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之前请分清场合 说话之前请认清身份

开口之前请分清场合 说话之前请认清身份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想要成功传递信息,让别人接受你,一定要运用语言的技巧,适时开口说话并说对话,注意说话的场合和自己的身份。叶圣陶先生曾说:“讲究技巧最主要的是选择最适当的形式把真意表达出来。”可见,言语技巧的根本点,在于选择最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期能更好地表意传情。如果你不注意场合、身份,只顾着表现自己、乱说话,那后果只会让自己难堪。

长期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们,言语技巧之所以逐渐为人们所熟悉而被运用,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表达方式,只要随情应景地加以恰当运用,对于提升你的人缘魅力、沟通能力,将有很大的裨益。一位在某机关后勤部门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干部退休了,单位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优秀工作者”称号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

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当然,那位曾多次荣获过“优秀工作者”的老同志获得的赞誉多一些。当轮到两位退休老同志讲话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

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同志却并未就此打住,而是由人们对那位“优秀工作者”的赞扬引发了感触,并作了欠妥的联想:“说到优秀工作者,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尽,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干部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优秀,而是我们从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的语气。冷不防,老同志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种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让人不悦的尴尬气氛。

一位领导看到这种情形,想缓和一下气氛。本来这个时候,他应避开“优秀”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干部,叫他对“优秀”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优秀,并不等于不够优秀,我们更看重事实。

一席话,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作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为尴尬。上面的故事,可以说是不注意场合说话的典型例子,故事中的人都不会说话。所以,说话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方式,一句话说不对,不及时补救的话,就会引起矛盾。

 

学会12种演讲开场白 让你任何场合张口就来

 

学会12种演讲开场白 让你任何场合张嘴就来,大凡成功的演讲,都要在演讲稿开头下一番功夫,精心设计和安排好开头,力求开头像凤凰之冠那样俊美、漂亮。演讲稿开头的艺术性,概括地说,就是要求“镇场”。所谓“镇场”,是戏剧舞台艺术的专门术语。演戏要求镇场,而演戏的镇场,大多用演员上场的亮相来“镇”。演讲也要求镇场,即一开始就要求将全场听众的注意力吸引集中过来。演讲镇场虽然与演讲者上台的风度、情感、气质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主要的还是靠演讲稿开头本身的语言魅力。常见的演讲稿开头有以下几种:

一.设问式

演讲者一开始就提出一个或几个出乎意料的问题,触发听众神经元的亢奋,能够迅速地唤起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缩短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并能加深听众对问题的记忆和理解。如:

1980年复旦大学举办的《青年与祖国》的演讲比赛,当时由于种种原因,会场嘈杂难静,这时有位同学上台,他刚讲个开头,就立刻扭转了混乱局面,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他说:“我想提个问题。”台下听众立即被他这种新奇的开头形式所吸引。他停顿了下,继续说:“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青年和祖国的关系呢?”台下听众议论纷纷,情绪活跃。他立即引导说:“可以用‘根’字来概括这种关系。”“我们青年有一个共同的姓,就是‘中华’;有一个共同的名,就是‘根’。‘中华根’应该是中国青年最自豪、最光荣的名字!”话音刚落,全场顿时掌声雷动。

这样的提问开头,新颖别致,出人意料,让人耳目一新,激起听众浓厚的兴趣。

一位学生在讲《走出误区,实现价值》时这样开头:

“同学们,当前我们大学生求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国家的人才太多了吗?是我们学的东西过时了吗?还是我们眼光不再符合社会需求了呢?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这些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又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呢?”

一连串的问题一下子紧紧抓住观众。

对于提问式开头应注意:不能泛泛地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的信息要与对象、场合相适应,同时讲究内容的合理性和确定性,要使听众感到新鲜,出乎意料,能激发听众积极思考,而且与后面阐述的问题联系紧密,能巧妙自然地引发出演讲的主体内容。

二.叙事式

演讲者一开始就讲述新近发生的奇闻怪事、令人震惊的重大事件或生动感人的故事,这种开头,由于故事具有情节生动、内容新奇等特征,容易赢得听众的关注,并能造成悬念,激起听众的兴趣。如:《救救孩子》的演讲,是这样开头的:

去年5月24日的《新民晚报》,披露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要带父母亲手剥光了壳的鸡蛋到学校吃。有一次,父母忘了给鸡蛋剥壳,差点憋坏了孩子,他对着鸡蛋左瞅瞅,右看看,不知如何下口。结果只好原蛋带回。母亲问他怎么不吃鸡蛋,回答很简单:没有缝,叫我怎么吃!

通过这个小故事的开头,引发了整个社会、家庭关注《救救孩子》的演讲。然后,作者提出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家长,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我们的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究竟怎样?今后他们能自立于社会,贡献于社会吗?

一位选手在作《爱的真谛》演讲时的开头:

“最近我从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个男青年和一个女青年正在热恋中,女青年突然患病瘫痪,然而男青年没有离开她,而是全力地帮她治病,下班后守在她身边为她喂饭吃药。他顶着社会和家人的压力,一守就是5年!就在女青年要做大手术的前一天,男青年找来了一个平板车,拉着女青年到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叮嘱她:‘放心做手术吧!不管结果如何,我都是你的丈夫……’”

用故事触发兴趣的开头,要求做到:叙事简明扼要,短小精悍,不可啰嗦拖沓;事情本身要有针对性,耐人寻味,能触发听众兴趣;所叙事情要与中心论题密切相关。

三.解题式

这样的开头扼要地解释、说明演讲题目的含义,能自然顺畅地转入正文的论述。如:

在一次“演讲与口才培训班”结业典礼时,一位民警同志紧接在一位营业员之后发表演讲,他借营业员演讲的结尾,引出自己的开头。承接顺畅自然,显得生动有趣。他说:“同志们,刚才那位营业员同志说,欢迎大家到百货大楼来,可我呢?却不欢迎大家到我那里去,因为我是长春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的。提起交通警察,有人给我们送了个雅号——“马路橛子”。好吧,今天,我就专题讲一讲《好一个马路橛子》。

这样风趣的开头,不仅扼要地说明了题目的含义,也具有即兴的特点。

解题式的开头,要避免冗长啰嗦,同义反复。同时,在承接前面演讲内容时,要力求出新,不落俗套,不要矫揉造作,故作谦虚,也不要巧涂脂粉,自吹自擂。

四.明旨式

这是常见的开头方式。这种方式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概括主要内容,直接揭示主题,说明意图。如:《战士的爱》

听到这个题目,在座的许多同志也许会联想到爱情。是的,爱情是神圣的,也是美好的。可是,我今天所要讲的,却是一种更高意义上、具有更强生命力的爱。这,就是战士的爱!

明旨式的开头,常常使用名言、警句、谚语等。——因为这些话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性,发人深思,对演讲内容能起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生命之树常青》

伟大的诗人歌德曾有这样一句话:“生命之树常青。”是的,生命是阳光带来的,应该像阳光一样,不要浪费它,让它也去照耀人间。

明旨式的开头,要尽量做到集中突出,语言准确凝练,不宜转弯抹角,过多渲染铺垫,否则容易造成开头臃肿而与主体比例失调。这种开头方式往往在比较庄重严肃的演讲中使用。

五.抒情式

这种开头意在渲染气氛,以情感人,使听众迅速受到情绪感染,注意聆听演讲内容。这种开头多采用排比、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多用诗化的语言,有的干脆直接引用诗歌,因而自然优美,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我是夜幕的一颗星》

水兵喜欢把自己比做追波逐浪的海燕,飞行员喜欢把自己比做搏击长空的雄鹰,而我们警卫战士却喜欢把自己比做夜幕上闪亮的星。不是吗?当在皓月当空,万簌俱寂的夜晚,疲劳的人们已经进入梦乡,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里不都闪烁着警卫战士一双双警惕的眼睛吗?它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不知困倦地注视着大地,搜寻着每一个可疑的目标……

这段类似散文诗的开头,构思巧妙,比拟得当,语言形象生动。

抒情式的开头,一定要有真挚的感情,不可矫揉造作,架空“抒情”。如果一上台,满口学生腔,“无病呻吟”似地“嗯嗯啊啊”一通,就会让人大倒胃口。

六.示物式

这种开头方式多在军事演讲、法庭演讲或学术演讲中使用。它通过展示实物,首先给听众一个感性的直观印象,然后借助具体实物,提出和阐述自己的见解。如:军事演讲首先向听众展示军用挂图或战场实物,学术演讲首先展示科研成果或图表,法庭演讲展示证物等等。如:《拼搏——永恒的旋律》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礼物。(举起一个小铜盒)我珍藏它已五年多了。它不仅使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使我明白了自己肩上重担不止千斤。你们一定想知道它是什么?那就请听一个关于我自己的真实的故事……

这样示物开头很自然地给听众留下了悬念。接着,演讲者便以铜盒为线索讲了下去。讲到关键处,激动地打开铜盒,拿出内装的用血书写的“拼搏到底”四个字,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感情冲动。

七.从日常生活或切身体会开篇

“今天,我要借这个演讲台,向各位讲一下,我和我爱人结婚的第一晚上,讲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结婚的那天晚上,我妻子羞答答地碰碰我说:‘哎!有一件事跟你说一下。’我高兴地赶快说:‘说吧,说吧!尽管说。’妻子说:‘我家在农村,条件不好,我妈培养我上学也不容易。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每月都要给我妈寄点钱回去。现在我们结婚了,你说以后还寄不寄?’我万万没有想到妻子会问这么一个问题。我怎么回答呢?我说:‘从今天起,你妈就是我妈,那我妈呢?’妻子笑笑说:‘当然也是我妈了。’好,我就给大家讲一下:《你妈我妈都是妈》。”

八.以幽默的语言开篇

美国黑人领袖约翰·罗克在面对白人听众关于解放黑人奴隶的演说时,说:“女士们,先生们——我来这里,与其说是发表讲话,还不如说是给这一场合增添了一点‘颜色’”。

这是一个自嘲式的开场白,引起听众哄堂大笑。笑声冲淡了由种族差异而造成的心理隔阂,使沉重的话题变得轻松。

著名书法家启功也喜欢诙谐风趣的说话,一次参加学术研讨会,主持人说:“下面请启老做指示。”启老接上去的话却是:“指示不敢当,因为我的祖先活动在东北,是满族,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所以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说’……”

一番话,逗得全场哈哈大笑。

九.以人文场景开篇

“班主任安排我当班长,如果说上任之前我对当好班长还有顾虑的话,那么现在我是信心十足了!为什么?因为从大家热烈的掌声中,从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中,我看到了两个字:”信赖”! 同学们,还有什么比信赖更使人鼓舞的。”

十.以直白式开篇

在《什么是男子汉》的演讲中,一位演讲者开篇就直奔主题:

“对于什么是男子汉,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而我的观点是:男子汉,不见得风流倜傥气宇轩昂,也不必有伟岸的身躯和雄伟的体魄,但他必须有为国、为民、为国勇于负责的精神和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高尚人格。”

演讲者不拖泥带水,开场便“亮相”,从而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十一.以烘托式开篇

这样借以拓宽听众的视野,使文眼在“云雾”中变得更鲜明,如《新女性的赞歌》:

“有人推崇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女性,有人推崇生活中温柔、贤惠的女性,还有人推崇事业成功而在家庭中是贤妻良母式的女性。而我则推崇那些敢于自我否定,敢于向旧意识宣战的不断进步的新女性。”

十二.以取喻明理式开篇

取喻明理,化抽象为具体,将观点寄于观点之中。如《平凡中的伟大》:

“蜡烛,很普遍,光不强,但能给我们带来光明;小草,很渺小,不高大,但却能点缀春天。我们很平凡,但要学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要学小草,在平凡的土地上谱写伟大的诗篇。”

比喻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演讲的开头,除以上介绍的12种方式外,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议论式,归纳描述式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时并不都是孤立的,有时还可以两三种方式并用。

学会12种演讲开场白 让你任何场合张嘴就来,总之,演讲的开头不可忽视,力求一开始就给听众造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但同时也要注意:在内容上力求有新意,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忌故弄玄虚,弄巧成拙;在形式上力求巧趣、别致、新奇,能像磁铁般吸引住听众的心;在语言上要简短切题,有魅力,避免冗长罗嗦,拖泥带水,兜圈子,绕弯子;切忌入题太缓,离题太远,陈词滥调,官腔十足。相信只要我们敢于创新,不拘一格,细心体验他人成功的经验,就会创造出更多精彩、新颖的开头来。

 

一场精彩演讲 从调动现场气氛开始

 

要调动现场气氛,演讲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娴熟地掌握演讲内容

演讲要求内容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在表达过程中要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抑扬顿挫,不断调动现场气氛,逐渐在全场形成热烈的场面,使听众全神贯注,心驰神往。这种境界,显然不是照本宣科式的念演讲稿所能达到的。照稿念,演讲者往往顾此失彼。顾了讲稿,顾不了听众,更谈不上用丰富的表情和形象的动作与演讲内容协调配合,演讲当然无法生动形象。这样,听众会无形中降低对演讲者的信任感,降低对演讲的注意力和重视度,造成冷场,甚至骚动、喝倒彩。演讲者要熟悉讲稿,而又不拘泥于讲稿,真正“入戏”;要能在演讲中自然地调动听众的情绪,组织几次演讲高潮,像磁石般地牢牢地吸引住听众。

演讲者充满激情时,是演讲现场的气氛最活跃的时刻,也是演讲者与听众感情交流最融洽的时刻,是演讲的高潮所在。如果演讲中能做到高潮迭起,演讲者便自然控制了整个现场的气氛。那么演讲者应该怎么组织高潮呢?情是人性的天然表现,演讲者要善于在情的方面调动听众的情绪。著名演讲家李燕杰在《演讲美学》中写道:“一次演讲怎样达到高潮,这需要演讲者在感情上一步一步地抓住听众,使听众的内心激情逐渐地燃烧起来,演讲将自然地被推向高潮。”说穿了,就是以情激情,以心换心。具体而言,就是要适当地预设或埋伏一连串能够触发听众的想象、情感、意志、经验等的兴奋点,以便张弛有度、擒纵自如地驾驭现场,调控听众,更好地进行现场交流。深邃的思想能发人深省,激起听众的积极响应;风趣幽默的语言,能提高听众的兴趣和热情;生动感人的奇闻轶事,可以醒目提神,活跃气氛;新颖广博的知识信息,可以使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精辟的论证,能以其逻辑的严密征服听众;设置悬念与适当提问,则能引起听众的积极思考和兴趣;而真挚热烈的激情迸发,亲切自然的动作,尤能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鲁迅的演讲《文学与政治的歧途》中有这么一段:

北京有一派人骂新文学家,说:“你们不应该拿社会上的穷人和人力车夫做材料。你们作诗写小说应该用才子佳人做材料,才算是美,才算是雅,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但他们现在也都跑到南方来了,因为北京的象牙之塔已经倒塌,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不能不跑了。……为人生的文学家,平时就很危险,到了革命的时候,死的死,流落的流落,因为他们的感觉比普通一般人敏捷,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平常的人都不了然,他们的境遇往往是困苦的,所以能够看见别的困苦。

作者一方面成功地表达了演讲内容,一方面顾及了现场气氛的调度。北京的“一派人”的话中有一句:“你们为什么不躲进象牙之塔?”作者引用过来自然引起听众对演讲人如何作答的兴趣,然而只用一个“但”字转到他们不“美”不“雅”地逃到南方混饭

吃,以其行驳其言,俏皮机智,令人哑然失笑,接着又用为人生的文学家的艰难处境与之对比,含蓄地予以赞扬。如果说这是一个不露痕迹的情绪热点的话,那么前面的冷嘲就是有力的反衬式铺垫和蓄势。这段演讲看似漫不经心,但对材料的选择和组合恰到好处,先谈什么后谈什么以及怎样说,都有精心的考虑,以求得更好地调控和驾驭听众。

2)选择听众喜欢的话题

一般听众对以下几个话题都怀有浓厚的兴趣:

(1)满足求知欲望的话题。人们对于陌生的知识领域和无限的宇宙、遥远的过去、神秘的未来总是感到迷惘和困惑,总希望掌握各种知识,充实自己和提高自己。这是人类生存的本能需要。

(2)刺激好奇心的话题。人人都有好奇心,世界趣闻、名人轶事、突发事故、科学幻想、个人经历等,都能激发听众的好奇心。

(3)事关听众利益的话题。群众最关心涉及切身利益的事情,所以,关系到听众吃、穿、住、行等切身利益的演讲当然会受到欢迎,但高明的演讲者应该具备把间接涉及听众利益的话题转化为与听众直接有关的话题的能力。

(4)有关信仰和理想的话题。听众,特别是青年听众,无论古今中外,都不会厌恶对人生的探索,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开拓等话题。某些有关信仰和理想的演讲之所以不受欢迎,主要是缺乏针对性、现实性和生动性。

(5)娱乐性话题。幽默、笑话、故事穿插于演讲之中或构成一段完整的演讲,在博得听众一笑的同时也征服了听众。娱乐性演讲一般时间较短,且多用于礼仪场合。

(6)满足听众优越感的话题。世界上很少有人讨厌被“奉承”。演讲者要尽量多掌握听众的基本情况,以便在演讲过程中穿插一些能满足听众优越感的话题。

3)让你与听众融为一体

一般而言,听众讨厌那些惯于卖弄、喜欢炫耀,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演讲者。所以,要想博取听众的好感,再有名望的人也不能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只有平易谦和才能与听众融为一体。

作家老舍在一次演讲中是这样说的:“听了同志们发言,得到很大好处,可惜前两次没来,损失不小。……今天来的都是专家,我很怕说话,只好乱谈吧。”如此“抑己扬人”的开场白,如此谦逊坦诚的口吻,一下子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听众对一位名人可能产生的敬畏心理。另外,老舍说自己是“乱谈”,也就表明自己不是居高临下作演讲,而是平等地和大家交流意见罢了。如此平易近人,自然会获取听众的好感,融洽现场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