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刚刚入幼儿园,家长切莫犯以下五忌 孩子刚刚入幼儿园,全家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没吃饱,会不会想念家人,会不会受小朋友的欺负……于是接孩子回家后,就会出现许多新的话题。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我们提出以下“五忌”,供广大家长参考。 一忌:甜水等待 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在接孩子时拿着一瓶甜饮料,惟恐孩子在幼儿园喝水不够。其实,每天都有“甜水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宝宝不会爬怎么办 一般8个月的宝宝就会爬了,可我家宝宝9个多月了,还不会爬行怎么办?据说爬行对小宝宝发育作用很大,请问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教会宝宝爬行呢?虽然大多数宝宝都会经过爬这个阶段,但爬行不是必经阶段,妈妈也不必为此担心。爬行对宝宝的成长,的确好处多多,我们不妨和lansin一起来做点小工作。 案例: 孩子一天天在长大,活动区域也越来越大了。可是妈妈发现宝宝不怎么会爬,她在电视上看到儿童专家说爬行有利于宝宝的发展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问题儿童其实是性格偏差 0-3岁的宝宝在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发展着他自己独特的性格,通过他的意志、他的意识、他的行为、他的情感在表达与表现着。但是在这一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受到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一些性格的偏差也会在孩子的身上出现,父母如果无视孩子这些偏差,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偏差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如果父母有意识去矫正这些偏差,那么孩子的成长会更健康,更顺利…&he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十个经典家庭教育故事(图) 一、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技巧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父母能真正从内心理解孩子吗 曾看过这样一篇小短文:孩子说什么也不愿意逛商场,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商场物品琳琅满目,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呢?当她蹲下来和孩子处在同一个视觉水平线上时,她才猛然发现,孩子看到的都是成年人的腿!妈妈明白原因的同时,真正从内心理解了孩子。 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呢? 首先要掌握一些教育理论和技巧。父母要多看一些有关孩子心理、生理、教育方面的书籍,抓住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关专家建议注意以下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面对孩子性困惑父母该怎答 对于孩子的性教育要分年龄阶段,同时还要掌握与孩子交流的基本技巧。 第一,对孩子的性提问绝不应回避。 性科学研究发现,每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即可在父母的指导下掌握区分性别,尽管他并不明白何以要区别彼此,但对异性产生的某种程度的回避和距离感已成潜意识,所以当孩子向你发生任何与性相关的问题时,往往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一口回绝,认为这个不该是小孩子问的问题,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只会加重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六大策略调教家中顽皮宝宝 家中有个顽皮的孩子会让人焦头烂额,面对顽皮的孩子,父母该做什么呢?开始时,不要立刻限制孩子的活动,此时能做的也许只是需要一点点特别的关注。当你冷静下来后,不妨试试下面的策略,总有一个会见效的。 适当丢脸策略 如果孩子早上起床后因为磨蹭或打闹而耽误了上学的时间,不妨就让他穿着睡衣去学校。父母还可以当着同学的面,给孩子大大的分别拥抱和响亮的吻别,对6岁以上的小“男子汉”来说,这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孩子出言不逊怎么办——同步和引导的威力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从牙牙学语到能说会道,作为父母除了欣喜也开始有了烦恼,因为你会发现,随着孩子语言的丰富,她除了讲你爱听的话之外,还会说一些你不爱听的话,甚至出言不逊。 我家五岁的女儿,最近就经常冒出一些话,比如说,“我不想理你了!”“我不想看见你了!”或者说“妈妈坏蛋!”“爸爸坏蛋!” 开始的时候,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对孩子的建议多使用肯定句 ★提高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孩子受思维刻板和生活经验的局限,不能理解不同场合、不同人们的行为需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推理能力,并据此使父母陷入自相矛盾的局面,达到为自己辩护的目的。 妈妈催促然然快点吃饭,否则妈妈上班就要迟到了,然然说:“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于是她仍然慢吞吞地吃饭。 细嚼慢咽与妈妈准时上班都是对的,当两者出现矛盾的时候,然然固守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灰色童谣为何不能唱 北京的教育界人士开始对灰色童谣口诛笔伐了,诸如“祝你一路顺风,半路失踪!”、“头顶白菜,腰缠海带,你是衰神二代!”、“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坐在马桶间……”等等一律都在禁止之列。更有专家为禁绝行动激动不已:“这是民间文化从娃娃抓起的典型,北京民谣后继有人,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有了试验田&hel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宝宝的习惯的力量有多大?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也在其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行为、思维,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大哲学家柏拉图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打人还是被打?这是个问题 孩子虽小,但已经有他们自己的小小社交圈,在他们的世界里也会出现小冲突,当发生武力事件时,打人还是被打?这成为了父母的第一难题。 孩子之间的攻击行为分为两种: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者的主要目的是排除障碍、获得物质、空间或权力的一种攻击行为。在孩子1岁末甚至更早些,工具性攻击行为萌芽,大约持续到5岁左右。主要是由玩具或其他物品引起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是人类的本能,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得以生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6岁小孩的混乱期 6岁的孩子是最难应付的。孩子从4岁到5岁,进步很显著,但从5岁到6岁,很多大人觉得他们好像停止了成长似的。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坡,而6岁的孩子就处在大坡的年龄,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混乱期。一旦超越这种混乱期就会步入另一个转折点,7岁之前他们一般都能变成一个较规矩的小学生。 大人眼中的6岁儿通常是粗鲁而忙碌的。不论做什么事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人阻挠他们玩游戏时,他们还会毫不客气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家长如何与孩子讨论震灾 自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灾情一直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行动着,努力为灾难中同胞尽一份力。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又从这场灾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除了他们会积极响应学校的捐款行动以外,在他们小小的脑袋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而身为父母,我们又应当如何引导他们呢? 对于这场地震来说,孩子们也不是“绝缘体”。他们一样从学校、报纸、电视媒体等途径了解到灾难的信息。很多父母也会借此机会,教育儿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给孩子营造探索学习的机会 有许多玩具教材公司,知道父母很关心孩子的天赋才能,因而将产品标榜得以"启发想象力"、"开发潜能"等来吸引你购买,其实不管有没有特别的天赋,孩子都需要一个热爱学习、稳定安全和尊重学习的环境,同时还必须能够集中精神,和让孩子自己能掌握的环境。 大人不要一直用"不行、不可以"来拒绝孩子探索成长的机会,最好能够陪伴他们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提供实地的经验让他们学习,让孩子自由且富有想象力地使用各种器材和玩具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给宝宝安全的感觉 妈妈几分钟的消失,惹得宝宝当了两星期的小尾巴,因为宝宝对妈妈的信赖感、安全感被打破…… 每个人都需要安全感,孩子比成年人更需要安全感。对婴幼儿来说,安全感主要来源于父母,更确切地说,来自于对父母依恋关系的建立。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依恋关系使得宝宝知道自己是受保护的,如果遇到危险,宝宝会主动到依恋目标那里寻找安慰和保护。有时这种依恋关系受到威胁,宝宝的安全感一旦被破坏,宝宝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孩子爱“粘人”怎么办? “妈妈,你在哪里?”牛牛是妈妈的“小尾巴”,妈妈走到哪儿,牛牛就跟到哪儿,这不,妈妈在卫生间里“方便”,牛牛也一步不离地粘在妈妈怀里,生怕妈妈跑了,搞得妈妈既烦恼又无奈。同事给牛牛妈妈出招:“你跟孩子呆的时间越长,孩子就越粘你,你要主动和孩子拉开距离。”为了让牛牛成为“男子汉”,妈妈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让牛牛自己下楼买一枝铅笔,帮妈妈买一包盐。但效果似乎并不太好,这一切随牛牛情绪而定,高兴时听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当宝宝遭遇多种语言 遇到的语言太多,反而不会说了? 冉冉的妈妈是广州人,爸爸是湖北人。冉冉从小就一直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轮流带,大约每过半年左右,家中的主流语言环境就要换一次。在外公外婆负责带的时候,冉冉就跟着学广东话,而爷爷奶奶带时,听到的则是湖北话。平时,冉冉的爸爸妈妈还会教他普通话,甚至英语单词。到冉冉2岁多的时候,爸爸妈妈发现他还不怎么会说话,而且发音也不像别的孩子那么清晰。他们怀疑:当初教宝宝学说话时,是不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培养BB情商社交技巧很重要 中国人常说“三岁定八十”,这很有道理。但是我觉得很多人因此走入了误区,认为三岁前就该教给宝宝很多知识,如背唐诗、认字、学英语、算数等等,宝宝记得越多越好,事实不然。 我在加拿大这边的图书馆借过一些早期教育的录像带,这里的教育专家也认为,0~3岁是宝宝大脑发展和人格定型的关键期。但是他们认为大脑发展主要是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不是记忆知识。他们把婴儿的大脑比拟成静止的电脑,在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
写给我12岁的儿子 过了这个夏天,你就12周岁了;不用多久,你童年的稚气就会渐渐消失,成长为一个青涩又充满朝气的少年。 你渴望长大,很在意自己的身高,常常踮起脚尖和妈妈比高;你想像父亲一样身强力壮,不时会紧握小拳头,让我看你紧绷的肌肉;你有点担心自己的生长速度,但在我看来,你就像一棵阳光下的小树,渐渐枝繁叶茂。 那个曾一天到晚猴一样粘在父母怀里的小男孩儿,那个喜欢搂着爸爸妈妈亲得满脸口水的小不点儿,不知何时起已对爸爸 儿童心理 2020-06-05 hi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