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控场技巧 把握演讲脉搏

演讲控场技巧 把握演讲脉搏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要善于推销自己。怎么在大众场合演讲,把自己表现得淋漓尽致呢?事实上,演讲者为了使演讲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除了要注意演讲内容的条理和逻辑,以及演说词的流畅与清晰外,在演讲的过程中,整个会场氛围的把握和控制也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关于控场,不同的演讲者有着不同的方法,在这里,笔者主要叙一下演讲控场的几种常规技巧与方法:

一、演讲者上场时要大方得体,表现出充满信心

控场应该从上场那一刻就开始。演讲者如果对自已的演讲胸有成足的话,所散发出的那份自信会对听众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科学家法拉第分享自已的演讲诀窍就是:“假设听众一无所知,所以我对自已的演讲充满自信”。

二、演讲进程中,要做到动静结合,目光和肢体动作做到相兼相合

演讲是一种五位一体的工作,演讲者要把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这种内部语言传输给听众,就得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有时其中渗透着强烈的感情因素,这就需要透过语言、表情、眼神、动作、肢体行为等方式来协同传输外部语言。

三、演讲中应适当变换节奏

演讲者应用抑扬顿挫的不同语调和疾缓快慢的不同语速进行演讲,可使听众将分散的注意力又转移到演讲者身上。重点之处不断重复也是变换节奏的方法。

四、设置悬念

精心选择既能扣住演讲主题,又不为听众所共知的东西设置悬念,可以有效地激发听众的兴趣,调动听众的情绪,同时又要在听众听兴正浓时嘎然而止,使悬念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五、有目的的提问

提问不但可以增进讲者与听者之间的互动,还能促使听众产生积极的思考,演讲者也可以在没人回答准确时,用自己对问题的精准见解再次“征服”听众。

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控场的最高境界在于,营造一个让听众和自已完全融为一体的氛围,并确保将掌控这个氛围的总开关置于自已手中……

 

解密迈克尔·锡恩 他导演了“总统的演讲”

 

今年60岁的迈克尔·锡恩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为人非常低调。他所做的工作是躲在一群成功人士背后,指导他们在演讲中如何运用语言的技巧。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份教人说话的工作,报酬每天竟然高达1·5万美元!并且,不为人知的是,迈克尔·锡恩曾是一名口吃患者,他小时候甚至无法完整地念一段书。

“目的****流”摆脱口吃

锡恩出身平凡,他在纽约长大,父亲是运输公司的销售员,母亲是家庭主妇。锡恩从小就有口吃的毛病,这令父母非常担心。为了让他尽快摆脱口吃的困扰,家人故意制造很多机会让他开口说话。

锡恩自己也暗暗下了很多功夫。他常常偷来妹妹的布娃娃,把它们一字排开当成观众,自己则站在屋子中间进行自我介绍。然而,几乎每次都一样,当他说完“大家好,我的名字叫迈克尔·锡恩”时,接下来便是长时间的沉默。只要想到身边有听众,哪怕是假想的人,都会令锡恩感觉非常紧张,一紧张就更加结巴。

高中时期,锡恩报名参加了辩论队,主要是想给自己制造更多在公众场合说话的机会。可是,他的报名引来队友的嘲笑,因为同学们都知道他有严重的口吃。幸运的是,辩论队教练安德鲁先生把他收下了。在教练的指导下,锡恩发现,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腔调,就可以有效地掩盖口吃的毛病。比如,遇到突然卡壳时,稍微调整之后,将语速放慢,听起来有语气加重的效果,又能避免说错话……

在安德鲁教练的指导下,锡恩每天都频繁地开口说话。无论是清晨刚刚起床,还是饭后散步的时间,他的口中都念念有词。终于,锡恩渐渐可以在公众场合开口说话了,这样的进步让他感到欣慰。

锡恩想了很多办法加强训练,比如:他假装问路,试图用这种方法与街上的陌生人交流。很快锡恩就发现,其实语言交流也是讲究技术的。比如问路——只要你明确地抛出问题,对方也会很快给出答案。如果你词不达意,添加很多无谓的话语时,不但很难获得答案,对方甚至还会怀疑你的真实意图。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语言交流之前,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样不仅会让谈话变得愉快,你的目标也能达到。

从此,每次谈话,锡恩都抱着“目的”去进行,一切跟“目的”没关连的话语,他都尽量少提甚至不提。跟朋友交流的目的,是讨论周六的野营;跟教授交流的目的,是想顺利通过数模竞赛;跟后排女生交流的目的,是想邀请她一起看电影……这种“目的****流”令锡恩进步很大,减少了许多无谓的话语,也减少了口吃现象。

叱咤美国公关界

1979年8月的一次聚会上,锡恩侃侃而谈,他流露出的自信引起了一个名叫科兹莫的国会议员的注意。

一个月后,科兹莫主动找到锡恩,邀请他担任自己的媒体顾问。

锡恩开始为科兹莫策划媒体发言。每一次科兹莫要对外发言时,锡恩都会和他进行商讨,研究这次讲话的目的是什么,想达到的效果是什么,然后指导科兹莫如何自然又恰如其分地表达。有了锡恩的指导,每一次科兹莫都能巧妙地应对记者们的敏感提问。

1981年,锡恩成立了自己的媒体顾问公司,很快便顾客盈门,他逐渐成为社交圈中有名的公关人物,连美国烟草公司和蒂凡尼珠宝都是他的客户。

1987年,一个神秘人物走进了锡恩的办公室,提出要和他单独谈话。原来,这位戴着墨镜的男子是美国民主党的议员。民主党高层想请锡恩参加198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幕后工作——指导参选者约瑟夫·拜登的演讲。突如其来的邀请令锡恩措手不及,和议员说话的时候,他竟然变得结巴起来!那位议员感到很意外,显然对高层发出的这种邀请感到不解。

第二天,锡恩见到了约瑟夫·拜登,刚见面他就拿出一份表格,请约瑟夫·拜登详细填写。这一举动令在场的政坛高层们感到很意外,因为锡恩仿佛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为准总统工作。虽然内心稍有忐忑,但锡恩说:“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演讲成功,因此工作的时候我希望彼此都抱着平常心,这样我才能对您有效地进行训练。”锡恩的胆识和果断受到了大家的尊重,训练也正式开始了。

锡恩从语气、神态、动作、眼神等多方面着手,严格训练约瑟夫·拜登,教他在演讲中如何在恰当的时候显露霸气、温柔、果断和智慧。后来,尽管约瑟夫·拜登在大选中败给了乔治·布什,但是锡恩对听众心理的精准把握和敬业的态度受到了民主党高层的一致好评。

1992年,克林顿参选美国总统竞选,他每一次演讲都由锡恩进行指导。正因为有了锡恩,克林顿的演讲笼络了大批支持者,成功打败对手登上总统宝座。

锡恩的名气越来越大,然而,就在事业风生水起的时候,恶运却降临在他身上。51岁生日那天,锡恩正在家里用早餐,右眼视线突然变得模糊,家人赶紧打电话叫医生,医生说是偏头痛造成的。然而,几天后锡恩却中风了,连阅读理解能力也受到影响。

短暂的消沉过后,锡恩决定振作起来,开始和病魔抗争。他对自己说:“我要像对付口吃那样对付中风!”他为自己制定了强度很大的训练计划——每天花四小时恢复阅读能力。五个月后,锡恩基本康复,带着一台安装了阅读协助软件的电脑和极大的热情,又回到他钟爱的工作岗位。

助奥巴马问鼎白宫

2004年,刚刚完全恢复读写能力的锡恩接到了一项艰巨任务:为美国民主党政界新星奥巴马的演讲进行培训。原来,同年7月美国民主党将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将由奥巴马发表演讲。这次演讲通常由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此演讲的人就是克林顿,后来成了美国总统。锡恩决定倾力打造年轻的奥巴马。

经过一个星期的培训后,锡恩与奥巴马一起进行预演。然而,奥巴马毕竟太年轻,政界资历太浅,由于过度紧张,第一次预演的结果很不理想。

锡恩与奥巴马经过深谈,�**獾桨掳吐碓蛭约旱姆羯侍舛员肮N魅衔獠攀前掳吐淼ㄇ拥母驹颉N骶龆ń�“肤色问题”转变为有利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奥巴马的心理障碍。

2004年7月27日,奥巴马在全美直播的演讲中慷慨激昂地说道:“今天,我站在这里,对自己身上这种特殊的血统而心怀感激……因为希望,我这个名字怪怪的瘦小子才相信美国这片热土上也有自己的容身之地,这就是无畏的希望……”

演讲成功了!奥巴马一夜间风靡美国,成为全美知名的政界人物。他的年轻和他的演讲都成为政坛的****。同年11月,奥巴马顺利地以高达70%的选票,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五位非洲裔联邦参议员。

奥巴马火了,锡恩也火了,各家媒体纷纷找到锡恩进行采访。美国《时代周刊》这样评论锡恩:“他是史上最杰出的演讲培训师,再胆小懦弱的人经过他的训练之后,都能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

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他再次与锡恩联手备战。2008年1月4日,在俄亥俄州民主党初选大会上,奥巴马凭借出色的演讲赢得了38%的支持率,领先于知名度高于自己的希拉里·克林顿,在民主党诸位候选人中独占鳌头。

奥巴马获得总统候选人资格后,与政界非常有威望的约翰·麦凯恩成为竞争对手。相比在政坛崭露头角的奥巴马,约翰·麦凯恩拥有很多优势。

这是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场竞争,不容半点疏忽和大意。距大选还有半年时间时,锡恩就开始对奥巴马进行头脑风暴,列出多个要点,然后,他为奥巴马筛选出三个最有价值的要点,再把它们扩充成演讲稿。

演讲稿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锡恩都对奥巴马进行了严格的语气训练——不同的意思相配不同的语气和情感,哪些地方语速需要放慢,哪个单词咬字要加重……最终,奥巴马击败对手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

迈克尔·锡恩今年已经60岁了,他坦言,有生之年将会继续为他的客户们服务,因为他实在太喜欢自己的工作了。

向演讲专家偷师:

“你想达到什么效果”比“你想说什么”更重要

锡恩不喜欢公开讨论自己的训练方法,但根据目睹他训练过程的人透露,锡恩喜欢使用一些语言小练习,让客户掌握演讲的窍门。比如,他会要求客户连续重复一个由7个字组成的句子,每次叙述都要表达出不同字眼的强调语气。锡恩用这种方法解说语调和强调的意义。

锡恩与客户见第一面时,总是强调:“与其告诉我"你想说什么?",不如告诉我"你想达到什么效果?"。”然后,他与客户进行一个半小时的头脑风暴,列出达成目的的多个要点。下一步就是筛选出三个最有价值的要点,把它们扩充成演讲稿。最后一步,锡恩转换角色,以质疑者的身份问出几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测试讲稿所表达的信息是否经受得住考验。锡恩还认为,一个好的发言并非总是意味着向外界公布更多信息。

 

魅力演讲有技巧 让你成为一个演讲家

 

“我相信,我若是无话可说,就是经验再多,年龄再老,也不能免于难为情。”——林肯

毫无疑问,我们都非常羡慕那些激情澎湃的演讲家,从苏格拉底到罗伯斯庇尔,从马丁·路德·金到今天的奥巴马,他们的经典演讲出尽风头,甚至有时候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不过在现实中,很多人在台下是一个杰出经理人,博学多闻,见解精辟,但一站上台,却立刻变成一位无趣的讲者。经常会看到一名经理人头脑空白地侃了数分钟后,却发现下面的听众双臂抱胸,或茫然无措、打哈欠,有的还频繁看表,最糟糕的是有人已经开始离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表明这场演讲彻底失败了。

作为一家企业的管理者,即便你不擅长演讲,公开演讲也会不时找上门来:“全体员工年度计划会发言”、“全国经销商大会宣讲”、“某大型论坛演讲”等等。所以,如何能把公开演讲做好是每个企业家都要面对的问题。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有句名言:“对语言的理解不仅仅限于词句,而是连同语句的声音、强度、变化、速度——并表达出来——简而言之,就是言语背后的音乐,就是发自内心的激情。”将激情注入到演讲中去,演讲者将乐在其中。而激情,是每个人天生都具备的。正如著名演讲家卡耐基所说,“每个人只要会说话,就一定能成为出色的演讲家。”

磨剑

林肯曾经说过:“我相信,我若是无话可说,就是经验再多,年龄再老,也不能免于难为情。” 要进行成功的演讲,需要有成功的准备,否则,未经准备即出现在听众面前,与未穿衣服一样。卡耐基也一再强调,只有有备而来的演说者才能获得自信和成功。如果没有准备,就像一个人上了战场,带着有故障的武器,并且身无弹药。任何演讲都需要作一定准备,长则数十年,短则数分钟。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那么在公开演讲前要做哪些准备?最重要的是了解你将要面对的演讲对象,想方设法了解演讲听众的需求。演说者与听众间建立起和谐关系,是一切成功演说的关键。根据听众的兴趣来讲演可以有效地抓住受众,也可以使自己尽早进入演讲的角色。

曾把《如何寻找自己》这一题目讲过六千多次的演讲家罗索·康威尔博士这样回忆:“当我去某一城或某一镇访问时,总是设法尽早抵达。以便去看看邮政局长、旅馆经理、学校校长、牧师们,然后会找时间去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历史与他们拥有的发展机会。然后,我才发表演说,对哪些人谈论,就得适当地选择当地题材。”

舞剑

当公开演讲马上就要来临,而你虽已经准备了数个小时,可仍然怯场。有一则古老的戏剧法则这样说到:“谁若不再有怯场的感觉,他定会走下坡路,而且必然会退出舞台世界。”所以演讲者不是要消除怯场,而仅仅是要控制怯场的消极方面。当一个人处于一个很特别的场景之下时,精神就会紧张,一旦急剧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语无伦次、昏厥等极端现象。在演讲准备工作已做得充分后,演讲者需要关注一些小细节就可以把怯场控制住,例如穿稍宽松衣服、深呼吸、建立自信等等。

人们常常更多地根据感觉和直觉,而很少凭借理智来做决定,当然前提是“讲什么”实事求是,而且翔实具体。所以如何把准备好的演讲题材说到人们心坎儿里去,这决定着演讲的成败,但更多取决于演讲前的充分构思和准备——“猪肚”,但演讲中的“凤头”和“鱼尾”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每个演讲都需要有一个无与伦比的、非常吸引人的导语,导语的目的是要让听众从自身角度出发确信,这个演讲对演讲者十分重要。

开场一定要与众不同,确切地说就是一定要在开场时就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纵观那些优秀的演讲家,他们大多以四种方式来开始自己的演讲:一、一则小故事。幽默故事和一般故事都可以,使用幽默故事当然要求讲话者要有幽默秉赋,切不可平淡呆板;而后一类故事,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轶事趣闻,也可以是中外历史上有影响的事件;二、展示物品。讲话之前,先拿出一件物品,肯定会让在座的听众挺直身子。他们会猜想:他要表演魔术吗?这就引起了听众的好奇;三、令人震惊的事实。它可以使听者从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实中醒悟过来,造成一种“悬念”,使听者急于了解更多情况;四、涉及听者切身利益的话。把自己讲话的内容与听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引起听者的关注和重视。

应该摒弃的开头有:沽名钓誉式,把空洞客套的导语当作时髦的开场白,“很可惜我没怎么准备,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要试一试……”;不言而喻的事,无聊,“我们今天相聚在一起,因为……”;**式,无异于告诉听众,他们是何等的不重要,“我很抱歉,给诸位带来了负担,但……”一旦使用这样的开场方式,演讲将失败无疑。

结束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精彩的结束语犹如与人话别,能促人深思。一般来说,结尾都要总结观点,简明扼要地对所阐述的思想和观点做一个高度概括的总结,以达到强化主题、画龙点睛之作用;“请求采取行动”也是一个好的选择,演讲者在结尾可以以充满激情、扣人心弦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主张,赢得听众感情共鸣,对听众的理智和感情进行呼唤,鼓舞听众振奋精神,付诸行动;结尾的另一个作用是“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提出问题,甚至是一系列的问题,这能引起听众深入思考;如果已经掌握了演讲的奥秘,好的演讲者经常会用用含蓄、幽默的言辞或动作作为结尾,意思虽未直接表露,但富有趣味,发人深省,听众在欢声笑语中禁不住要去思考、领会演讲者含而未露的深刻用意。

当然,所有的解决方法,都像是一个“悟道”的过程,如果不能参透其中玄机,那么“方法”层面的“知识”就永远不可能变成“智慧”,你也将仍然经受着演讲前的局促不安,并且收获“蹩脚”的演讲。

我们不指望凭着一条三寸不烂之舌闯荡江湖,但至少在演讲中得到听众的重视和青睐,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