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宝贝感觉到孤独 别以为你宝宝太小就不懂孤独,实际上,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手段和表达技巧,宝宝的孤独感比成人更甚。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对儿童孤独症做了大量的研究,有资料表明,我国患孤独症的儿童已经超过40万例。造成宝宝孤独感的主因有三:一是越来越忙的父母无意识中“忽视”了宝宝;二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宝宝缺少玩伴;三是父母很少以孩子的思维和宝宝进行有效的沟通。回想一下,你的宝宝受到上述&ldqu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打造完美的家庭沟通模式 父母认为孩子总会知道“父母是爱他们的”,“父母不管做什么,不都是希望他好吗?”而孩子可能并不能真正体会,甚至还可能误读。于是,隔膜就这样产生了。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责任,权威――亲子沟通6大法宝,有机地组成了一个“家”,让您与孩子之间亲密无间。 专家:中国教研网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婚姻家庭教育专家牛琳 接纳是地基作为父母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不要教育出”小霸王” 哪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养出一个“小霸王”.但是,我们周围的“小霸王”却也不少见。“小霸王”通常是在父母不知不觉中养育而成的。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 了解宝宝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性,把握“约束”的时机。 在宝宝降生的最初几个月里,为了不宠坏宝宝而忽视他的要求,那是错误的想法,父母绝对不能这样做。 在生命的最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宝宝入园后必知教育技巧 忙活了好几个月的父母们,终于把孩子送进了称心如意的幼儿园。许多父母松了一口气,总算万事大吉了!以后孩子咋样就看幼儿园老师的了。殊不知这时的孩子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更需要父母的关注、扶持。年幼儿童习惯形成需要反复地实践和训练,如果家庭不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对孩子成长不利,孩子可能因此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形成双重人格。所以,在孩子入园后您还得讲究些教育技巧。 1、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 当孩子在幼儿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让“蛋壳心理” 远离孩子 经常听到一些孩子挨了批评,或是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让笔者想到“蛋壳心理”给未成年人所带来的危害。 “蛋壳心理”,也就是一触即破的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现在大多数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更是抱有逆反心理;很多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却不能面对失败…&h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育儿:请将不如激将 “潜意识”是深层心理学的概念。这个概念产生于什么年代已不可考,但它的流行却自19世纪末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开始。“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存在的大脑活动。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其活动之时,活动的发出者并不自觉到活动的存在。所以,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自觉”。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正确认识孩子做称职父母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奇妙的东西。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因此,称职的父母必须始终不断地去研究孩子心灵深处的独特之处,去观察孩子身心发展的独特轨迹。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没有任何人对孩子更了解。如果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那是一种严重的失职。同事、邻居、亲友、老师都会对你的孩子说三道四、妄加评论。不要轻信,坚信自己从长期观察中获得的看法,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超女”是否破坏了教育 最近,全国政协常委兼教科文卫体主任、原文化部部长刘忠德,接连批判超女现象,说超女现象存在对青少年的毒害,对教育是极大破坏。 刘老这样说的理由是,年轻人应该分秒必争地学习,而超女却在宣扬一夜成名和暴富。“看超女让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很多人给我打电话。有一个北大的教师,一直想提出反对超女,但又怕跟超女的支持者产生矛盾。有的父母哭着跟我讲,看着孩子们看超女节目急得要哭,但没有办法。很多老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快乐和成长其实并不矛盾 家长们忧虑孩子的未来,因此总是关心如何让孩子成长成才,为孩子设计着满满的学习日程表;谈起快乐,很多家长不以为然,仿佛快乐是成长的天敌。其实,成长与快乐并不矛盾,研究发现,快乐的孩子拥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这些都是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素质。我们整合专家意见,提供12个诀窍,让你养育出一个快乐的孩子。 1. 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美国儿童教育学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帮助宝宝的智力成长 随着宝宝的长大,宝宝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有的活泼机灵,热情好动,善于学习和模仿;有的羞怯胆小,缺乏探索精神,接受和掌握新事物、新技能较慢。产生这些差别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给宝宝进行了计划周密、方法得当的早期智力开发教育。 一、妈妈摸一摸,宝宝笑一笑 抚触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成年人也需要握手、拥抱,对婴幼儿来说更为必要。不仅能开发孩子的触觉能力,促进他们成长,还传递着父母的爱心,让孩子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给孩子找个年长的玩伴 寒假,我们一家三口到乡下老家过年,快上班了,我和爱人回城了,就把儿子留在他姑姑家住几天,因为儿子很留恋这里的生活,尤其是和上初一的姐姐相处得很好。 这是儿子第一次独自离开家,我担心极了,怕他不适应。所以我一天一个电话询问情况,儿子也不好好回答,直说好。我姐姐为了让我放心,夸小侄儿真听话,表现得非常好。 我不相信,儿子是有名的淘气鬼,为什么会表现得判若两人呢?直到我去接他的时候,看到了儿子的变化,才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家长不能随便讲的3种谎言 变撒谎为讲故事 2岁的彤彤特别喜欢吃糖,看见棒棒糖问是什么,奶奶干脆告诉孙女:“那不是糖,是小锤子。” 这些谎言说着省事,无形中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及对事情的判断能力。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说一些谎言,但这些谎言首先要科学,其次要编些美丽的故事让孩子易于接受。类似于“棒棒糖是锤子”这种不科学的谎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孩子最烦父母说话不算数 在10月25日上午公布的“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表明,现在的孩子存在“童年恐慌”现象,另外,说话不算数、在家玩麻将等被中小学生视为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 学习压力导致恐慌 儿童承受着与学习有关的巨大压力,这是产生“童年恐慌”的主要原因。升学考试激烈、考不上好大学、学费高、找不到好工作等成为中小学生主要担心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高尚的孩子是这样养成的 一要常思失德之害。 常言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德行品格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作用。 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会跳神。”因此,家长失德会害了孩子。 二要常思立德之重。 当今的家长对孩子“才”的培养是不遗余力的,而对德的培养往往疏忽了。意大利诗人但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制服孩子心里的“鬼怪” 11岁的阳阳是名乖巧漂亮的小女生。可是,一个同学间盛传的“鬼故事”彻底打乱了她宁静快乐的生活,她不敢独处,有时不能自控地想到鬼怪,心跳、发冷汗等症状伴随而来。她3次走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武汉市台北路学校的龚玄老师对其做了细致的心理辅导,阳阳心中的“鬼怪”才消除。龚老师说,孩子怕“鬼”,有其背后的教育因素。 孩子怕“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家长说不出孩子10个优点 上海市某校日前在一堂家庭教育课进行测试时发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缺点普遍能一口气说上十几条,可一提到优点却支支吾吾,大多只说出一两条。专家建议,家长对孩子期望值不应不切实际,以免给孩子造成巨大精神压力,乃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科院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乐善耀说,当时有近百名家长上课。当问及“谁能说出孩子10个缺点”时,有20多名家长举手发言,有的还不假思索举出十几条;但问及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少年同学你为什么打我 令人心痛的少年日记 “今天我在学校自认为表现很好,可是又被黑打了一顿。他们先把我关在教室里,然后一个个走了进来,我拼命地喊拼命地叫,生怕他们打我。果然他们举着扫帚就来打我,我拼命反抗,结果没用。我叫了,哭了。我认为自己不好,被打了也不敢告诉老师。” “下午放学的时候,有几个人在说‘胖子计划’。他们约我去厕所,说要打我,我被吓着了。回到教室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适当的负面刺激是良药 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它要求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通力合作。 而且,除了下面教育以外,还有必要对孩子适度适时地施加一些负面刺激。 所谓负面刺激,是指那些令人产生不愉快或不舒服的刺激,也可称劣性刺激。一般来说,对孩子实施劣性刺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置一些困难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生活条件优越,平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往往是不知所措。 有一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指责太多 孩子失去自我 一位高二男生的妈妈,带着焦急的心情找到本报家长学院向记者求助。她告诉记者,孩子正上高二,但前段时间突然发现孩子脾气特别暴躁,看什么都不顺眼,动不动就跟父母和家人发火。“他什么心里话都不愿意跟我说,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咋想的?我都急得想跳楼了,我该怎么办?” 记者与这位母亲进行了交流,了解到,其实这个男孩曾经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学生,成绩一度排在班上前8名,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但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分享和孩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记者:很多爸爸每天也能回家吃晚饭,但仅仅回家吃晚饭并不一定就能跟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爸爸怎么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于秀:如果你已经是一位能够坚持每天回家吃晚餐的父亲,那么请你遵守如下原则: 切忌在晚餐桌上对孩子大发脾气,哪怕他数学只考了20分。 请尽量在晚餐时间讨论一些愉快的话题。 学习的事情等孩子离开餐桌再跟他谈也来得及。 不管你和妻子之间发生了什么闹心的事儿,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谈,尤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