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演讲的预期效果
怎样实现演讲的预期效果
演讲的效果有三层含义:即演讲构思时的预期效果、演讲进行中的现场效果、演讲结束后的实际效果,前者对后二者有着直接的影响。演讲的预期效果的基本要求是集中和突出。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我不强迫你,但我诱惑你。实现演讲的预期效果应该在“四度”上做好文章:
1.角度
切入演讲的巧妙程度 巧妙的切入角度与听众熟悉的事理或心理定势形成反差,而后通过演讲者高超的引申和发挥,能达到让听众恍然大悟、刻骨铭心的效果。如有一位大学生在“时代呼唤雷锋精神”的演讲赛上,演讲开头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天,我在校门口,看见一位七十来岁的老大爷,背着一个大包裹,吃力地走着。我主动走上前去,热情地同他打招呼,问他要不要帮忙。没想到老大爷用疑惑的眼光警觉地瞪着我,把包裹移到胸前用双手紧紧抱住,根本就不跟我搭腔。我想,他一定是把我当成骗子或者小偷了。演讲者由此说开去,感叹生活中雷锋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少得人们都不敢相信了,并从雷锋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市场经济社会更需要雷锋精神等层面阐明了演讲的主题。他的这种切入角度的确让人耳目一新,效果倍增。
2.深度
观点提炼的独到程度 观点来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一般的生活,演讲者对事物的认识比听众更新一些、更深一层,“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便是对这一特性的最好写照。例如:按照通常的理解来说,为国家的利益作出牺牲是一种奉献,一种付出,而罗斯福在演讲中却对此作出了全新的阐释,他说:往后的日子,每一天,每一夜,每一个小时和每一分钟都是困难重重……我们全体所必需的牺牲,可是我必须说,用牺牲一词并不妥当,美国并不把那些尽心于国家,在国家为生存和前途而战时,不惜把他的一切贡献给国家的人,称之为牺牲。对任何人,老的或年轻的,现役的陆军或海军,这并不叫做牺牲,而应称之为特权。“为国牺牲是一种特权”,这一观点深刻而新颖地阐明了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3.密度
支撑材料的密集程度 有时演讲者为阐明某一观点,不惜使用大量的支撑材料,对听众进行“信息轰炸”。支撑材料的稀密程度反映出某一段演讲在整个演讲中分量的轻与重,对重点部分进行效果强化,材料的密集是重要的方法。以斯大林的一段演讲为例:苏俄历史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因为落后而不断挨打,蒙古的可汗打过它,土耳其的贵族打过它,瑞典的封建主打过它,波兰和立陶宛的地主打过它,英国和法国的资本家打过它,日本的贵族打过它,大家都打过它,就是因为它落后,因为它的军事落后,文化落后,国家制度落后,工业落后,农业落后。上述演讲片段是以密集的材料支撑观点的一个典型的缩影,第一个判断之后的六句话以及承上启下的第二个判断之后的五句话,使得“落后就要挨打”的观点得到有力的证明,这样不但不使人感到?嗦,反而使人感到历史真理的强大的说服力。
4.力度
听众情感的共鸣程度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作者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了听众或观众,这就是艺术。”演讲艺术也应追求这种效果,没有感情的劲风,就无法招展观点的旗帜,听众情感上没有产生共鸣,也就难以接受演讲者的观点。表达感情演讲者可以用直接、间接抒情的方法以及修辞方式的选择,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以打动听众,达到演讲的最佳效果。请看下面一段演讲:什么是美?美就是给予,美就是奉献,美就是周恩来总理办公室深夜的灯光,美就是焦裕禄拔掉输液管奔赴灾区的足音,美就是田校长翻山越岭穿破的草鞋,美就是刘老师辛勤耕耘收获的白发……像一幅画可以欣赏,像一首诗可以吟咏,美的概念越来越清晰,美的形象越来越具体,相信听众心中美的感受和美的向往也会越来越强烈。席勒说过:“美的最高理想要在内容与形式的尽量完美的结合与平衡里才可找到。”的确,强化“四度”,不仅符合思维的规律,而且适应演讲的内在本质要求,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一定可以找到内容与形式尽量完美结合与平衡的“演讲之美”。
如何运用事例为你的演讲增效力
在演讲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运用事例来阐述主张,抒发情意。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实演讲内容,丰富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而且能够增强表达效果,激发听众情感的强烈共鸣。
怎样运用事例才更有效力呢?
一、运用事例亲近听众
演讲是演讲者面对听众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倘若听众与演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太大,就会削弱演讲的现场效果。因此,有经验的演讲者往往善于巧用事例来亲近听众。这样的具体事例,会让听众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语言亲和力和心理认同感,这无疑有助于演讲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例如:
我认识温州人,就是从一个在巴黎长大的温州女子开始的。若干年前,她自己来找我,因为读了我写的《妞妞》,很喜欢,想跟我聊聊。我见了她,有三个惊奇,第一惊奇她的漂亮,真是美女,第二惊奇她的见识,跟我谈《妞妞》,谈别的事,都非常到位,第三惊奇她的富有,当然没有你们富有,但比我富有得多,一个年轻女子,都是自己挣的。现在她是我们一家人的好朋友,我太太把她封为我的“干老婆”,我说你真狡猾,一开始就定性为“干”,没有发展前途了。不过,虽然是“干”,好歹是“老婆”,所以我和你们温州人还有点亲戚关系呢。
这是著名学者周国平在上海温州商会发表题为《哲学的世界与企业家的世界》的演讲开场白中的一段话。演讲者并未一开讲就进入正题,而是从对温州人的感受说起,在称赞了温州人的两大特点之后,他特意谈起了自己认识一个温州女子的过程和对该女子的印象,从而说明了自己与温州人之间的“亲戚关系”,十分幽默而又风趣。运用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事例,看似不关正题,实则并非多余。因为它一下子就亲近了听众,这就为接下去演讲者“言归正传”的讲座,做好了心理准备和情感铺垫。
二、运用事例引出观点
不少演讲者喜欢在演讲的开头讲述一个事例,然后针对这个事例的思想内容进行阐发,从而导出自己的观点,为接下来的议论和说理奠定基础。例如,一位演讲者在题为《诚信无价》的演讲开头,这样说道:
今年1月,电视台在国际新闻中介绍了一位112岁的法国女人瑞的故事。当她90岁时,有律师想要她的房产,许诺每月付给她2500法郎的生活费。不料这一付就是30年。直到这位继承人去年去世,老太太还健在,而律师付出的90万法郎,足够买三四套那样的住房。于是,不少法国人把这个故事当作笑话讲,以讽刺律师“贪小便宜吃大亏”的赔本交易。
然而,我倒不觉得有何可笑之处。一个人在已经知道判断失误的情况下,能继续信守诺言,把契约坚持到死,保持个人的信誉,并把它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这不正好说明了诚信无价的道理吗?
显然,演讲者讲述的这个法国老太太与律师之间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个例,人们把它当成笑话,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正是这个令人发笑的事例,却引起了演讲者冷静的反思和精辟的议论,从而引出了“诚信无价”的观点。这样以真实而又生动的事例开头,无疑增强了演讲的吸引力,激发了听众的兴趣。同时,典型事例引出的独特观点,作为接下来演讲者深入论证的中心,自然就引起了听众强烈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
三、运用事例表达情意
经验表明,运用生动感人的事例,是演讲者表情达意的重要途径。在演讲的情感高潮处,演讲者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讲述起某件难忘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从而产生感动人心的现场效应。例如:
我那么清楚地记得,我7岁的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牵着他的手走到学校,然后看着他,背着花花绿绿布满恐龙的书包,消失在教室门口。他不停地回头看我,我也万分不舍地痴痴看着他。我也记得16岁那年他到美国做交换学生,我送他到机场,看他背着年轻人的背包,消失在入关口,我站在后面,一直在等他回头看我一眼,但是他头也不回,一次都没有。
于是我逐渐认识到,原来父母子女一场的缘分,就是注定了你此生要不断地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今天,是你们的孩子、孙子的“独立日”,其实,你们自己新的一课也从今天开始:学习放手,让他跌倒而不去伸手扶他,我从自己的经验知道,那是多么、多么难受的一堂课。
这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毕业典礼上讲的一番话。演讲者在阐述了制度性教育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之后,具体地讲述了自己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两次送别儿子的动人情景。这两件事情留给她的印象和感受太深了,因为她逐渐认识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缘分,就是“注定了你此生要不断地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她结合特定的时境,告诉现场所有的家长,要“学习放手”。显而易见,演讲者运用亲身经历的事例,不仅倾诉了内心的感受,真切地感动了听众,而且表达了人生的体悟,强烈地感召了听众。
四、运用事例阐发哲理
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常常运用事例阐发哲理,也就是先讲述一些典型的事例,再阐发其中蕴含的哲理。这样情理交融的表述,往往会让听众获得深刻的人生感悟。例如,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在一次法学院毕业欢送会上的致辞中,这样说道:
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的陈兴良老师就曾是千岛湖畔的一位民警,白天走家串户,深夜还抱着郭小川或浩然,而牟平姜格庄的大地也一定记得那本梦想署名“卫方”的《春苗》类剧本,甚至十多年前,我们的“老鹤”还曾勇敢下海,尽管几个月后又扑腾着水淋淋的翅膀上了岸。还有我们的姜明安老师、王世洲老师、龚刃韧老师和孙晓宁老师,三十年前都当过或当着军人,也许早早预知了贺老师的批评?复转军人没进法院,都进了法学院,而且是北大法学院。在一个三十年前不曾想到更谈不上热爱的职业中,如今,他们都创造了自己,也正塑造着你们和你们的未来。
听起来很有点传奇,但却是我们这代人的经历。不希望你们重复,也不可能重复,前方拐角等着的有你们的传奇。但它还是给你我一些启示:生活和职业,过去不是,今后也不会是个人爱好的光影投射。它是子弹划出的那条抛物线,无论是否连接了击发者和他心中的目标。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命运:规划人生,却无法完成设计;向往未来,却只能始于现在。
朱院长首先以同学们熟悉的一些老师的独特人生为例,讲述了“我们这代人的经历”,接着以击发子弹为喻,生动地阐明了“生活和职业”与“个人爱好”之间的关系,最后才从“所有人的命运”的哲理层面上,启发同学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人生和未来。毫无疑问,这样运用听众熟悉的人物和陌生的经历的事例,来阐发人生的哲理,会让在场的每一个毕业生都感到既真切又深刻,因为他们在即将步入社会的前夕,聆听导师如此语重心长的叮嘱和言简意赅的告诫,一定会受到思想的启示,从而更加理性地去开创美好的人生和未来。
演讲叙事:一波三折方能扣人心弦
一位女副市长,在给市直机关女同胞作《构建温馨和谐的家庭》的演讲中,讲了一则“贤惠的妻子与马虎的丈夫”的故事:
丈夫上街,妻子叫他回来时别忘了买袋盐回家。丈夫满口答应后就匆匆地走了。好抽烟的丈夫一来到商场,尽看五花八门的香烟。一位年轻的女售货员笑盈盈地对她说:“先生,别忘了买袋盐带回家。”这位丈夫觉得好生奇怪,怎么不叫我买烟,却替卖盐的吆喝生意?不过,他还是很感谢她的提醒,不然,他真的把买盐的事忘了。他夹着烟在商场里穿行,突然,一位老太太在他后背轻轻一拍:“年轻人,别忘了买袋盐带回家。”“老人家,你怎么知道我要买盐?”他刚才就已经觉得蹊跷,现在终于忍不住想问个明白。老太太一指他的后背:“瞧,你的背上不是贴着纸条,上面写着吗?”他脱下衣服一看,原来妻子在他的背上贴了张纸条,上面写着:“好心人,请提醒我的丈夫买袋盐带回家!”
这个故事不长,但讲的过程却悬念迭起,让听众疑窦丛生:两位素不相识的人怎么知道提醒“丈夫”要买盐?心急火燎地要听下去。待到“谜底”揭开,原来如此,你不能不“扑哧”笑出声来。
这种叙事的方法是:前面不动声色,从容自如地铺垫、渲染,讲到结尾处,一个意想不到的情节让你开怀解颐,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叙事安排,如同中国传统相声的“三番四抖”的艺术,即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悬念推出来,产生“包袱”,最后一抖落,响亮响亮的,听众的笑声已经情不自禁地迸发出来了。在笑声中,听众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故事里妻子的贤惠、丈夫的“可爱”、路人的善良了。
从这位演讲者讲的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演讲叙事做到一波三折,方能扣人心弦。如果平铺直叙、记流水账的话,这个故事可以这样讲:
丈夫上街,妻子叮嘱他买盐。怕他忘记,特意在他背上贴上写有“好心人,请提醒我丈夫买袋盐带回家”的纸条。在商场里,爱抽烟的丈夫忘了买盐,年轻的女售货员提醒他……一位老太太又提醒他……
如果演讲时这样去叙事,没有铺垫、没有悬念、没有波澜,当然扣不住听众的心弦了。
湖北青年演讲家李朝晖在作《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的演讲中,讲到“敢于斗争”时,讲了一个《蛇丐》的故事:
从前,在我们鄂西北山区,有一种叫蛇丐的流浪汉,他们玩弄着毒蛇,强行讨要,凶恶极了。我六岁那年秋收时节,一天,蛇丐来了!一条黑大汉,满脸络腮胡,大黑蛇缠在脖子上,到我家门口站定,粗声大嗓喊道:“要新粮!”
我和妹妹吓得大气不敢出。只见我妈不慌不忙地端了一大碗米出来,倒进蛇丐的大口袋里。
“少了,少了!”蛇丐叫嚷着。我妈又倒给他一大碗米。
“少了,少了!”蛇丐还是叫嚷。我妈再不给了,挥手叫他走。
“不给,就放蛇了!”蛇丐蠢蠢欲动,那大黑蛇把头伸过来,嘴里吐着火红的芯子。
我和妹妹吓得直哭,藏到妈的身后去。我妈顺手举起一根棍子,大声喝道:“你敢放,我一棍子就打死它!
蛇丐到底不敢放蛇,灰溜溜地走了。我妈告诉我们:别怕,那蛇是蛇丐专门豢养的,它的毒牙已经拔掉,样子很吓人,其实不会伤人……
演讲者把《蛇丐》的故事讲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首先讲蛇丐的凶恶,我和妹妹的害怕,立刻抓住了听众的心;接着讲他*的让步,一次又一次给他米,一步步把听众的胃口吊起来;然后讲妈妈举棍打蛇,击败了蛇丐的讹诈,听众心里石头落地,皆大欢喜;最后来个尾声,点出蛇丐的蛇是拔掉毒牙的,并不可怕,揭开谜团,听众感悟出一个道理:前进道路上许多困难和挑战,也像样子吓人的蛇丐,只要我们像那位母亲那样,知己知彼、敢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听众的心始终随着演讲者的讲述起伏跌宕。如果平铺直叙去讲,从蛇丐拔去蛇的毒牙讲起,结果听众早知道了,又没有铺垫和衬托,就像说相声不会抖包袱一样,听众就会感到味同嚼蜡、索然无味了。
演讲不是说相声,但演讲叙事的一波三折同相声的抖包袱,道理是相通的。希望演讲的朋友们向侯宝林、马三立、马季、姜昆这些相声大师们学习,把他们“抖包袱”的技巧恰当地运用到演讲叙事中去,使我们的演讲更加精彩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