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冷场应对方法 巧妙化解尴尬
演讲冷场应对方法 巧妙化解尴尬
演讲的冷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向交流中,听的人毫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种是双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反应,或者仅以简单的单音字节应付。这种场面的出现,根本原因就在于发言者的话没有吸引力。听者仅仅是出于纪律的约束或处世的礼貌而扮演一个“接受”的角色。所以说,冷场的出现,是发言者的失败。
实际经验表明,为了避免冷场的发生,领导者在演讲中应掌握以下方法。
(1)简短式的发言。
实践经验表明,单向交流中那种应景式讲话,越短越好。而在双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包场,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自己一轮讲不完,应待对方有所反应后再讲。
这个话题在前文中已有涉及,这里就不再多叙。
(2)变换话题,穿插趣闻轶事。
所谓变换话题,就是当众讲话时遭遇冷场可通过暂时变换话题的办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如通过穿插趣闻轶事活跃现场气氛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趣闻轶事是人们在生活中津津乐道的闲谈资料,生活中的许多情趣即由此而来。演讲者抓住人们渴望趣味的视听倾向,恰当而又适时地讲述一些趣闻轶事,会使混乱或呆板的演讲现场马上活跃起来,听众的注意力也被迅速地集中到演讲内容上。这时演讲者仍要回到原有话题的轨道,而效果就要理想得多了。如果是双向交流,话题的变换就是不定的,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进行。
如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广东大学、即中山大学发表演讲,谈论三民主义。当时因为礼堂小,听讲的人多,通风不够,空气不好,所以有些人精神较差,显得比较疲倦。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况,为了提起听众的精神,改善一下场内的气氛,他于是巧妙地讲了一个故事:“我小时候在香港读书,见过有一个搬运工人买了一张马票,因为没有地方可藏,便藏在时刻不离手的竹竿(挑东西用的粗竹杠)里,牢记马票的号码。后来马票开奖了,中头奖的正是他,他便欣喜若狂地把竹竿抛到大海里去。他以为从今以后就不再靠这支竹竿生活了。直到问及领奖手续,知道要凭票到指定银行取款,这才想起马票放在竹竿里,便拼命跑到海边去,可是连竹竿影子也没有了……”讲完这个故事,听众当中议论纷纷,笑声、叹息声四起,结果会场的气氛活跃了,听众的精神振奋了。于是,孙中山先生抓住时机,紧接着说,“对于我们大家,民族主义这根竹杠,千万不要丢啊!”很自然地又回到了原有话题的轨道上。
(3)适时地赞美听众,求得共鸣和好感。
听众发现演讲内容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自然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出现冷场。此时,演讲者应当注意采用恰当的方式,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贴近听众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发自内心地赞美听众,用中情中理的话语拨动听众的心弦,激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重又对演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打破冷场的尴尬局面。
如实际场景中,演讲者为了打破冷场局面,常会以现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类人为话题,进行赞美,近而产生对方的共鸣,从而达到活跃现场的目的。
(4)调动听众参与的热情。
这种方法是基于演讲的特性使然。也就是说,演讲者在以自己的演讲辞和形象的语言来感染听众的同时,听众的积极回应也有利于推动演讲的顺利进行。因此,演讲者在需要的时候向听众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调动听众参与演讲活动的热情,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整个演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有效地避免冷场和打破冷场。
如一位领导正在面向群众进行普法意义的演讲,由于话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听众的注意力出现了分散,进而不少人开始交头接耳起来。这时,这位领导者及时提出了这样的话题:“请开小差的同志们想想,如果我们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我们又将怎样来寻求法律的帮助呢?”这样一来,交头接耳的听众也就能重新将注意力转移过来。
(5)制造悬念,激发听众的兴趣。
好的悬念不仅能够使演讲者再度成为听众注目的中心,而且能够活跃现场气氛,激发听众聆听与参与的兴趣。因此,在演讲中制造悬念,可以有效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演讲内含的信息和情感得以准确传达。如果演讲者能在出现冷场的情况下,适时地制造一两个悬念,确实是重新吸引听众注意力的非常有效的办法。
请看下面这个事例:普列汉诺夫有一次在日内瓦做关于《无产阶级与农民》的演讲,当时会场乱哄哄的,几乎使演讲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时,普列汉诺夫双手交叉在胸前,目光嘲笑地扫视着会场。当台下逐渐平静了些,他大声说:“如果我们也想用这种武器同你们斗争的话,我们来时就会——(他停顿了一下,大家以为他会说,带着炸弹、武器、棍棒,然而他说出的话却出人意料),我们来时就会带着冷若冰霜的美女。”此语一出,整个会场笑声一片,甚至连一些反对者也笑了起来。普列汉诺夫见时机已到,话头一转,又重新回到了演讲的正题上。
当然,演讲者在遇到冷场的局面时,如果已经采取了诸如简短发言、变换话题、加强语气等控制手段,但仍然不能扭转冷场的局面时,就应即时中止交谈。因为,长时间的冷场对交流双方来说,都是极不适宜的,也说明了这次谈话确实是多余的。
演讲:我们到底要讲些什么?
核心观点贯始终
无论你采用何种方式来确定演讲稿的结构,你都可以通过列出重点段落或概念作为"记忆触发点"来节省时间,也就是要抓住要点,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把整篇文章写出来。
曼德尔沟通有限公司的CEO史蒂夫·曼德尔(Steve Mandel)认为,记忆触发点模式有助于演讲时的即兴发挥,而听众也喜欢听。"我告诉那些演讲人,演讲时不要唱独角戏,要多用对话模式与听众进行沟通,就像两个人坐在厨房的桌子边聊天那样,这会令人感觉自然、放松,而且你还不用花很多心思去想说些什么。而独白式的演讲就是一个人对着幻灯片生硬地自言自语。"
曼德尔说,在准备演讲的开始阶段,应该花更多时间去琢磨如何围绕核心观点来组织演讲内容。"电梯式演讲"是指核心观点始终贯穿整个演讲过程,就像电梯在每个楼层间运行一样。当然这得花费时间,但却是值得的,可以避免在遇到挫折时就投降,也可以避免在找到核心观点之前,在那些无关痛痒的事情上花太多时间。
勤加预演“怎么说”
某咨询公司的总裁玛里琳·莫布利(Marilynn Mobley)建议在演讲稿还未定稿之前就开始预演,这样就可以尽早知道在哪些地方你可能会讲太长时间、哪些内容还需要调整。
莫布利在准备一个演讲时,是这样安排时间的:因为对话题和听众都很熟悉,她先用15%的时间调查听众的需求;50%的时间用来准备演讲---确定论点、收集论据、设定起承转合、制作幻灯片;20%的时间用来进行初步的预演,"就当有听众在面前,练习如何停顿、如何结合幻灯片讲解,并熟悉设备,从而确定整个过程是否可行,时间拿捏是否合理";10%的时间是在初步预演后进一步修改演讲稿,包括编辑文字和调换某些幻灯片的顺序;剩下5%的时间用来进行最后的预演。
先想想你以前通常是怎么准备演讲的。也许你和大多数经理人一样,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练习,或在路上分秒必争,或在办公室里忙里偷闲。
专家认为,这种方式大有问题:花太多的时间去练习,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预演。预演意味着要站起来,用和真实演讲同样的手势、同样的眼神,配合视听设备控制演讲进程。
雕琢讲稿“说什么”
首先要撰写演讲文稿,然后制作图表或幻灯片来做补充。这好像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许多经理人却是先做幻灯片,然后再在上面编写句子。尽管有些人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颠倒顺序的容易造成演讲杂乱无章、主题涣散。
一旦开始写演讲稿,要留出充裕的时间对文稿进行编辑润色。专业的演讲稿撰写人建议在写第一稿时,要尽可能快,不要停下来去修改已写完的部分,或者去反复推敲措辞。这些工作留到以后来做。简练并生动的语言必须经过不断地修改才能出现,而不是在草稿阶段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编辑文稿时,要大刀阔斧敢于下手。研究演讲艺术的大卫·登普西教授(David Dempsey)说:"能用三个观点突出主题,就不要用十个观点,这样反而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印象。要不断地问自己,这是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这是不是最好的例子?这是不是说明我的观点最有煽动力的表达方式?"
如果你的结论或重要观点没有经过精心琢磨和反复修改,登普西认为:"不管花多少时间去练习,不管你的演讲技巧有多么高超,都不能掩饰这个根本的缺陷。"
卡内基顾问公司(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的课程总监大卫·格林(David Green)建议时间紧张的经理人记住:"做好眼前事,胜过事后诸葛亮。"尽管你希望自己的演讲稿和幻灯片出类拔萃,但是你不能在推敲词句上浪费过多时间,何况实际演讲的时候也许不会照本宣科。
格林认为:"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准备好演讲的时间比他们自己认为的要早得多。他们需要安排更多的时间来排练和演习如何与听众互动。"
自我介绍——开启人际沟通的钥匙
当我们与不熟悉的人第一次见面时,第一个步骤便是向对方介绍自己。自我介绍是一种自我推销的口语表达方式,无论是在社交活动中,还是在面试的时候,都经常用到,它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与陌生人打开交流之门的一把钥匙。
如果能运用好自我介绍这把钥匙,那么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人际交往中,你都能够得心应手;反之,如果自我介绍平淡无奇,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么你的交往活动也就意义不大。与人交往时,不管你是主动自我介绍,还是经由他人代为介绍,都不应该表现得太冷淡或者太随便,因为让人印象深刻的互相介绍是双方正式谈话最为重要的一步。
自我介绍是一种拉近双方关系的语言艺术,这种艺术需要以真实诚恳、热心礼貌为基础。进行介绍时,你的话语要能够使人感觉亲切,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善于把握每次自我介绍的机会也很重要。
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与人第一次见面进行自我介绍时,有的会感到畏怯紧张,有的会很随意。例如,“您好,我叫杨光,今年刚毕业,很高兴认识您”;“张总,你认识我的朋友李丽吧,她是一位广告人”。
像上述这样的介绍太过普通,下次见面时,对方也很难记住你的名字,更不知道你具体是做什么的。所以,在作自我介绍时一定要掌握技巧,这样才能让别人记住你。
克服畏怯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由于好奇心使然,都会有一种要了解对方的心情。
当你去拜访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时,进门之后,对方见到你,立刻会想:这人是谁?来干什么?他马上会对你产生兴趣,有种想要了解你的好奇心。如果你能在这时及时、简要地作自我介绍,满足他的好奇心,对方也会及时向你介绍自己。这样,双方就可以坦诚相见、顺利沟通,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反之,与人见面时,情绪紧张、害羞、不知该如何开口,好长时间说不出话来,会令对方感到失望。特别是当对方已经猜出你是谁、来干什么后,如果你还不能及时地作自我介绍,就更难堪了。
这就要求你用理智战胜感情,有效地克服羞怯、自卑情绪,增强自信,在陌生人面前从容不迫地进行得体的自我介绍。
把握时机,态度诚恳
自我介绍不但能让别人记住你、扩大你的交际面,更是你在别人面前展示自我形象和修养的机会,所以在自我介绍时,一定要注意你的方式方法,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技巧,更要注意介绍的时机以及你的态度和行为举止。
要抓住时机。要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自我介绍。例如,要在对方有空闲、情绪较好而且有兴趣时进行介绍,这样就不会使对方有被打扰的感觉。
2008年4月,广州商品交易会上,各厂家云集。某公司徐总听说A集团的崔董事长也来了,就想借此机会认识这位自己仰慕已久的商界名人。
午餐会上,徐总很有礼貌地走上前:“崔董事长,您好,我是××公司的总经理,我叫徐石南,这是我的名片。”说着,便从身上拿出名片,递给了对方。可此时的崔董事长却正在和别人谈话,无暇顾及其他。他顺手接过徐总的名片,草草回应了一句,就把名片放在了一边的桌子上了。
在这个案例中,徐总就没有找准自我介绍的时机,结果导致崔董事长没有对他产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讲究态度。自我介绍时态度一定要自然、友善、彬彬有礼,既不能猥琐,也不能夸大其词,要表达出自己渴望认识对方的真诚情感。如果在自我介绍时能够镇定自若、潇洒大方,就会给人以好感;相反,如果当时畏怯和紧张,甚至目光不定,则会被他人轻视,使彼此间的沟通产生阻隔。
注意时间。自我介绍要言简意赅,时间以半分钟左右为佳。话说得多了,不仅显得啰唆,而且交往对象也未必记得住。作自我介绍时可利用名片、介绍信加以辅助。
注意内容。在自我介绍时,应将本人的姓名、单位以及具体部门和担任的职务等一一报出,这样既有助于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又可以节省时间,不说废话。自我介绍要真实诚恳、实事求是,不可自吹自擂、夸夸其谈。
“我是万方集团公司业务部经理陶大奋,请多指教。”
这一句话很简单,却能给别人找到继续交谈的话题:“你是万方集团公司的,我看过你们公司的报道。你们公司很不错,你是做销售工作的啊,我对这个工作也很有兴趣,我想你一定很有经验,可以在这方面指点我吗?”如此双方就能很自然地开始交谈,并且让气氛迅速热烈起来。
注意方法。进行自我介绍,应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要善于用眼神表达自己的友善,表达关心以及沟通的渴望。如果有介绍人在场,自我介绍会被人视为不礼貌,最好让第三方(介绍人)介绍。
收集资料。如果你想认识某个人,在见面前最好先熟悉一些有关他的资料或情况,诸如性格、特长及兴趣爱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自我介绍时,可以有针对性地作介绍,找到双方共同点更容易使交谈融洽。
如果你收集的资料显示对方是个喜欢运动的人,那你在作自我介绍时可以告诉对方你喜欢户外运动。对方也许会十分高兴地问你:“真的吗?我也很喜欢。那你都喜欢哪些运动呢?”只要你接着回答:“打球或者慢跑,那你呢?”如此一来,你们两人不就能开始愉快的交谈了吗?
精心设计自己的名字
在一些轻松的聚会场合,向别人介绍自己时,语言清晰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的名字往往代表着其独特性,所以当介绍自己的名字时,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效果会更好。
一位名叫吴美金的女士,每当作自我介绍时,她就会说:“我姓吴,口天吴,名美金,美国的美,金钱的金,合称吴美金。 吾 美金也就是说我有美金,而不是说没有美金,我和大家都希望美金能多多益善!”
这席话常常引来听者一阵大笑,大家对她的名字也都印象深刻。因此,你在介绍自己的姓名时,也不妨稍微花点心思,设计一下自己的名字,这样就能让对方更容易记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