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材料的选择
演讲材料的选择
演讲材料选择的大致范围确定以后,还要注意选择精炼的演讲材料。除了选材要真实、准确,一般来讲,选择精练材料还要遵循一定的标准:选材要紧紧围绕主题,选择新颖的、典型的材料,所选材料最好还要有针对性。
一、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是指那些最鲜明、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体现演讲主题的材料。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以一当十、以小见大。
陈毅的《代军长就职演说词》中所要阐明的主题是“人民的军队是任何反动派也消灭不了的”。他只选择了两个材料:一是“在大革命失败时,朱德总司令只带了800多人上井冈山,就发展成今天的50万大军”;二是“新四军的前身是南方各省的游击队……只有200多人,三年后,新四军发展到9万人”。由此推论出:“800人没有被消灭,50万大军能被消灭吗?200人没有被消灭,今天9万人还能被消灭吗?”充分证明了主题。
二、选用切合演讲场合的材料
2007年10月28日晚,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鲁迅先生的故乡--浙江绍兴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有感而发,热情致辞。她在演讲中这样讲道:
一踏入鲁迅先生的故里,我就真切地感到文学的气场、气韵生动起来,鲜活起来。鲁迅先生的风骨,穿越了七十年的时光,在这个庄重而清明的夜晚,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相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鲁迅文学奖给作家带来的,不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责任。我们相聚在这里,就是要继承鲁迅精神,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继承鲁迅精神,就是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心怀广大,致力于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担当;就是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形式表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貌。因此,对我们来说,今天在这里,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铁凝首先真切地抒发了自己“一踏入鲁迅先生故里”的内心感受,接着诚挚地表达了对中国文学工作者的“满怀敬意”,继而深刻地阐述了文学的价值和鲁迅文学奖的意义,最后明确地指出了鲁迅文学奖给作家带来的“责任”,并号召大家“继承鲁迅精神”,从“新的起点”向前迈进。这些针对性很强的情理和事理材料,不仅切合了颁奖典礼的特定场合,而且突出了鲁迅文学奖的活动主题,给现场听众以思想的启发和精神的激励。
三、选材要紧紧围绕主题
主题是选材的依据。选择材料必须紧紧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时必须考虑它能否有力地支持主题或为主题服务,否则,再生动的材料也不能用。即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凡是能突出、烘托主题的材料就选用,否则就舍弃。能够有力支持主题的材料一般包括:演讲者自己受感动的材料,演讲者亲身实践证明了的材料,听众感兴趣的材料等。
在公元前44年,古罗马的布鲁图斯等人说恺撒大帝是暴君、有野心。恺撒的重臣安东尼为了驳斥他们的诡辩,在恺撒的葬礼上为恺撒做了辩护,在辩护词中,选择了这样三个材料。
“他从前曾获胜边疆,所得的财帛都归入国库……”(这不是私心,而是公心。)“他听到穷人的呼唤,也曾经流下泪来。”(这不是暴君,而是富有同情心的好君主。)“那天过节时,你们眼睁睁地看着,我三次以皇冠劝他登基,他三次拒绝。”(这不是野心,而是虚心。)
这些材料都紧扣主题,直接支持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四、选用适合听众文化程度的材料
近年来,着名健康问题专家洪昭光教授通过举办健康讲座,面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媒体的好评。在一次题为《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演讲中,他这样分析和讲解遗传的影响:
遗传的影响,我们简单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小白兔应该吃什么呢?本应该吃萝卜,但假如从今天开始,让小白兔改吃鸡蛋拌猪油,蛋黄胆固醇高,猪油是动物脂肪,四个礼拜胆固醇增高,八个礼拜动脉硬化,十二个礼拜小白兔个个得冠心病。下面,我们换用北京鸭子做实验,让它吃蛋黄拌猪油。结果很奇怪,鸭子怎么吃,天天吃,胆固醇不高,动脉也不硬化,更没有冠心病。唉!这就奇怪了,怎么兔子一喂就动脉硬化,鸭子就没有动脉硬化呢?道理很简单,兔子是兔子,鸭子是鸭子,遗传不同啊。人也是一样:为什么张三一吃肥肉,胆固醇高,动脉就硬化,冠心病也来了,而李四天天吃肥肉,他什么事也没有?因为张三是兔子型的,李四是鸭子型的,鸭子型就没事,你兔子型就倒霉,先天性倒霉。为什么有人你看他吃得并不多,可就减肥不下来,那个吃得很多的人却胖不了?就因为人类型不同,有些东西遗传100%,有些遗传是个倾向。高血压、冠心病是一个倾向。
洪教授明白,听他演讲的人,大多是关注健康的普通群众,如果他一味使用专业术语进行讲解,就会使讲座变得曲高和寡,索然无味。因此,他在讲解有关医学知识的时候,往往选用一些通俗易懂的事例材料加以说明。比如,上例中,在讲解得病的遗传影响时,他就有针对性地选用了小白兔和北京鸭的实验材料作为例子,从而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不同类型的人的遗传差异及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让听众懂得了高血压、冠心病的遗传倾向对人的致病影响。
五、选用符合听众心理需求的材料
2007年4月5日,着名女作家毕淑敏的心理励志小说《女心理师》的首发式在北京市监狱举行。期间,重庆出版集团向监狱捐赠了《女心理师》和《忧郁》等心理书籍,此举的目的是想唤起公众对心理话题,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面对众多服刑人员,毕淑敏发表了题为《世界上最大的勇气莫过于相信奇迹》的演讲,她充满真情地讲道:
心理是身体的奇迹,人获得幸福与否取决于心理是否健康。曾有一家报社作过一个调查: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结果最幸福的人依次为:给孩子刚洗完澡,怀抱婴儿微笑的母亲;刚给病人做完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在沙滩上筑起沙堡,看着成果的孩子;写完小说最后一个字,画上句号的作家。看完这个消息,我有深入骨髓的悲哀。这些幸福,我几乎都曾拥有,但自己却感觉不到,是幸福盲。因此,幸福关键在于我们发现幸福的目光,在于内在的把握、永恒的感情和灵魂的拯救。
毕淑敏深知,这些服刑人员中的大多数人是因出现心理困惑和精神空虚而触犯刑律的,他们渴望幸福的生活,却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为了所谓的“幸福”,他们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于是,她针对这些特殊听众的心理困惑和精神需求,首先揭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接着引述了一个关于“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调查材料,然后表达了自己是“幸福盲”的真实感受,最后得出结论:幸福的关键在于“我们发现幸福的目光”,在于“内在的把握、永恒的感情和灵魂的拯救”。她的演讲,重在心理分析和精神引导,既让服刑人员感到亲切,又能促使他们自我反省,从而达到针对听众进行心理矫正的目的。
演讲材料的收集和选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虽有先后之分,却无轻重之说。对此,演讲者应该切实地重视起来。
六、选择有针对性的材料
演讲者在服从主题的前提下,选材还要有针对性。演讲者从听众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在组织和选取材料时,“因地制宜,因人施讲”,这样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果,才能唤起听众的热情和兴趣。这种针对性包括:
1、要选择那些正确、准确、科学性强的材料,使听众相信和服从。
2、要选择那些能给听众指明方向、能够教给听众行动的手段和方法的材料。
3、要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听众的具体特点、兴趣和爱好选择使用不同的材料。
4、要选择符合听众心理和要求的材料,尽量使这些材料和听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5、要针对听众的文化程度,把材料具体化、形象化,多选择听众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材料。
6、要根据自身的特点,选取那些自己熟悉的、适合自己身份的材料,这样才能将主题表达得充分而深刻,具有说服力,在演讲时才能胸有成竹。
演讲技巧_演讲中眼神的运用技巧
眼神能表现出热情,也能表现冷酷;眼神能表现出尊重,也能表现出鄙视。在整个演讲中,眼神的表情达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经验的演讲者总是恰当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眼睛,表达出丰富而多变的思想感情,以影响和感染听众,加强演讲效果。人们常说“眼睛会说话”,它能够表达出一些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极其微妙的思想感情,此言极是。
凡是亲耳聆听过周总理演讲的人,无不为他那刚毅、睿智的眼神所吸引,从中得到激励:凡是亲耳聆听过陈毅演讲的人,无不为他那英灼、敏锐的眼神所慑服,从中受到鼓舞。
美国的四十任总统里根出身演员,拥有高超的表演技巧,每次演讲他都能充分运用目光语。有时象聚光灯,把目光聚集到全场的某一点上;有时则象探照灯,目光扫遍全场。因此有人评价他的目光语是一台“征服一切的戏。”
演讲中的目光语很重要,用好目光语很有技巧,下面介绍运用目光语的八种方法:
仰视法和俯视法
在演讲时不要老是注意听众,可以根据内容运用仰视和俯视,如表示长者对后辈的爱护、怜悯与宽容时不时把视线向下;表示尊敬、撒娇或思索、回忆时可视线向上。
侧视法和点视法
侧视法用“z”形成“s”形运用视线。此法在演讲中用得较多。点视法。就是重点地观察,注视不安静处或不注意听讲的听众。一般听众发现了演讲者的目光,就会触目知错,停止骚动、私语。在很特殊的情感处理与观众的不良反应出现时,可大胆运用此法,此法很厉害,对制止听众的骚动情绪有很大好处。
环视法
有节奏或周期地把视线从听众的左方扫到右方,从右方扫到左方或从前排到后排,从后排到前排。视线每走一步都是弧形,弧形又构成一个整体--环形。不断地观察会场,与所有听众保持眼睛接触,增强相互间的感情联系。运用环视法不宜太频繁,反对“眼睛滴溜榴地转”,这样会使听众不知所以而感到滑稽可笑。这种方法要注意中间的过渡,由于其视线的跨度大难免有为视线而视线之嫌,演讲时要注意衔接。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感情浓烈、场面较大的演讲。
闭目法
人的眨眼一般是每分钟五至八次,如果眨眼时间超过一秒钟就成了闭眼。这是视线变化的特殊表现,是一种无方向的视线,无视线的视线。闭目法有他特定的意义和作用。比如,当演讲的内容是演讲者和听众的情绪极度高涨,情感难以控制的时候,或讲到某位接触人物激起人们极大地敬佩的时候,演讲者可以短暂的闭一下眼睛,以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此时的“无视线”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演讲中讲到英雄人物英勇就义,演讲者和听众极度紧张,心情难以平静时,可运用此法。
虚视法
即“眼中无听众,心中有听众”。这是演讲者观察时运用的一种转换性的目光,就是演讲者的眼睛好像看着什么地方、什么听众,但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虚视尽管什么也没有看在眼里,但它是良好的观察力的一种过渡。这种方法在演讲中使用频率很高,尤其是初上场的演讲者可以用它来克服自己的紧张与分神毛病而不至于使自己看到台下那火辣辣的眼神而害怕。显示出冰冰有礼,端庄大方的神态来,有可以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演讲的内容上来。这种方法还可以用来表示演讲时的愤怒、悲伤、怀疑等感情。
前视法
就是演讲者视线平直向前而弧形流转,立足听众席的中心线,以此为中心弧形照顾两边,直到视线落到最后的听众头上,视线推进时不要匀速,要按语句有节奏进行,要顾及坐在偏僻角落的听众。演讲者的视线要平直向前流转,统摄全场听众。
一般来说,视线落点应放在最后一排听众的头顶部位。演讲者除了特殊需要外,眼睛应保持平直向前,注视所有听众。这样的视线,可以使听众感到“他是在向我演讲”,引起注意;也有利于演讲者保持端正美好的身姿,观察听众的情绪和变化。有些缺少经验的演讲者,在演讲时,或每每仰望天花板,或时而俯视地板,或忽而左右环顾,或引目张望门窗以外,这些都是不应有的动作。
要特别说明的是:视线的运用往往是各种方法综合考虑、交叉动用的,同时要按照内容的需要,押着感情的节拍,配合有声语言形式和手势、身姿等立体进行,协同体现。
随着演讲者的思想感情的千变万化,眼神的变化必定是多种多样的,有待于演讲者细心体察和匠心处理,不好机械地作出事前规定。但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眼神的变化要有一定目的。要力戒那种故弄玄虚、神秘莫测的眼神,因为这种眼神会造成听众的迷惑。
②眼神要同演讲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同步产生和终止。思想感情表达完毕,相应的眼神也要恢复正常。
③要和有声语言形式、手势、身姿等密切配合,协同动作,以求收到更大的效果。孤立的眼神会显得单调无力。不能充分实现传神达意的作用。
④不能有过多的凝视,这样会对听众形成压力。要避免凝视的副作用,可以时时采取虚视。这样既不失礼貌,也可使双方感到自然,而演讲者也不会因为视线过分集中而分散对演讲本身的注意。
演讲技巧:演讲时注意抑扬顿挫 增加演讲效果
在口语表达中,语调的抑扬顿挫,不仅能够调动听众的情绪,也更有利于口语的表达,使你所说的每一个字都能清晰地传达给听众。
所谓抑扬顿挫,指的就是在语言表达中,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等因素对语言表情达意效果的修饰,以达到应有的作用。
感情停顿,是为表达复杂或微妙的心理感情,常常以拖长音节发音,欲停不停或适当延长时间来表现,并且常常辅之以体态语言,使感情表达得更加自然清楚。
特殊停顿,是为了加强某些特殊效果或应付演讲现场的某些特殊需要,而采用的停顿。最着名的例子是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伦敦的一次参事会上,就劳动问题演讲时,中途突然停顿72秒的事例。这种根据表意需要而设计的特殊停顿,可谓匠心独具,高人一筹,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它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语法停顿,既能满足讲话者自然换气润嗓的需要,也能使所讲的语句、段落层次分明。语法停顿一般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按标点停顿。但有时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也可作适当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为了强调某一观点或突出某一事物。
感情停顿,是为表达复杂或微妙的心理感情,常常以拖长音节发音,欲停不停或适当延长时间来表现,并且常常辅之以体态语言,使感情表达得更加自然清楚。
特殊停顿,是为了加强某些特殊效果或应付演讲现场的某些特殊需要,而采用的停顿。最着名的例子是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伦敦的一次参事会上,就劳动问题演讲时,中途突然停顿72秒的事例。这种根据表意需要而设计的特殊停顿,可谓匠心独具,高人一筹,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特别提示:这种特殊停顿方法不是随便可以使用的,大多是经过演讲者的充分准备,使之产生特殊效果才使用的。
一般来讲,在列举事例之前,略作停顿,能引起听众独立思考;在作出妙语惊人的回答之后,稍作停顿,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讲出奇闻轶事和精彩见解之后,在听众赞叹之余,特意停顿,可加深听众印象,引起联想;在话题转移之际或会场气氛热烈之时,稍稍停顿,可加深听众记忆,给听众以领会抒情之机。同时,恰当的特殊停顿,也可以使演讲者本身赢得调整情绪的时机。
语速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谈话,每分钟大约能说200个字。
如果是正式的演讲,速率不能太快。一是听众难以听懂,二是容易使人产生怀疑,误认为演讲者怯场。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
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
初次上场的演讲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式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当他们提醒自己“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没有变化。
所以,演讲不能总是一个速度,要做到急缓有致。演讲的速率一般可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
演讲语速要做到快慢得体,缓急适度,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张弛自然,错落有致。这样,便能显示语言的清晰度和节奏感,使演讲具有音乐美。
长时间的快,会“供过于求”,引起听众烦躁。听众不易全面了解内容,理解感情。
一味缓慢则“求过于供”,引起听众急躁。听众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提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