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中“强调”技巧的运用方式
演讲中“强调”技巧的运用方式
在一次演讲中,相对来说,有些内容是重要的,有些内容是次要的。对于重要的内容或问题,要特别加以强调,使其得以突出,以便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要达到强调的目的,是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通过对比强调
通过两种事物的对照比较,从而使所要表现的事物和思想鲜明突出,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李燕杰在其演讲《国家、民族与正气》中,为了说明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文化,把屈原同普希金进行比较,把罗贯中同乔叟进行比较,把龚自珍同拜伦比较,把汤显祖、关汉卿同莎士比亚比较。这样非常有说服力地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比之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悠久得多,灿烂得多。
通过“反复”手法强调
所谓“反复”,就是在一次演讲中同一内容的反复出现,由于反复出现,这一内容就得到了强调。反复出现的内容,一定是统帅演讲的观点或是表达主旨的重要内容。
“反复”的形式多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小自然段的反复出现。例如演讲稿《中华民族的自强之路》(杜虎刚)中,“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昨天”一句,在演讲中先后出现了两次。是以自然段的形式出现的,由此强调了过去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受屈辱的民族。在演讲稿的后部分又有两句话反复出现了两次:“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爱国者。”这就强调了我们中华民族即使在受屈辱的过去,也仍然有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志士挺身而战的观点,突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之路的主题。
通过语言速度变化强调
演讲是通过有声语言作为媒介的,因此,声音的高低与语速的快慢也必然影响到内容的表达。恰当地调节声音和语速也必然会使某些内容得到强调。面对自己的演讲稿在练习时,应当挑选出一些重要的句子或词语,当讲到这些句子和词语时,不妨有意识地提高音量,与前面的相对低音形成对比,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语速是说话的速度。演讲不可能是在同样的速度中一讲到底。总是有时快,有时慢,甚至有时故意作短暂停顿。显然,放慢语速的部分,停顿的部分,一定是重要内容或情绪要表达的部分。美国前总统林肯演讲时,常常在说完他要强调的话之后,停顿片刻,以沉默的方式来增强这些话的力量,使其含义进入听者心中去。
通过设问、反问强调
“胸中早有定见,话中故意设问,名叫设问。”(陈望道)设问的目的是为提醒下文的内容,以引起听众的注意,答案由演讲者说出。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同志,你去过北京吗,你到过天安门广场吗,你可曾置身于那巍峨的红墙下仰望雄伟的城楼,亲手抚摩过金水桥前洁白的华表吗?……我第一次到北京是一个华灯初上的晚间,刚一下火车,就直奔那向往已久的天安门广场。多少年过去了,我仍然时常回忆起那难忘的情景。祖国,我亲爱的母亲,你永远留在我心中。(辛蔚杰:《祖国,在青年人心中》)如果这段文字不用设问,而改用一般叙述句式,那么,演讲者对祖国的情感就不可能得到如此强烈的渲染和强调。
反问与设问不同,是为激发本意而问,不需问者回答,答案就在问句的反面。但这一反问就引起听众的注意了。如董文华的演讲《我不做这样的飞鸽》中的反问句:“我们怎能嫌弃脚下的土地,难道它不是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组成部分?我们怎能嫌弃大别山贫穷,难道它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模样?难道祖国的儿女只有躲开的理由,而没有建设的义务?难道一个新时代的人,一个有血气的青年能做这样的‘飞鸽’?”通过以上诸多反问句,演讲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得到强调。这些问句的内容,都是与演讲通篇的主旨有密切关系的,或者说,是把主旨压铸成设问、反问句的形式。我们还看出,问句的形式也必然会影响到表达的语气,问句显然能使语气加重或加强,强烈的情感也就随之表达出来了。
以上是演讲中强调的四种技巧,当然也不会仅此而已。即使这四种技巧,每个演讲者也应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不可机械地生搬硬套。
演讲与口才技巧:演讲口语表达技巧及训练方法
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一岁开始就说话。有人认为这说话的问题、这口语的问题还有什么值得学的吗?有什么值得讲的吗?我没有学过不也说话吗?我不是照常工作?有这种想法,不奇怪。但是,当你知道了口语也要讲究的时候,当你知道学了与不学不一样的时候,当你听到了会说会讲,讲的好与不好这些情况的时候,这个问题你就会找到自己的答案。
如果一篇稿子按一般的语气念起来很平淡,运用气和口语技巧效果就不一样。再有,我们有时听报告非常振奋,有时会纷纷欲睡,就是因为说话的人没有掌握说话的特点,没有掌握好语言的技巧。因此有必要来学习口语的有关知识,口语的表达技巧,这样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表达得更好、更理想、更有感染力、号召力、鼓舞力。
一、口语表达的特点及技巧
口语表达的特点
1、同步性。即外部语言表达与内部语言思维是同步进行的,口语只是将思维外化了。
2、简散性。即常使用的是一些短句、散句,有时可使用体态语都能表达,它的结构松散的。
3、暂留性。我们讲话是通过声波传播的,而声波瞬间即逝,有心理学家作过一次测试:我们听话的过场中能够精确留在记忆中的大概不超过7-8秒钟。既然是短暂的,怎么去评价一个人的口才呢?是从整体上把握、从语流上把握。语速给我们的启示一,就是想好了再说,启示二,是说话速度不可太快。一般的发言200字/每分钟,最快不能超过280字/分钟。每次发言(座谈会、讨论会)最好不超过2分10秒,否则,被吸收的信息大大削弱。
4、临场性:
(1)表达的对象是特定的,听众是特定的。
(2)时空是特定的,说话必须符合时间和空间并受其制约,比如,我今天来讲课,我不是来演讲的、也不是来讲故事的,我要受到这时空的约束。
(3)现场的氛围是特定的。了解这点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由于是特定的,说出去的话想收回来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想好了再说;第二,说话要受现场氛围的影响,要考虑“现场反映”,要适时调整语言,这要求提高本身的素质。
5、综合性:
(1)手段的综合。口语表达是传声的、有感情的,同时手段是多样的。传声包括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长短;表情包括面目、眼神、手足。
(2)系统的综合,说话时,语言、声调、态势语要综合考虑,如果语调没有变化,语言是枯燥的,如果没有加一点体态语,语言是不生动的,系统的综合要求在说话是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来完成说话内容,且各部门、各系统要有整体感、协调感。
(3)调动的综合。口语表达有一个过程,就是从生活到思维,再由思维外化成口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说的话,包含了这个人的生活体验、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听其言可了解这个人。同样的稿件各人说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就是因为各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所以要调动知识素养、要调动能力素养,要调动生活积累。
口语表达的技巧
(一)重音运用
生活中经常运用重音,重音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如,“这篇文章的大意是什么”,“大意”是大概的意思,如果把“意”轻念,就是“粗心”的意思。所以,重音具有区别词意的作用,读重读轻表达的意思不一样,重音可分为三种:1、语法重音。是按句子的语法规律重读的音,2、逻辑重音。是根据演讲说话的内容和重点自己确定。3、感情重音。是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细微的心理来安排。重音不一定重,有时放轻也起了强调的作用。重音有二种,一种是重重音,一种是轻重音。重音怎样体现?一是加大音量,二是拖长音节,三是一字一顿,四是夸大调值(调值有一个五度表:一声55,二声35,三声214,四声51)。
(二)停连掌握技巧
1、感情停顿。又叫心理停顿,逻辑停顿为理智服务,感情停顿为感情服务,表示一种微妙和复杂的心理感受而作的停顿。
2、逻辑停顿。是根据要强调的停顿,苏联研究表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如果没有逻辑的停顿的语言是文体不通的话,那么没有心理停顿的语言是没有生命的。逻辑停顿是表达感情的需要。
3、语法停顿。又叫自然停顿,一个词中间是不能停顿的,从语法上说中心语与附加语往往有一个小小的停顿,书面语用标点符号表示的地方要停顿,停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哪些地方该停呢?停顿时间是:句号(包括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从结构上,是段落>层次>句子。
4、特殊停顿。为加强某种特殊效果或应付某种需要所作的停顿。
停顿的表现力:第一,可以变含糊为清晰;第二,变平淡为突出;第三,变平直为起伏。第四,变松散为整齐;
连接的作用:第一,是渲染气氛,第二,增强气势,能表达激情推进内容;
表现停连技巧有三:一是气息要调解。第二,接头要扣“环”。第三,层次要“抱团”。
二、口语表达技巧的训练
(一)语音训练
演讲者要想取得良好的发音效果,必须加强语音训练。“声乃气之源”,发音的基础之一是呼吸。响亮、动听的声音与科学的呼吸训练是分不开的。演讲者要善于掌握自己的发音器官,自觉地控制气息。一般来讲,采用胸膛式呼吸较好,这种呼吸是通过横隔膜的收缩和放松来进行的,气量大,能为发音提供充足的动力。平日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为正确地吐字发声打好基础。
吐字发音要做到音节正确、准确,完全符合普通话的发音标准。戏曲艺术所谓的“吐字归音”训练,其目的就在于美化音色,使字音纯正、清晰、响亮、圆润,富有表现力。它要求发音时咬准字头(即读准声母),吐清字腹(即读清韵头、韵腹)和收准字尾(即读准韵尾)。“吐字”时,发音力量集中于“字头”上,“归音”时要读准每个音节的韵尾,即要求“到位”。总之,发音时要正确把握每个音节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演讲者平日要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同时为了做到语句流畅,干净利落,出口成章,可根据自己的发音难点,选择一些绕口令和有一定难度的语言片断,进行快口训练,力求做到吐字准确、快速、流畅,快而不乱,语气连贯,不增减词句。
音量大小变化有利于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演讲者要学会准确地控制和把握音量大小的变化。在情感激荡的地方,意思重复之处,音量要大些,反之则要不些。音量大不变化要自然、流畅,要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时,音量大小变化也要恰当、适度,不能大到声嘶力竟,也不能小得无法听清。此外,演讲者平时还要学会准确把握高音、中音、低音的运用规律,以便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高音具有高亢、明亮的特点,多用来表示惊疑、欢乐、赞叹等情感;中音比较丰富多采,多用业表示舒缓的感情;低音则比较低沉、宽厚,多用来表示沉郁、压抑悲哀之情。这些训练最好是通过朗诵进行。
科学的发音取决于科学的运气,有些演讲者时间稍长点就底气不足,出现口干舌燥、声音嘶哑的现象,此时,只得把气量集中到喉头,使声带受压,变成喉音。
“气乃音之帅。”气息是声音的原动力,科学地运用运气发音方法可以便声音更加甜美、清亮、持久、有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平时要加强训练,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法。其要领是:又目平视,全身放松,喉松鼻通,无论是站姿还是坐式,胸部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
吸气方法是:扩展两肋,向上向外提起,感到感到腰带渐紧,后腰有撑开感。横隔膜下压腹部扩大胸腔体积,小腹内收,气贯“丹田”。用鼻吸气,做到快、缓、稳。
呼气方法是:控制两肋,使腹部有一种压力,将气均匀地往外吐,呼气时用嘴,做到匀、缓、稳。
(二)语调训练
语调包括停顿、重音、升降、快慢等要素。语调训练是口语表达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演讲者应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1、抑扬
语调大体可分为四种,即平直调、高升调、曲折调、降抑调。
2、轻重
在演讲时,人们常常把某些词语讲得比一般词语重些或轻些,这样便能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若按声音强弱划分,重音可分为轻读型重音和重读型重音。若按表现思想感情、内容重点或句子语法结构来划分,重音可分为感情重音、逻辑重音和语法重音。
3、顿挫
在口语表达中,停顿既是一种语言标志,也是一种修辞手段。它一般分为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特殊停顿。
语法停顿既能满足演讲者自然换气润嗓的需要,也能使演讲的语句、段落层次分明。语法停顿一般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按标点停顿,但有时在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词之间、较长的联合成份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也可作适当停顿。这种停顿往往是为了强调某一观点或突出某一事物。
感情停顿是为表达复杂或微妙的心理感情。感情停顿常常以拖长音节发音,欲停不停或适当延长时间来表现,并且常常辅之以体态语言,使感情表达得更加自然清楚。有时,为了加强某些特殊效果或应付演讲现场的某些特殊需要,演讲者常常采用特殊停顿。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前面所提到的英国政治家赖白斯在伦敦一次参事会上就劳动问题演讲时,中途突顿七十二秒的事例。这种根据表意需要面是设计的特殊停顿,可谓匠心独具,高人一筹,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一般来讲,在列举事例之前,略作停顿,能引起听众独立思考;在作出妙语惊人的回答之后,稍作停顿,可使人咀嚼回味;在讲出奇闻轶事和精彩见解之后,在听众赞叹之余,特意停顿,可加深听众印象,引起联想;在话题转移之际或会场气氛热烈之时,稍稍停顿,可加深听众记忆,给听众以领会抒情之机。同时,恰当的特殊停顿,也可以使演讲者本身赢得调整情绪的时机。
4、节奏--起伏结合
对艺术来说,节奏是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的变化。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一书中指出,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感情)的传达媒介。据此分析,演讲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结构的疏密松散,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演讲者的举止等要素的秩序、有规律、的节拍的组合,便形成了演讲的节奏。常见的演讲节奏有轻快型、持重型、平缓型、急促型、低抑型等。
节奏类型主要特点适应范围
轻快型轻松,欢快,活泼,语速较快欢迎词,祝酒词,贺词
持重型庄重,镇定,沉稳,凝重,语速较慢。理论报告,工作报告,开幕词,闭幕词
平缓型平稳自如,有张有弛,语速一般学术演讲,座谈讨论
急促型语势急骤,激昂慷慨,语速快紧急动员,反诘辩论
低抑型声音低沉,感情压抑,语速迟缓。悼词,纪念性演讲
5、缓急——弛缓结合
语速的变化也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正常谈话,每分钟讲大约120-150个字。演讲的速率不能太快,一则听众难听懂,二则也使人产生怀疑,认为演讲者怯场。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初次上场的演讲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式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他们提醒自己“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没有变化。演讲的速率不能总是“一崭齐”,要做到急缓有致。
演讲的速率一般可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
语速适合的内容适合的环境适合和心理情绪适合的句段适合的修辞手法
快速叙述事情的急剧变化;质问斥责,雄辩表态;刻画人物机智、活泼、热情的性格。欢快,紧急命令,行动迅速,热烈争执。急促,紧张,激动,惊惧,愤恨,欢畅,兴奋。不太重要的句段。排比,反问,反语,叠声。
中速一般性说明和叙述感情变化不大感情平静。平静,客观。一般句段。一般陈述。
慢速抒情,议论,叙述平静、庄重的事。幽静,庄重。安闲,宁静,沉重,沮丧,悲痛,哀悼。重要句段。比喻,引语,双关,对偶,拈连。
演讲语速要做到快慢得体,缓急适度,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张弛自然,错落有致。这样,便能显示出语言的清晰度和节奏感,使演讲具有音乐美。长时间的快会“供过于求”,引起烦躁,听众不易全面了解内容,理解感情;太慢则“则过于求”,听众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提不起来。
演讲的特征和本质
演讲就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其稿子一定要有小说般的情节,一定要有戏剧般的冲突,还应该有电影的蒙太奇的手法,演讲者还得应该有艺术家的雕塑的成分。演讲的本质是在一定的场合或特定的时境下,面对广大听众,抒发情感,阐述要旨,宣传和发表自己主张和意见,以感召听众产生共鸣的演说活动。功能是一门工具,一门科学,一门武器,一门艺术,一门社会实践活动。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讲过“任何一个想成为演讲家的人必须是一个有德行的人,是一位思想精神、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那么,演讲都有哪些特征呢?
第一、现实性。
这是因为演讲属于现实活动范畴。不属于艺术活动范畴,它是演讲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评价,直接向广大听众公开陈述自己主张和看法的现实活动。
第二、工具性。
演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思想、任何学识、任何发明和创造,都可以借助演讲这个工具来传播。可以说,演讲是最经济,最实用、最方便的传播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它。
第三、艺术性。
这里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在于它具有统一的整体感和协调感,即演讲中的各种因素(语言、声音、表演、形象、时间、环境)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美感。同时,演讲不单纯是现实活动,它还具备着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某些特点,并将其与演讲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独立特征的演讲活动。
第四、鼓动性。
没有鼓动性,就不成为演讲,政治演讲也好,学术演讲也好,都必须具备强烈的鼓动性。这是因为;
一、演讲者以自己炽烈的感情去引发听众的感情之火,容易达到影响听众的目的。
二、演讲者的形象、语言、情感、态势以及演讲辞的结构、节奏、情节等均能抓住听众。
三、一切正直的人们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演讲者传播了真善美,自然会引起共鸣,激励和鼓舞听众。
四、演讲的直观性使其与听众直接交流,极易感染和打动听众。可以说,鼓动性是演讲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演讲作为人类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演讲者、听众、沟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时间、环境。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构成不了演讲。演讲的传达手段包括:有声语言、态势语言和主体形象。
一、有声语言(讲),是演讲活动最主要的物质表达手段,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
它是由语言和声音两种要素构成的。它以流动的声音运载着思想和情感,直接诉诸听众的听觉器官,产生效应。
我们对有声语言的要求,则是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清亮圆润、甜美,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要注意形式美和声音美。它具有时间艺术的某些特点,是听众听觉接受对象和欣赏对象。
二、态势语言(演),就是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等,它是流动着行体动作,辅助有声语言运载着思想和感情,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产生效应。
由于它是流动的,因此,它存在于一瞬间,转眼即逝,这就要求它准确、鲜明、自然、协调和优美,要有表现力和说服力。这样,才能在具备“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的听众心理引起美感,并得到启示。它具有空间艺术的某些特点,是听众视觉接受对象和欣赏对象。然而,态势语言虽然加强着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弥补着有声语言的不足,但如果它离开了有声语言,它就没有直接地、独立地表达思想情感意义了。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声语言也好,态势语言也好,它们既不同于其它现实中的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因为它们都带有一定的艺术性;也不同于舞台艺术中的有声语言和态势语文,因为它们不是纯艺术。
三、主体形象。
演讲者是以其自身出现在听众面前进行演讲的。这样,它就必然以整体形象,包括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直接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而整个主体形象的美与丑、好与差,在一般情况下,不仅直接影响着演讲者思想感情的传达,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听众的心理情绪和灵感享受。这就要求演讲者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装饰美。而这装饰美,是以演讲本人为依托的现实的装饰美,这决不同于舞台艺术的性格化和艺术化的装饰美。而这就要求在符合演讲思想情感的前提下,注意装饰的朴素、自然、轻便、得体,注意举止、神态、风度的潇洒、大方、优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思想感情的传达,有利于取得演讲的良好效果。
必须指出,演讲如果只有“讲”没有“演”,只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就会缺少动人的主体形象和表演活动;如果只有“演”而没有“讲”,只作用于听众的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是,“演”与“讲”的和谐必须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演”必须建立在“讲”的基础上,否则便失去了演讲的意义。现在,可以给演讲的本质下一个定义了: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
以上,我们谈了演讲的本质和特征。在现实的演讲活动中,有以下两种倾向很值得注意。
一、追求表演化的倾向。
有的演讲者在讲台上往往追求相声、评书、以及朗诵等演讲员的表演艺术。认识不到演讲是一种现实活动,忘记了它的实用性,没有区别演讲艺术与表演艺术的本质不同。结果破坏了演讲应有的真袢及其严肃性……
二、不讲艺术的倾向。
长期以来,由于不注重演讲艺术的研究,见到的多是严肃的、呆板的、没有说服力的报告,一些演讲者只重视其实用性,而忽视了它的艺术性,由于缺乏艺术性,结果实用性也被减弱了。更为严重的是,除了看他在那站到讲台上而外,既听不到动听的抑扬顿挫的语调,也见不到丰富多变的表达手段,更看不到优美动人的手势,只是讲完的时候,双手一举而了事。显而易见,这种演讲它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强调以“演”为辅,决不是不要“演”。“演”能与“讲”配合好这就是艺术所在。
综上所述,与所议对演讲的定义可以做如下表述: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这就是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