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力量 却不容小窥
演讲的力量 却不容小窥
当今美国最炙手可热的总统候选人无疑是奥巴马,他之所以能够真正成为政治明星,一次次精彩的演讲帮了大忙。2004年7月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从而一跃成为政坛黑马。随后的几次演讲,都为他的进军白宫之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条三寸不烂之舌,竟能帮一个非洲裔美国人赢得大把选票?绝对现场(不念稿子)的演说就是这么致命的武器。
其实从古至今,演说就被作为西方历史的一部分而载入史册,早在古希腊时期,演讲家们纷纷活跃在各城邦之中,他们是人民的领袖,凭着一条舌头闯荡江湖……
在死人面前也要慷慨陈词
较之人们比较熟悉的成千上万人簇拥在一起,被讲台上那个手舞足蹈、妙语连珠的演说家“忽悠”得热血沸腾的壮观场面,你可能不知道葬礼演说在当时也颇为盛行,而这种在特定场合下的特定习俗在西方一直延续至今。
葬礼演说可不单单是把死人夸奖一番,然后“阿门”一声,入土了事。很多葬礼演说不仅对死者的生平和贡献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更挖掘出了对生者有益的启示,在漫长的时期里,它一直是欧洲政治文明的一部分。比如伯利克里著名的《墓地演说》,从这篇演说,我们能看到作者对爱国、正义、民主的呼吁。又如雨果的《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福煦的《拿破仑墓前的演说》、斯大林的《悼列宁》等。
如果说上面这些你都不熟悉的话,那有一篇你应该知道,这篇演说已经被收入了我国中学教材,那就是恩格斯的著名演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短短的演说词用最凝练的语言阐释了马克思一生的贡献,尤其是演讲结束的那句话:“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很多演说都是改变历史的时刻
杰出人物常常作为演说家在人类历史转折时刻或光荣瞬间留下声音。20世纪30年代,当罗斯福就任总统时,美国正面临经济危机的困境。面对几乎绝望的人民,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鼓励人民忍耐并支持他的领导:“首先请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不得不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莫名其妙、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它把人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
回溯1940年,在野10多年的丘吉尔临危受命,以战时首相的身份领导反德国纳粹侵略的战争。在不列颠战役进入高潮阶段时,他发表了名为《少数人》的著名演讲,这片演讲不仅让士兵军心大振,老百姓也备受鼓舞;而美国传奇四星上将巴顿将军那些充塞大量粗鲁放肆的俚语秽词而又神奇有效的战争动员演说,也以其独特的价值为人津津乐道。
为何张口困难重重?
当今社会,演说和演说家的重要性早已经被人们所认识。所谓地球在缩小,舌头在延长。舌头就是一把利剑,夸张一点,演说甚至比战争更具威力。但演说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中的起伏不定本身也证明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曲折。
咱们中国,古往今来从不乏能言善辩之士,为何真正的“演讲家”寥寥无几?从苏格拉底到罗伯斯庇尔,从马丁?路德?金到今天的奥巴马,那些能够左右万千人情绪的演讲台,怎么都让老外出尽了风头呢?
1、这也是个玩命的活儿
三尺演讲台不仅是一个人出尽风头的舞台,也极有可能成为他自己的祭坛,有多少名人政客就是在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时命丧黄泉的!
40年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美国田纳西州演讲时遇刺身亡,年仅39岁。多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国仍频频爆出政客演讲时遇刺的消息。2006年5月20日,韩国最大在野党大国家党代表朴槿惠在首尔市一座百货公司前准备上台发表助选演讲时遇刺,虽幸免遇难,但右脸从耳朵到下巴留下了一条10厘米的刀伤;去年7月26日,伊拉克副总统阿卜杜勒·迈赫迪在发表演讲时遭炸弹偷袭,还被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掀翻在地,弄得鼻青脸肿,所幸性命无忧,却有10个无辜的人搭上了性命;去年9月阿富汗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在首都喀布尔发表演讲时,因为远处隐约想起的枪声,不得不中断了自己的演说。
演讲和遇刺关系如此密切,甚至都有导演通过电影来预测美国总统布什的大限,《总统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这部虚构的纪录片讲的就是布什在美国芝加哥市做演讲,在演讲结束的空隙,不幸遇刺身亡的故事。
看来,演讲真是一个玩儿命的活。
2、你能成为演讲家吗?
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演讲家,首先就不能怕在大庭广众之下丢脸,迷人的笑容、得体的手势、煽情的声音、对听众情绪的控制和应变能力一样都不能少。不过一些智力素质也是基本功,先看看你有没有吧。
还记得你小学3年纪的语文老师吗?一首从未读过的唐诗,在看过5秒后,是否能马上背诵出来呢?你是否常常独立思考一些问题?周围的人是否认为你是有高见之人?看过一篇文章后,能否立刻概括出中心内容?讲话从不啰嗦?经常能在侦探电影结束之前就准确地推测出结果?在任何时候都说话逻辑严谨?对一件事有无与众不同的结论?如果讲话引起了别人的笑声,能否在10秒内列举出5个别人发笑的原因?能否很快爱上一种你不擅长的体育项目?骑自行车几乎没有发生过碰撞事故?
这些分别体现了你的记忆、概括、分析、推理、想象和应变能力,肯定的回答越多,说明你在智力上就越接近一个出色的演讲家。
巧妙运用表情和动作 控制好交流的节奏
在交谈过程中,除了用语言来操控谈话的质量,表情和姿势也能够对谈话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表情和动作,就能顺利地让说话的人加快语速、放慢语速、持续发言或是结束发言,从而成为谈话的操控者。
下面是几种语言调整动作,建议大口才家适当运用,效果非常显着。
1、想让对方加口才快语速、只叙述要点的时候。
有时候对方慢条斯理地开始讲话,而你根本没有时间口才一一去听,这种情况下,可以做出快速点头的动作,口才这个动作会向对方传达快点结束讲话和希望对方只讲要点的信号。口才反之,如果你做出慢慢点头的动作,就是向对方传达“你的话很有意思,请继续说下去”的信号。
2、想让出发言权时(想让对方讲话时)。
如果你意识到不应该只是自己一个人讲话,想要把发言权让给对方,就降低音量,减慢语速,拖长最后一个字,视线下垂等,这都是向对方发出交换发言权的信号。此外,你说完最后一句话,直视对方,这也是表示“好了”现在该你讲了的意思。如果这样对方还没有讲话,你就可以轻轻拍一下对方的身体催促他讲话。
3、对方发言过多,想让他停止时。
对于讲话来像机关枪一样的人,你可以试一下抬起食指这个动作。这个动作表示“我稍微打断一下,可以吗”的意思。这和我们在学生时代,想在课堂上发言时要举手示意一样的。
4、想表达“我不想再听下去”的意思时。
几乎在任何场合,低头看表、唉声叹气都能让对方停止说话。但是这些动作会让对方心生不快。与此相比稍微委婉一点的方法是,一直把胳膊抱在胸前。如果这样对方还没有注意到,而继续讲话,你就利用视线下垂、跷着腿晃来晃去的动作,表示“我觉得很没有意思”的信号。摸摸鼻子、摸摸耳朵这些动作也都表示“你能不能快点结啊”的意思。
5、你想继续讲下去时。
当你想继续讲下去,而对方发出了“让出发言权”的信号时,你也可以无视他的意见口才。这时,你可以伸手将对方的胳膊轻轻按下去,也就是一边说着“嗯、嗯”,一边让想站起来的对方坐下去。这表示“我还没有说完,请稍等。”
如果你想让谈判和讨论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时,应该轻轻触碰对方的胳膊,表示“现在还是我说话的时间”。但是,如果多次重复这个动作,对方就会等得失去耐心。
当然,生活中的语言调整动作,太多太多了。大家要不断地总结,有意识地去运用,全面提升自己的讲话能力和谈判技巧。
人们常把对话比做接投球练习。在接投球练习中,如果投球速度太快,对方就接不到球;如果总是一个人拿着球,接投球练习压根儿就不能成立。与此相同,在对话中能不能顺利地交替发言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调整动作”,是指一系列的动作,其作用就是调整对话,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一些语言调整动作,巧妙运用到位就能让说话的对象加快语速、放慢语速、持续发言或是结束发言。
讲话是令人喜悦的能力 希特勒的演讲特征
希特勒沦为千夫所指,但他杰出的演讲能力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慕尼黑邮报》奚落他:“其活像个喜剧演员,他的演说像杂耍。”但后来也不得不承认,“在慕尼黑鼓动暴民最有能耐的就是他。”
而希特勒本人不无骄傲的说:“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并且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
他在总结了他人与自己的多次演讲后,自成一套演讲技巧,值得玩味。
1、先入为主,精心备战。
希特勒每在演说之前,必定预先猜想在讨论中将有哪种情况和性质的论辩发生,在演讲一开头先把对方的理由驳斥得体无完肤,他说这方法就是把对方一切可能完全说了出来,来证明他们是虚妄而无价值的。难怪将领布劳希奇说:“我和这个人争辩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要窒息了,我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2、目的是说服,而不是说理,他会审时度势选择表达方式。
他说“如果一个演说家,他知道了听众对于他的演辞不有全领悟的时候,便应该作十分浅明的解释,使大家都能够明白而且在解释的时候,审慎而很慢地说着,使那些知识最低的人也能够领会。”当面对忠实的听众,他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仿佛失去控制;但面对非纳粹党员,他变得稳重干练,注重说理;而在主要信奉路德教的地区,他演讲中就可能带一定的反天主教倾向,反之亦然。以当时若特海姆城为例,那里的极大多数人都信仰路德教,所以纳粹就强调“积极基督教思想”从而赢得了支持。
3、选择最好的时间。
“善于演讲的人,他要感动听众,最好的时间是在晚上;因为听众在晚上精神疲倦,不像上午的头脑清醒意志坚决而反抗力也比较强的缘故。”
另外,提到希特勒的演讲技巧不得不说说他的手势。叔本华曾说过:“一个民族越是生气勃勃,越是使用手势,并存在某些特殊的、传统的手势,这些手势只能在当地使用,只具有地方意义。”“手势作为交谈的一种辅助,就像一支曲调中的低音部,在和弦中,如果低音部使三重奏保持音调正确,低音部就增强了演奏效果。”
希特勒就专门在一位精通肢体语言的星相学家的指导下,设计演讲的手势,并常常对着镜子和相机反复排练着,以求达到最震撼人心的效果。他运用语调和手势的变化调动起成千上万听众的情感,仿佛一位肆意发挥的指挥让追随者如痴如醉。
他就像一位灵魂附身的演员,每每卖力的“演出”着,据说每次演讲之后浑身湿透,体重减轻4——5磅,而演讲期间要喝下多达20小瓶的矿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