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语言的要求和技巧

演讲语言的要求和技巧

 

所谓演讲语言,就是演讲者在演讲时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综合的、高级的语言表达形式——演讲,对语言有交际公际的运用,是有着一定要求的,尤其是我们领导干部的演讲,对语言的要求就更为严格。一般说来,领导干部的演讲在语言上应该达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一、真实准确不说假话。

真实准确,是马克思主义文风的最根本要求,也是我们领导干部演讲所应该首先遵循的原则。它要求演讲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演讲,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准确地遣词造句以确切地表达思想内容。为此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事实要真实可靠。

我们在演讲稿中使用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应该一是一,二是二,绝不能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去虚构、编造、无中生有,去故意夸大或缩小、去添枝加叶、改头换面,这都是不行的。比方说,在张志新烈士的宣传上,可以说就有一点不真实的地方。许多报道都写了这样一件事情,说张志新在小的时候和两个姐妹组成了一个“三重奏”小乐队,她们常常在一些进步的团体组织活动中演出。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机关为蒋介石祝寿,要拉她们去演奏,他们怎样对待的呢?关于这件事,就有三种不同的写法,一本杂志说张志新不愿意去,父亲认为不去不行,当时他告诉儿女们,说琴在咱手里,是给他祝寿还是给他祝丧?张志新明白了,说“对,祝丧。”这是一种说法。那么,在一份报纸上,是怎么样说的呢?这份报纸说父亲和17岁的志新想了好久,终于商定了明颂暗骂的对策,精心安排了一套“魔鬼舞曲”——悲歌终了曲。而另一份报纸则是这样说的,这事可把志新的父亲难住了,聪明的小志新提出了一个极为巧妙的对策,奏西洋乐曲中的悲歌,明颂暗骂,父亲拍手称妙。这三份不同的宣传报道一个说主意是张志新出的,一个说主意是她父亲出的,一个说主意是爷儿俩商量出的,那么,肯定有两家说的“事实”不是真实的,所以说,我们在演讲的时候呢,引用的事实一定要真实可靠。这是真实准确不说假话的第一点。

第二,用词要正确恰当。

一个词单独存在是无所谓正确不正确、恰当不恰当的。但是如果这个词使用在句子当中,跟其他词发生了结构上的关系的时候就有正确不正确、恰当不恰当的问题了。比方说,在1942年初夏的一个夜晚,重庆的一家剧院正在上演郭沫若的新作五幕历史剧——《屈原》,演出结束之后作者郭沫若和饰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都觉得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斥责宋玉的一句话不够劲。那句话是怎么回事呢,那句话是说: “宋玉,我特别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说,这句台词在台下听起来总觉得不够味,似乎可以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这时,饰演者张逸生正在旁边化妆,就插口说:“我看呐,不如把‘你是’改成‘你这’,说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郭沫若听了,非常赞同。于是,这句台词就改为“宋玉,我特别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育,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里判断性词“是”与指示代词“这”如果单独存在的话是无所谓恰当不恰当的,但是,当它们与其他词语组合的时候,就有恰当不恰当的问题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虽然也构成了判断,但感情色彩不强烈,而将“是”改成“这”,变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之后就不仅构成了一种完全肯定的判断,还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含有你真不是东西、你真是禽兽之类的充满愤恨的感情。显然在这里,有“这”比用“是”要恰当得多。

由此可见,我们在写作演讲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精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贴切地表情达意。这就要求我们能真正弄懂每个词的确切含义,仔细地分辨词义,特别要区别一些近义词,区别它们在使用范围、词义轻重、词的风格特点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另外呢,还要分清词语的褒贬色彩等等。

第三,是引语要准确无误。

我们在演讲稿中所引用的政策、法令、名言、警句等等都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因自己所需而断章取义。演讲稿中宣传的、阐明的或依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等也必须清楚、确切,不能含含糊糊,更不能随意篡改、断章取义、胡乱加以发挥。这是演讲语言基本要求的第一点。

二、简明扼要不说废话

作为领导干部,我们演讲的一大特点就是实用性较强。其中有些演讲内容还要求所属部门去贯彻执行,这就要求领导干部的演讲言简意骇、简明扼要,不说废话,这样才便于贯彻落实,而啰嗦的演讲是没有人愿意听的。记得有这样一件事,说是某地有位领导说话特别啰嗦,有一次,他又滔滔不绝地演讲了半天,演讲结束之后有一位听众就送给他一幅对联,是一句古诗,古诗是这样写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位领导看了之后当时非常高兴,回到家后就向他的妻子炫耀,对他的妻子说:“你总说我不会讲话,你瞧,听众很愿意听我讲话,他们还用了唐代着名大诗人的诗来评价我的演讲的。”他的妻子接过那幅对联,看了之后就笑了起来。当时这个领导就被这个妻子笑得莫名其妙,就赶紧追问,说你笑什么、有什么好笑的,你应该替我高兴才对呢,你这是不是高兴的笑啊?妻子告诉他,我笑这幅对联是嘲笑讽刺你呢,他说:“怎么是嘲笑讽刺我啊?”后来妻子告诉他啊,前一句话是“两个黄鹂鸣翠柳”是暗指你的演讲不知所云,后一句话“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说你的演讲是越讲越远。由此可见,我们领导干部在演讲的时候,就一定要避免那种不知所云的毛病。

怎样避免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演讲时要多动脑筋。

一般说来,演讲时废话连篇都是因为我们在演讲的时候不动脑筋的缘故。比方说,有这样一件事,一个乡长曾经介绍他们乡养鸭子的经验,他在演讲稿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年我们乡打算饲养菜鸭和蛋鸭这两种鸭子,菜鸭呢,是体大肉美的鸭子,养两三个月的时间就能长大、上市,另一种蛋鸭呢,全是雌鸭,主要下蛋。”显然这位乡长在演讲时没有动脑筋,不自觉地说了废话,如果他能够仔细地想一想,他就不会这样讲了,因为蛋鸭当然是雌鸭,不会是雄鸭,至于主要下蛋更是废话。看来呢,演讲要想简明扼要、没有废话,演讲者就要多动脑筋,仔细推敲字词、推敲语句,这样就可以减少废话。这是第一点,是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第一点。

(二)、有的演讲者不相信听众的理解力,以为自己不反复讲,听众就不能明白,因此啰里啰嗦讲个没完没了,以至于废话连篇。

(三)、要学会讲短话。

有的人就喜欢讲长话,米不够水来凑。讲话掺有太多的水分自然都是废话,结果连可怜的几粒米你也捞不到了。因此,要想使我们的演讲能够做到简明扼要,没有废话就得挤干水分。我们应该像农民学习,因为农民在收藏粮食的时候,总是先晾谷,晒干水分,再让粮食进仓。他们不是连泥带水一块儿收进去,因为他们明白,如果他们这样做的话,那么粮食就都要霉烂了。

(四)、要能够做到意尽言止。

说废话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意尽而言不止。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除了演讲者为了拖长时间而凑字数以外,还有的就是为了迎合某种需要,或者说表示某种不必要的谦虚而说一些客套话。其实呢,有些客套话是属于画蛇添足,所以我们应该像唐朝的祖咏学习学习,他是宁愿断送仕途也不愿去画蛇添足。唐朝在选取进士的时候,是以诗取士,那么这种应试是非常严格的,限用官韵,规定是五言六韵,也就是每句五个字,两句押一韵,共十二句,那么至少也要写四韵,也就是说八句。据唐诗纪事中记载,说有一年,考官出了一个诗题,这个诗题是:终南望余雪,考生们绞尽脑汁是一韵作诗。其中有一个考生,名叫祖咏,他就打破了唐朝的规定,只写了四句诗,他这四句是这样写的:终南望余雪,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交掉之后,这考官就说“你写的诗不符合规定,”就问为什么不按规定来写。如果说你要不按规定来写的话,你这进士就肯定是没门了。但是祖咏说,我已经意尽了。说什么也再不肯多添一个字。意尽就算了,至于说能不能当上官,我们不考虑。祖咏的诗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呢,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够意尽而言止,不去画蛇添足。相反,如果他去画蛇添足的话,虽然说他可能在仕途上很顺,但是他的诗不会流传千古的。

三、鲜明生动不说套话

套话与鲜明生动是相对立的,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演讲鲜明生动,而没有套话呢?要避免这种毛病,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勇于亮明观点。

毛泽东在跟晋绥日报编缉人员的谈话中说,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应该牢记毛泽东的话。在演讲的时候,应该像打棋子那样,亮明自己的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都非常确定,而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这是鲜明生动不说套话的第一点。

第二,内容要有新意,语言要形象。

刚才我说的第一点,是就演讲的鲜明性来说的,但演讲光有准确鲜明还不够,要想吸引听众,还需要有生动性。而要使演讲生动,就不仅要有生动感人有新意的思想内容,还要有生动感人的语言形式,如果两者能够兼备的话,就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否则的话,则不行。

我们看一看有着中国第一大演说家之称的马相伯在他的演讲中是怎样使用形象化的语言的。有一次,在抗战时期的群众大会上,他做宣传演讲,他大声疾呼:“诸位,醒一醒,枕头旁边放了火药,我们还能睡吗?房子里有了小偷,我们还能睡吗?”马相伯就用形象的语言,震撼了听众的心。我们可以想像的到“枕头旁边放着火药,屋子里有个小偷”,谁还能睡觉?不言而喻,入侵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就是放在中国人民枕头边的火药、就是进入中国人民屋子里的强盗,处于这种情景当中,中国人民只有奋起反抗才有出路。这是第二点。

第三,通俗易懂不说涩话。

涩话就是晦涩的话。有些人演讲好像是深怕别人听懂了,显不出自己的才学,因此演讲时专爱用那些艰涩难懂的字眼,他不知道,这种做法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文风基本要求的。列宁说:“最高程度的马克思主义,是最大限度的通俗易懂。”毛泽东同志在八届七中全会的讲话中也指出,凡是看不懂的文件,一律不准拿出来,拿出来也要顶回去。

写文章要通俗,怎样才能通俗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用结构简单而短的句子。

句子越长越复杂,越难懂;句子越短越简单,越容易听懂。所以,我们在演讲的时候,要尽量用结构简单而短的句子。这是第一点。

(二)、是要多用基本词汇。

生词、专业术语越多,越难懂;越少越好懂。因此,我们在演讲的时候,切记一定不要用晦涩生僻的词语,也少用专业术语,而多用基本词汇。

(三)、我们演讲,是给别人听的,也应该考虑交际效果,要与人方便,要多用俗字、常用字,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生僻、悔涩的词语。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着名演员马芮改名的故事。马芮的名不大好叫,这个芮就是一个草字头加一个内字的“芮”,认识芮的人呢常常叫错,甚至闹笑话。有一天,马芮去医院看病,因为挂号就诊的人很多,马芮就坐在走廊那头的凳子上,好一会儿就听到门口的医生在叫“23号,马内”,马芮心想,号码是我的,可是名字不是我的,他就没有动。医生又叫“23号,马丙”,他也没有动。这次名字是换了,号码是我的,他也没有动。他又听到医生在叫“23号,马苗”,马芮一想,怎么叫这么多名字,一会儿马丙一会儿马苗,都是姓马的,但是他也没动。过了一会儿,又听医生在叫,“23号,马娜”、“23号,马肉”,听到这儿之后,马芮觉得是越叫越不像话,到底是谁呀?是不是叫错了?于是,他就到医生那儿,一问,果然是医生不认识这个芮字,把他的名字给叫错了。因为医生没有见过这个芮字,所以只好乱叫了一通,那么马芮遇到的麻烦事是不只这一桩,于是他就决定改名。我认为马芮还是很明智的,因为这个芮字用的有点太生僻了。医生读别字固然是不对的,但是,他的职业是给人看病,他不可能身边放着一个字典,专用来查人名。演讲也是同样的道理。

(四)、语气、语调、表达方式要有人情味。

有人情味的语气、语调以及表达方式能够拉近演讲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容易使彼此间产生共鸣,也就更易于让听众理解演讲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因此,演讲者在演讲的时候,应该使用亲切、温和、富有平等交往人情味的语言、语调来进行你的演讲。当然,有些需要慷慨陈词的另当别论。

演讲的语言从口语表述角度看,必须做到发音正确、清晰、优美,词句流利、准确、易懂,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一)发音正确、清晰、优美

以声音为主要物质手段的,语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爽心,清这优美。为此,演讲者必须认真对语音进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最佳状态。

一般来说,最佳语言是:

(1)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2)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3)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4)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的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演讲语言常见的毛病有声音痉挛颤抖,飘忽不定;大声喊叫,音量过高;音节含糊,夹杂明显的气息声;声音忽高忽低,音响失度;朗诵腔调,生硬呆板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

要达到最佳语言效果,一般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1、字正腔圆

字正,是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音响亮,送音有力。读音要符合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的标准,严格避免地方音和误读。如将“鞋子”说成“孩子”,将“干涸”说成“干固”等。读错、讲错字音,一方面直接影响听众对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整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演讲者的声誉和威信,降低了听众对演讲者的信任感。

腔圆,即声音圆润清亮,婉转甜美,富有音乐美。要发音响亮。演讲时齐齿呼音节(i和i开头的韵母)与撮口呼音节(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发音时由于口腔开合小,共鸣腔不大,音发出来不亮。要尽量在备稿时换成开口呼音节(a或以a开头的韵母)与合口呼音节(o或以o开头的韵母)。如把“至”改为“到”,把“与”改为“和”。

2、分清词界

词分单音节和多音节。单音节词不会割裂分读,而多音节词则有可能割裂引起歧义。例如:“一米九个头的冯骥才伫立在空荡荡的山谷里。”这句话中的“一米九个头”本意是“一米九的个头”念时应为“一米九--个头”,如果词界划分不当,很容易弄成为“一米--九个头”,把“个头”(身材)一词割裂为“个”(量词)和“头”(名词)两个词,因而产生歧义。演讲者如出现这种错误,便会令人忍俊不禁。

3、讲究音韵配搭

汉语讲究声调,声调能产生抑扬急缓的变化,本身就富有音乐美。好的演讲,平仄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显得悦耳动听。

(1)双音节化。汉语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表达意义复杂、深刻,如果能改成双音节就明白、通俗些。且双音节响亮明朗,有顿挫变化,易于表现语言的音乐美。

(2)注意押韵。如果在适当的地方,有意押韵,更能产生一种声音的回环美与和谐美,讲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似有散文诗的风韵。

(3)平仄相间。汉字一字一调,高低升降,起伏变化。做为平声字的阴平、阳平变化不大,比较稳,易听清楚;仄声字的上声、去声变化大,声音短促,音感强烈。二者要相间配合,使音节起伏变化。此外,恰当地运用象声词和叠声词,进行渲染烘托,也能收到声情并茂的功效。

(二)词句流利、准确、易懂

听众通过演讲活动接受信息主要诉诸听觉作用。演讲者借助口语发出的信息,听众要立即能理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有人说,书面语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需立即被听懂。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以下特点:

1、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

3、不过多的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

4、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诸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等,并且常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当然,讲究表意朴实的口语化,绝不能像平常随便讲话那样任意增减音节,拖泥带水,吭吭巴巴,这样便损害了口语的健康美,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

(三)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语调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辅助语言表情达意。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轻重、高低长短、急缓等的不同变化,在不同的语境里,

一般来讲,表达坚定、果敢、豪迈、愤怒的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语气急骤,声音较重;表达幸福、温暖、体贴、欣慰的思想感情,语气舒缓,声音较轻;表示优雅、庄重、满足,语调前后尽弱中间强。只有这样,才能绘声绘色,传情达意。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思想内容,符合语言环境,考虑现场效果。语调贴切、自然正是演讲者思想感情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所以,演讲者恰当地运用语调,事先必须准确地掌握演讲内容和感情。

 

脱稿演讲的技巧

 

“人才的竞争也是一场生存斗争,竞争的关键就是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创新思维已成为一个地区投资环境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在工作、生活中应怎样说话?机关干部在开会、布置工作时又该注意些什么?会说话是干部的巧实力脱稿演讲不仅能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还是干部巧实力的体现。如今都提倡硬实力和软实力兼备,“会说话”这种巧实力也不能忽视,机关干部开会,必须杜绝催眠曲般的照念文件,“,这既有益于干部提升自身水平,对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帮助。”

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不管什么样的发言稿,最忌讳的就是空话连篇、废话连篇。讲话人在台上说了半天,听话人在下面听不明白他要讲什么。这样的发言当然是最糟糕的啦!因此,写发言稿必须要注意的就是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虽然说不同的发言稿对讲话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讲话的内容要真实,要有具体的事例,要有理有据。最忌讳说假话、说空话、说废话。

什么是发言的条理呢?条理,就是你发言的顺序。即,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条理清楚,就是说你讲话时的思路要非常清楚,一层意思,一层意思地讲。不要东扯葫芦西扯瓜,语无伦次。

重点突出,就是在发言时确定详说什么、略说什么。当然,这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需要而定。这也是初学写发言稿的小朋友们的难点之所在。比如说,我们要写竞选演说稿。那么竞选什么职位,竞选的理由,竞选的优势,(甚至你也可以说你自己的不足以表示自己的诚实,怎样改进这些小缺点以表示自己的上进)竞选成功后的“施政纲要”,竞选失败后的打算等,都是你可以写的内容,其中“竞选的优势”和“施政纲要”是演讲稿的重点。

演讲比赛脱稿演讲如此重要,怎样才能练就“会说话”的功夫? 领导并非有特殊的记忆力,也不是天生就“会说话”,而是靠敬业前提下的长期学习和积累。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担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有一次在上海文化广场做报告,着名导演黄佐临正好坐在主席台上讲台的后面。陈毅在发言过程中不时地拿起讲稿看看,但黄导演却发现陈毅拿起的“讲稿”上一个字也没有,不过是张白纸。陈市长的讲话是深受上海人民欢迎的。这次也不例外,台下不时响起热烈掌声。会后,他就问陈毅:“陈老总,您怎么用一张空白的稿纸呵?”只听陈毅笑着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你们做戏,我也做戏嘛。”

陈毅在这次报告中运用的宣传劝说方法是“讲而非读法”。这种方法就是在进行演说时,事先精心准备好讲稿,发言时不照稿念,而是脱稿讲。

脱稿讲的效果大大优于照稿读。这主要是因为脱稿讲能给人以直抒胸臆之感,由于不借助讲稿直接与对方沟通,对方就会感到真实可信并能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沟通。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早间新闻”播音号、哥伦比亚广播网“奥斯古德”系列主讲人查尔斯?奥斯古德深有体会地说:“念稿子远不如讲话好。后者是发自内心的。即使它显得不够流畅,但效果反而好。”

捷克女学者卡尔瓦绍娃对此专门进行了研究。她指出:脱稿讲比照稿念节奏更为从容、自由,容易达到声情并茂,使人感到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乐于接受。从记忆的效果看,通过讲的方式人们大约记住材料的33%,而通过读的方式人们只记住材料的10%。由此可见,脱稿讲优于照稿念;在口头宣传中,宣传者对讲稿的依赖性越小,宣传者与被宣传者就越能充分地进行思想和情感沟通,演说效果就越好。

由于听众不喜欢杂乱无章、言之无物、浅薄乏味的冗长讲话,所以,为使脱稿讲的方式能打动和吸引听众,就要求演说前一定要精心准备,写好讲稿和打好腹稿。陈毅同志很了解听众的心理,尽管他作为一位文武双全的杰出的革命家,他发言可以不用讲稿而出口成章,但为了满足听众的心理需求,强化劝说效果,他就“做戏”式地用稿纸代替讲稿而脱稿演讲。当然,我们不一定要机械地模仿陈毅的“做戏”,但“讲而非读法”却具有普遍意义。发言之前,把事先准备的讲稿或发言提纲带去放在讲台上,这既可以表明发言者郑重其事,态度认真,准备充分,取得听众信任和好感;又可以使演说者增强自信心,偶尔忘记发言内容时,可以随时翻阅。

现代社会,社交活动频繁,电视、录像手段被广泛运用,这都要求领导直接面对观众,用出色的口才,真实的情感,传神的表情和体语去影响征服观众。所以领导都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讲话能力,尽可能地运用“讲而非读法”。在许多场合,如果事先充分准备好讲稿,不带讲稿去讲,往往能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在气候突变、时间紧迫或人们注意力不集中、有另外的需要或有焦虑情绪时,脱稿即兴发言往往更受欢迎。

专家教你说话技巧看一个人通常第一眼看外表,开口说话就看素质。对同事、同学说话不当,别人会记恨你一辈子;对领导说话不当,有丢饭碗的危险;夫妻间说话不当,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离婚。

对于说话的技巧,最关键的是要能感动自己也感染别人。

面对陌生人、领导、同事、长辈说话:

陌生人 看见就是朋友,要善于交流。

领导 推心置腹,不要因怕得罪而不说实话。

同事 平等交流,毫无保留,克服嫉妒心理。

长辈 注意传统的礼貌、礼节。

 

设计优秀的演讲互动 将演讲推向高潮

 

优秀的演讲者,常常在与听众达成信息交流的同时,有意识地用“问”的形式来引出话题,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内容,以求从现场气氛上、情感上与听众达成互动,使演讲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以“问”开场,让听众心动

演讲必须要有精彩的开头才能吸引听众,这是听众的心理要求。演讲者把精心设计的问题亮出来,以“问”开场,不但能给听众以干净利索、爽快直率的好感,而且可以起到激发听众兴趣的作用,使其心动,从而对你的演讲洗耳恭听。博雅中学前段时间举办了“青年与祖国”演讲比赛,夺冠的张翔同学在演讲时是这样开场的:

亲爱的同学们,我想问一个问题: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青年和祖国的关系?他顿了顿,听众也被这一“问”吸引住了,纷纷抬起头来,期待着答案。张翔同学开始娓娓道来:这个字就是“根”!我们青年乃至更多的炎黄子孙有一个共同的姓,就是“中华”;有一个共同的名,就是“根”。“中华根”应该是中国青年最自豪、最光荣的名字!

话音未落,全场掌声四起。

他的演讲采用以“问”开场的方式,用不多的话语,精辟的词句,高度概括了青年与祖国的关系,十分精彩;巧妙地吸引了听众,造成一种开篇激疑的作用,十分巧妙,也给听众及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夺得了冠军。

以“问”过渡,让听众回味

演讲时,演讲者不可能就一点内容不停地讲下去,内容需要围绕主题进行转换和变化,这就需要进行过渡。用“问”来过渡,既可以造成语势的波澜起伏、情感的回旋激荡,使演讲文气贯通,气势加强;又可以使演讲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巧妙得体,表现出一种内在的、紧密的逻辑联系。一个同学在“高考冲刺动员”的班会演讲中,在讲述了意大利着名歌唱家帕瓦罗蒂“只选一把椅子”的故事后,他是这样将演讲过渡到主题上的:

同学们,帕瓦罗蒂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人生必须集中有限的精力,选一把适宜的椅子,在这个位置上全力以赴地去付出、去追求,生命才能绽放出光彩。就现阶段的我们而言,也应该像帕瓦罗蒂那样,剔除一切浮华喧嚣,集中精力,调动“火力”,攻打“高考”这个碉堡。

这段演讲,演讲者先问后答,巧妙地将话题过渡到主题上来。看似不经意而为之,实则匠心独运,引起现场同学,尤其是那些缺少备考紧迫感同学的无限回味。

以“问”构筑高潮,让听众激动

一次成功的演讲,演讲者要有思想最深刻、感情最激昂的时刻,听众也需要情绪最激动、精神最振奋的瞬间。我们称之为演讲高潮。利用惊涛拍岸般的提问,也能将演讲推向高潮,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萧伯纳说得好:“青春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擎起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和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我们如何让自己手中的火炬燃烧得更旺呢?我们如何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光彩呢?我们究竟该怎样做才能无愧于青春和生命呢?愿君深思……

演讲者一连串的问题如惊涛拍岸,吸引了听众,伴着演讲者激情满怀的声音,他们也激情洋溢起来,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将演讲推向了高潮。演讲者的问话如空谷回音,在听众耳畔缭绕不绝。这使得演讲更加轩昂激越,文气也随之大振,充分显示了“问”所特有的鼓动力量。

以“问”结尾,让听众深思

结尾是指演讲结束时所说的话,也称结束语。精妙的结尾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给听众留下回味无穷、难以忘怀的印象。以“问”结束演讲,既能照应主题,也能加深听众的印象、引发听众深思,是一种比较常见、也比较奏效的结尾方式。

亲爱的同学们,在我的演讲即将结束时,我要说,对不义行为的忍耐就是怯懦,甚至是变相的同流合污。面对损人损己的事情,亲爱的同学们,你还会敢怒而不敢言吗?你还会袖手旁观吗?你还要忍耐到何时?

这是一位同学在全校“做文明中学生”演讲比赛中,做的《同学,你还要忍耐到何时》的演讲结束语,她用一连串的问话,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和困惑,也叩响了听众的心扉。即使演讲已经结束,听众对灵魂的叩问仍然没有结束,对人生的回味与深思仍在继续,可谓收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总之,“问”在演讲中有着很重要、很奇妙的作用,只要你认真揣摩、善于应用,就一定能用“问”与听众的精神、情感达成互动,使你的演讲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