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教你克服恐惧 讲台之上轻松演讲
四招教你克服恐惧 讲台之上轻松演讲
以下四种方法教你克服演讲恐惧感,轻松应对演讲:
一、放低期望
中国人大多是被人打着分数长大的,“99分不够,只求100分”的环境已经让许许多多的人有完美主义倾向,一方面容易对自己评价偏低,另一方面,对理想目标的设定又偏高。其实完美主义者最好经常给自己当头一棒:十全十美?开玩笑!我不是来竞选世界***或全球演讲家的,只要大部分人能理解我的诚意就好了。
二、化被动为主动
人数众多、不相识、众口难调、意义重大这些观众因素似乎都透露一个信息:你这次表现就像一锤子买卖,不成功则成仁。这难免让人腿软。如果是受不了听众带来的焦点感,不妨把注意力转移到听众身上,你会发现最专心的考官其实是你自己:左边摆弄手机的女士可能在通报今晚的菜谱,后边写写画画的男士可能在筹划工作。实在害怕,还可以把他们想像成憨态可掬的大南瓜。
三、豁出去
一次失败的经历可能是许多人害怕当众说话的起因,一个女生在演讲后,发现自己的口红被擦成了“香肠嘴”,自此每次演讲都战战兢兢,这其实就市回避。回避只会加重问题,不如横下心洋相出到底。妆花了?干脆走到听众中和他们零距离地互动,真实和坦然反而会带来久违的放松和信心。
四、充分准备
有些人到演讲时准备太匆忙,有时气喘吁吁跑到讲台上,以致身体的紧张感渗透到了唇舌和肢体中,继而又引起心理上的紧张。一次成功的演讲功夫都做在前面,先写下大纲并做成小张的提示卡,其中包括一个幽默的自我介绍和一套化解冷场的说辞;然后,“哈哈喝喝”数声,体验丹田发声的感觉,再大声对着镜子或在别人面前练习,体会对自己声音的掌控感;再次,提前15分钟熟悉场地,花5分钟找个僻静处深呼吸并逐步放松身体;最后,在大脑里把自己如何精彩演讲的情景预演一遍。
预讲必不可少 为演讲穿件防弹衣
演讲前的口头准备
演讲前的口头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也是演讲准备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演讲排练的重要性
反对排练的人会说,许多能力超凡的人并不排练,他们不会在演讲之前一遍又一遍地温习要讲的内容。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排练方式 思考、筹划并考虑其他的方案和选择,因而他们并不需要去模拟演讲。这通常是因为他们想让自己在熟悉演讲材料的同时不让自己在演讲的那天丧失自然表现的机会。他们认为排练或排练过度会让他们丧失“锋芒”。这种“无排练”方法对那些经验老到的演讲者、自信的人、熟悉演讲内容的人、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剪裁演讲内容的人,以及喜欢冒一点险的人来说是十分有效的。
排练演讲的内容、时间把握、道具、服装以及特殊效果能给演讲者以自信。念出演讲词、做动作、适应房间的环境并感受气氛都能增强他们的控制感。排练的好处是演讲者能够检查对时间的把握程度,发现可能出差错的地方并提高演讲的流利度。
“成为一名成功的演讲者能让你受到注目并让你实现目标。我在演讲前从不草率行事。精心准备是我最有用的防弹衣!”一位非常擅长演讲的人士这样说。
排练时要注意时间控制
在演讲之前,你应该对演讲所用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演讲者除了无聊演讲之外的另一个大忌就是超时演讲。演讲超时是对听众的无礼。每个人都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在你之后还有别的演讲者。听众不会因为你延长了演讲时间而感谢你,主办方也不会,而且其他的演讲者肯定也希望你马上下台。
如果你还是一个演讲生手,那么,无论是带稿排练还是脱稿排练,你都应该为你的演讲计时。因为如果脱稿演讲,你会习惯性地添加一些不相关的内容。如果你更有经验,你应该在自己面前放一个钟表,在演讲的过程中根据时间的变化增减内容。
排练时要穿正装
穿正装排练时,你需要一面镜子、一名听众、一块表,使用你所有的道具、稿子、支持材料并尽可能真实地模仿实际情况。听众可以是镜子、录音机、你的朋友。听众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和他们进行眼神交流。
如果你有机会能在演讲现场进行彩排,那么只要你有时间,不要犹豫,马上利用这个机会,尤其是活动规模较大,时间安排比较紧密,并且还需要动用大量设备的时候。和技术人员打好交道,他们就会对你更加照顾一些。即便你不会照着稿子念,也不管你的稿子是不是提纲,你仍然需要给他们一份,这会使他们对你的演讲内容有一个印象,而且你至少应该附上一份幻灯片、音乐和特效的播放顺序表。
当你熟悉稿子之后,你可以在脑中进行排练。在脑中演练会形成条件反射。你的大脑为你的动作储存了一个象征性的代表信号。所以当你真正做这些动作时,你的大脑就知道你已经做过这些了,这会让你的演讲更为得心应手一些。
在一次顺利地排练之后,在你去演讲的路上、在走廊里、从停车场进入会议室或从地下室进入会场时,要让自己进入状态。在去会场的途中就正式着装,除非万不得已,不要在车中或更衣室里换衣服。
把你在路上碰见的每一个人作为展示你职业水平的大好机会加以利用。一路上,你的肢体语言都要表现出积极的信号,这会帮助你在必要时迅速进入演讲状态。
借助他人的力量
因为演讲要口头发表,所以应该口头组织内容。既然演讲的内容取决于演讲人与听众的双向互动,那么你演讲的准备工作也要借助于他人的力量。
你无法在基本的内容概要准备好之前进行预先的排演,但是有一种办法可以让你在仅有一点思路的情况下即可着手做口头的准备。试着把你心里的想法和话语说出来,看看它们是否适当。但是,你不是在听众面前练习自己的演讲技巧。吃午饭时与同事和朋友聊天,你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想法。你不必对每位听众的意见做出反应。在与几个人交谈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开始准备演讲的措辞造句了。
一个人不可能始终以一成不变的口吻说话。即使你一个人坐在桌前准备演讲稿,合作者的意见和腔调也会影响你。这种现象很自然,你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如果能够在更多正式的反馈和支持当中继续你口头的和互动式的准备,你真的非常幸运。
虽然你可以从多种渠道得到反馈,但是最可贵的反馈来自志同道合的人士。在演讲课上,他们可能是一群一起讨论想法和练习演讲的学生;在商务活动和职业场合,同行之间的互助合作也相当重要,政治家和公民团体也认识到这一点。最雄辩的演讲人往往在准备演讲的整个过程中随时检查自己的发言效果。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为你的演讲加分
如果我们把“让他人心动”的能力界定为感染力,那么“让他人行动”的能力则为穿透力。如何让演讲者的感染力、穿透力走得更远呢?那就得保证演讲者能消除演讲者、受众之间的心理隔膜,拉近感情距离,让自己的演讲感染力、穿透力直捣受众心扉。
套近乎,拉感情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生人”时,往往存在戒备心,这是正常的。所以受众面对眼前演讲的是一位“生人”的时候,开始很自然免不了有些隔膜感。这时演讲直奔主题常常让人很难接受,故不妨先“推销”一下自己,套套近乎,拉拉感情。
孟俐***在做《让女生部早日“消亡”》的演讲时,开场是这样的: 亲爱的女同胞们,还有敬爱的先生们:晚上好!首先感谢大家的热情,谢谢!
我早想说上几句,很想认识一下大家,也让大家认识一下我。先来介绍一下,8911(2)班的一员,姓我们儒家孟子的“孟”,单字伶俐的“俐”,孟俐,就是我。你们大家听出来了,我这个人爱说好话,连自己的名字也要美化。不过,我要说明,这个小毛病丝毫不妨碍我对“女生部长”之职的热情,可是,即使天大的热情也不能改变这个趋势。女生部的发展完善过程,也就是她走向消亡的过程,我的任务就是促成这个过程尽早结束。
孟俐***的开场白很不一般,其最大的特点便是:一开口就“我早想说上几句,很想认识一下大家,也让大家认识一下我”、“我这个人爱说好话,连自己的名字也要美化”,寥寥数语巧妙而自然地“塑造”了一个爽朗、率真的“我”,很快便赢得了受众的好感,拉近了“我”与听众的距离,让人很开心,有兴致倾听。
察实情,投其好
受众听演讲听的是实话、心里话,而演讲者作演讲也应体民情、顺民意,讲真话、讲好话,即要善于察言观色,切实把握受众的实际需要,捕捉人们内心的关注,做大家的代言人。1937年夏天,朱德总司令应邀出席***127师官兵会议,在会上他作了即席演讲。其中有一段话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你们初次离开家乡,远来北国,可能水土不服,生活不习惯,希望你们注意起居,保重身体,好为国杀敌。
在演讲中,朱总司令丝毫没有端架子,始终以一种平易、亲切的语调和大家聊着,不像是在演讲,相反是在拉家常。几句朴素的言语正中士兵们心怀,很好地传达了他们的心声,无疑给了他们极大的关切、体贴和激励。会后,难怪士兵们不约而同表示:跟这样的长官当兵打仗,死了也值。
放架子,促和谐
演讲者与受众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就是说演讲者要想让受众与你融为一体,亲密无间,那就要说心里话,待人以诚,平等待人。 张志公在演讲邀请赛闭幕式上的即席讲话中,在赞美了“小李燕杰们”的成绩之后,忽然说:
说到这个地方,我很想改变一下称呼,但又担心有倚老卖老之嫌,可是感情使人不能顾及这个嫌疑,所以,现在我就把“亲爱的青年朋友”改称“可爱的孩子们”!
张志公先生作为中国德高望重的语言学家,没有表现出盛气凌人之势;作为长者,始终和蔼可亲,以诚待人。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一波三折,既恳切又委婉,既明白又深沉。“可爱的孩子们”更是获得了当场在座的每位年轻朋友的认可,让他们深深感到了来自长辈的激励、鼓舞,心里觉得异常好受。张先生可亲可敬的形象也因此一下子高大起来。
随乡俗,动真情
所谓演讲,重在一个“讲”上。这就要求演讲者在讲时得注意演讲的词语、句式、语气尽量口语化,这样才会让人感到朴实亲切,也便于缩短与受众的距离,获得其好感。
在动员农民集资办学时,宁海市某村支书程功伟作了一篇题为《为了咱的娃》的演讲。他这篇演讲稿最大的特色、亮点就是大量运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俚语,让乡亲们倍感亲切,心里暖和,事情自然办得十分顺利。
程功伟的演讲之所以深深打动乡亲们,不是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也不是用语言华丽、粉饰,而是动用了贴近民众生活的俗言俚语,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因此,适时、适当而巧妙使用口语能起到言简意丰、感染受众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