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口才技巧:演讲中运用比喻的技巧(二)

隐喻和明喻不同,不用“像”或者“是”表示出来,而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是在另一种事物的暗示下的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隐喻不仅可以是句子,更可以用隐喻故事来传递观点、感受。很多的演讲高手都是运用隐喻故事来传递道理的。为什么要讲故事?因为听了太多的大道理,已经听不进也不再听得惯大道理了,所以借助隐喻故事传递道理。例如,老师会给爱撒谎的孩子讲《撒谎的故事》,老板会给员工讲《龟兔赛跑》的故事。有人说,故事的贫乏就是智慧的贫乏。从古至今,那些大智大勇的谋臣志士都是使用隐喻故事来讽谏帝王将相的。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宋代文人苏东坡,才华洋溢,堪称文坛奇葩。他有一个相知甚笃的方外之交佛印禅师。平时二人在佛学、文学上总不忘相互切磋,但每次老是让佛印禅师占尽上风,苏东坡心里总觉不是滋味,所以百般用心,想让佛印下不了台。一天,两人相对坐禅,苏东坡心血来潮,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禅坐的姿势像什么?”佛印禅师说:“像一尊佛。”苏东坡满怀得意。此时,佛印禅师反问苏东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什么?”苏东坡毫不考虑地回答:“你看起来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微微一笑。

苏东坡回家后,很得意地向妹妹炫耀,说:“今天总算占了佛印禅师的上风。”苏小妹听完原委,却不以为然地说:“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惨!因为佛印禅师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众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尽是污秽不净,把六根清净的佛印禅师,竟然看成牛粪,这不是输得很惨吗?”

这则故事,发人深省,深富哲理,每个人看,也许都会看到不一样的角度和道理,讲者可能都不需要讲出自己的角度,观众自己却已经从故事中听到,这就是隐喻故事最高妙的地方。

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以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可以依次引发观众联想和想象,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了很多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对道理进行比喻,即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地理解。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

比喻,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当所说的内容太专业时,找一个恰当的比喻,不仅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你的想法,也能让听众感受到你开阔的思维和灵动的表达。用好比喻,可以为你的演讲增加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