的正确决策可以赚回来。

既往不咎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要去追究。这是说我们要适度地追究责任。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追究到最后的责任人,才罢休。有些小事情,过分地追究,可能伤害别人的面子和积极性,以后的事情就不好做了。前一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结婚,在新婚之夜,发现了新娘的一个秘密,到底是说,还是不说呢?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追究还有什么意思呢?就假装不知道吧!这个原则是针对一些聪明人适用的,你不追究,对方也知道自己错了,双方都心知肚明。但是对于一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还要经常敲打一下,要追究责任到人,否则对方不能得到提高。

2、不同事情,不同说法

好事情,用播新闻的方式。前一段时间,培训部外请了公司的一位兼职讲师。我旁听了他的课程,想学习一点东西。课程快结束的时候,我回到了办公室,对其他的同事说:“没有想到他的课程,这么好,想不到,真是想不到。有些人是天生适合做讲师。”过了一会,课程结束了,他走出了办公室,和大家聊天。突然问了我一句:“你觉得这个课程怎么样?提点建议,我也好有个提高。”我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想要怎样说才能即不恭维又恰当。旁边的同事搭腔说:“他刚才说,没有想到你的课程讲得这么好。我们都要向你学习呀。”我们双目对视了一下,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此我感觉他对我的态度好多了。这个故事就是我无意中用了好事情播新闻的方式。我们中国人不习惯赞美别人,把对别人的赞美埋在心底,总是通过批评别人来“帮助别人成长”,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赞美比批评带给别人的进步要大。别人有了好做法、想法就要赞美,要夸奖,只有这样才有完美的人际关系,才有以后成功的基础。

3、试探性的说话:放话出去

很多时候说话不是要表明什么观点,而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者试探别人的态度。这样的说话技巧是“放话”。在政界这个办法用的很多,经常是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试探别人的态度。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后,布什发表了一则声明来试探世界各国的反应和态度。第一个站出来的是俄罗斯,然后是英国、法国、中国等,先后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样美国就全面了解了世界的想法,为下一步的行动打下了基础,这就是放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