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应粗养细教 一些家长曾经认为呼市的王志民是一个教孩子不务正业的人。然而,最近他却出了一本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家庭教育启示录》,书中着重强调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王志民今年46岁,先后从事过汽车修理、大型冷库制冷车间的管理、商业会计核算等工作。10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青少年心理学,终于找到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并通过亲身实践,编书提醒家长:孩子应“粗养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让孩子找到是好孩子的感觉 家长是孩子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学校可以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丰富家长的教育理论,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家长也可以向学校和老师提供一些孩子在家的表现,让孩子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可以很好地接轨。 文学大师鲁迅说过,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我觉得首先需要家长的自我批评,善于从自身找原因 ,每一位孩子都有成为好孩子的愿望,家庭教育就应该让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rdquo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 孩子一过3岁,就特别渴望与同伴交往,不愿一个人在家独自玩,这说明幼儿已经从个体活动发展到需要有交往的集体生活了。幼儿园就是幼儿的集体所在,但是对孩子来说,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有些孩子会不习惯新的环境,同样,家长对孩子的入园,也会产生不适应。那么,怎样让幼儿尽快的习惯幼儿园的生活,又如何让家长适应孩子入园这一转变呢? 首先要让幼儿建立“快乐—幼儿园&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你了解孩子的潜在智力吗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通过研究,认为人的基本智力可分为八种类型: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知智力和自然观察者智力(参见《孩子》2002年第3期刊中刊)。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全面、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语言、行为及兴趣,及时发现孩子的潜在智力并适时地加以引导。 下面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20种表现,它们反映着8种潜在智力: 1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别让你的孩子失去想象力 宝宝小小的头脑中有时候常常有些“荒谬”的想法,千万不要取笑我们的小宝宝,他们需要这些想像…… 有创意的孩子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像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每一个纯真的孩子都有无穷无尽的想像空间,你还记得自己孩提时很多的天真浪漫和奇思怪想吗?是否感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一岁以后,让孩子自己吃饭 妈妈追着孩子喂食,这确实是许多妈妈心里隐隐的痛;孩子一口饭含上几十分钟、或是瘦巴巴地不爱吃饭,怎么办?其实,让孩子养成自食其饭的习惯并不困难,只要能以爱心和耐心对待,再加上一些小技巧,相信你一定也会有个爱吃饭的宝宝! 自己吃饭是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现 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过程来看,孩子在一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动,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独立愿望,如爱说“我”,“我来&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如何使孩子适应学校生活 唯唯准备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前几天,总是喜气洋洋的,可是上学刚二天,她就哭着不肯上学了,说学校里不好玩,一写字手就痛,父母怎么哄也不听,就是不肯迈进校门一步。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较大的跨度,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家长应该提前做一些适应性的正确引导,让孩子对新的学习生活有一些初步认识。 ●利用孩子平时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孩子平时喜欢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在给孩子解答时,可以对孩子说:&ldqu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调控初中生学习不适应的心理偏差 经常听到一些学生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进了初中学习成绩大“滑坡”,也往往看到一些在小学出类拔苹的学生升入初中湮没无闻。究其原因,固然复杂,但学生升入初中对学习不适应是主要原因。小学时,开设的课程少,老师手把手地教,面对面的改,师生活动频繁;进入初中后情况大不一样,课程增多,学习重点转为知能并重,老师不再像小学那样“扶”,而是“放手&rdquo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三种方法激活孩子学习兴趣 经常听到年轻的父母抱怨说孩子对一些兴趣班或特长班报名不久就不感兴趣。年轻的爸爸妈妈说,宝宝经常开始很喜欢这些学习班,但报名学习过不了多久就会兴趣索然。其实,这种“兴趣高涨迅即转变为兴趣索然”的现象已是幼儿教育中的普遍化现象之一。 孩子特长学习“兴趣高涨迅即转变为兴趣索然”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是家长不尊重孩子的内在愿望、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加选择地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如何面对宝宝的幻想 3岁的小男孩每天晚上都跟妈妈说,他在幼儿园交上了个名叫“查理”的好朋友,还夸奖“查理”如何勇敢、如何聪明,对自己又是如何讲义气等等,简直把“查理”形容得活灵活现。然而待母亲去幼儿园开家长会时一问教师,方知幼儿园根本就没有叫“查理”的孩子——显然这个“查理”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孩子有自卑心理怎么办? 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避免因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或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以免造成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 父母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进行积极、正确、客观的评价,并且认识到任何人都具有自己的长处,也都会有短处或不足。要相信并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第二, 要教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好动宝宝35问 你会为孩子活泼好动而欣喜,也会为孩子没“长性”、注意力难以集中而烦恼。对于专家们常说的“ADHD”,妈妈们更是有一大堆疑问。我们总结了妈妈们最关心的35个问题,到里面找你想要的答案吧。关于“ADHD” Q:“ADHD”是什么意思? A:“ADHD”是英语单词“Atte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对比 如果对家长提“哲学”两字,许多家长可能会觉得与自己没关系。其实不然,有学者给“哲学”下的定义为:人类对最基本的问题的最基本的思考。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比如你有自己的活法,这就是你自己的生活哲学。同样的,你希望把孩子教养成什么样子?你又想怎么来实现这个目标?你认为你有能力做到的是什么?是让孩子多些时间玩还是应该把时间都用到学习上?是打算让孩子在宽松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释放自我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嘟嘟从小娇弱内向,胆子很小,终日尾随保姆,遇见生人便惊恐大哭,吃饭要人喂,拒绝接受新鲜事物…… 嘟爸把办公室搬回家,当起了兼职奶爸。以言传身教为主,不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嘟嘟释放自我、展现自我,培养他的独立能力。 一个月后的一天,嘟嘟午睡醒,没有像往常那样大哭大闹,而是自己穿好衣服,悄悄地来到爸爸身边…… 半年后,嘟嘟成为了一个严谨且很有秩序的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婴幼儿教育的渗透艺术 家庭对婴幼儿早期教育,不像幼儿园教育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时间,而是通过家庭日常生活进行渗透的。这种渗透是家庭对婴儿早期教育的一个特点。 渗透浊机械灌输,不能牵附会,应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接受教育,这就是讲究渗透的艺术。 自然结合 妈妈买了一条鱼,正在煎鱼。孩子在一旁有趣地观望。这时,妈妈可以边煎鱼边和孩子谈话:“鱼为什么要长尾巴?”“鱼鳞有什么作用?”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宝宝自述:我回家的第一天 家里新添了一个小宝宝,全家人怀着一种新奇的心情,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小家伙的身上,而且宝宝在医院里还接受着医生的专业照顾,何其快乐!但是,当他要回家的时候,爸爸妈妈的新鲜劲可能就没了,心里也没底了:小家伙换了一个环境会有什么变化吗?缺少了医院的专业照顾,自己可以应付吗?听听下面这个小宝宝的自述,看看这个小小“过来人”的表现,借鉴一下,你会重拾信心的。 各位爸爸妈妈好!我是五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如何让宝宝在玩耍中开发智力 宝宝们怎样才能学得最好?不需要特殊的玩具,录像或抽认卡片。常常是宝宝一坐下就开始玩儿。玩耍是小孩儿们的工作。他们急于想知晓世界是怎么运转的,他们使用身边所有的“工具”,从玩耍中去了解。 通过玩耍,孩子们学习交流和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交谈,当他们看见与爸爸妈妈一块儿玩儿时的无穷乐趣,他们会感受到自我价值。此外,他们还学习模仿,当他们制造事件时他们会知晓因果,当他们接受新的挑战时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宝宝的性格与偏爱的颜色 每个孩子似乎都有自己无意识的色彩偏好,孩子们玩的24色橡皮泥、36色绘画水笔,总有一两种色彩早早需要“补仓”;去童装柜台买衣服,款式再怎么新颖可爱,售货小姐也无法说服孩子接受他“意料之外”的颜色。 对颜色的无意识选择有可能说出了孩子的内心秘密:他的深层个性与旗帜特征;孩子极端地热爱某一种颜色,他的个性往往越突出,这种个性常常是他优点和缺点的&ldqu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3招赶走宝宝坏情绪 宝宝的自控能力差,坏情绪说来就来,尤其是被爸妈宠着的孩子,一不顺心便会发作。坏情绪就像埋伏在宝宝生活中的“定时炸弹”,一旦引爆,有的孩子大哭大闹,无法劝阻;有的孩子甚至还摔东西,令爸妈束手无策。 其实,点燃孩子坏情绪的,往往是爸妈眼中最不起眼的小事,比如妈妈忘记给宝宝买玩具了,爸爸送他去幼儿园送晚了等等,只要爸妈稍加引导,孩子的怀情绪便会慢慢烟消云散。 如何排察坏情绪这颗&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尊重宝宝的年龄特征 幼儿年龄特征,这个似乎人人都耳熟能详的问题,称得上是幼儿教育的ABC。但从当今幼儿教育的实践来看,这个老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违反幼儿年龄特征的行为经常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就是专门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也常常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对孩子施加各种压力,“拔苗助长”的情况也很突出。 家长和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把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强加给孩子,没有照顾到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少孩子挨打受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