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社交恐惧 先要放弃敌意
从小被单亲母亲教导“不要跟陌生人说话”长大后害怕与人交往———
案例实录
小张是一名患有社交恐怖症的大学生,他的主要表现是不敢与同学老师交往,以及内心中常常涌动的愤怒情绪。他来到我的咨询室,想要解决社交方面的困惑。
咨询过程
随着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小张走进了我的咨询室。这是一个长得黑黑瘦瘦的高个子男生,看上去二十岁左右,样子很腼腆。他磨磨蹭蹭的走进来,坐在沙发的边上,沉默着,乞求似的看着我,像是在等着我开口。
我微笑着问:“你是遇到了什么困扰来寻求帮助呢?”
他腼腆地蠕动着嘴,嗫嚅着,低声说了些什么,但是声音太小,我没听清楚。我要求他再说一遍,他的脸红了,显出手足无措的样子,很是不安。
我知道他可能有些害怕,就没有再问,而是静静的坐着,等着他平静下来。
过了一会儿,他又试探似的看看我,轻轻地说:“老师,我可以说一下我的问题吗?”
我微笑着点点头。他低声说:“我被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看他欲言又止的样子,我想要鼓励他说下去,于是我说:“你能来这里求助对于你也是迈出了很不易的一步,你挺勇敢的。”
他看上去有些激动,但是又皱着眉,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是我的这句话刺痛他了吗?还是另有原因?在他表面上唯唯诺诺的表象背后,好像压着什么东西,这与他的社交不良有什么关系?
他沉默着不说话,我猜想他的内心可能正在酝酿着一些情绪。过了一会儿,他稍显气愤地开口道:“老师,我觉得很不安,我觉得您这里不够安全。”
我微笑着问他:“你觉得我这里哪些地方不够安全?”
他有些激动,尽量压低声音说:“因为我觉得局促不安,我觉得您没有提供一个让我觉得能畅所欲言的环境。”
我有些明白了,他的社交恐怖症状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这个症状的背后压抑着很多的愤怒攻击情绪。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没有办法表达这些情绪,所以他只好选择局促不安和欲言又止。刚才他在我这里又一次感到局促时,他把愤怒转移到我这里,认为这一切都是我造成的,这显然是一种“投射”机制。这说明他在表面的神经症背后,还有很多性格上的问题。
我说:“你觉得你感到局促是我这里的环境造成的,其实你是在说你感到很愤怒,但是对于表达愤怒又感到局促和恐惧。”
他气愤地低声说:“是的,在学校也是这样,我从来不敢和同学们交往,因为害怕他们发现我是这样一个自卑猥琐而又充满愤怒的人。”
我说:“其实你是恐惧自己的攻击性的,害怕这种攻击说出来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你选择压制愤怒,可是这样就把你和人群隔离了起来。”
他悲哀的点点头,说:“其实我就是不敢说,包括刚才我说了一点,就很后悔。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他吞吞吐吐的,好像害怕被我发现他的秘密后遭到伤害。我微笑着说:“你为自己的愤怒情绪感到内疚。其实你内心很想维护住咨询室里这种可以说一点愤怒的环境,你害怕刚才说了一点带有攻击性的话,会引起我的反感,从而连这样一点空间都失去了。”
他点点头,轻声说:“是的,其实说实话我不想失去咨询的环境。包括在学校也是,我为了不失去与宿舍同学的关系,忍着不说愤怒,其实也是害怕如果说了他们都要不理我了。”
我说:“不理你?看来你对于愤怒后果的设想主要是被忽视?”
他点点头,说:“是被忽视。如果他们一点也不理我,我就完了,就没有谁愿意跟我在一起,我会孤独透顶。”
我温和地说:“在你表面的沉默寡言背后,其实有一种很强烈的需要,就是和人在一起,不要被人群彻底忽视和抛弃。为了这一点,你宁可忍气吞声的压制自己的情绪,也不想使自己遭遇那种冰冷绝望的待遇。”
他痛苦地说:“可是我的生活就充满了冰冷绝望。虽然我忍着愤怒不说,但是同学们还是不愿意和我在一起,可能是因为我总是沉默吧。但是不沉默又能怎样?难道我能够冲上去把他们骂一顿,问他们为什么不搭理我?”他痛苦地绞着双手,眉头皱起来。
我说:“好像你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害怕被忽视、被伤害,就越是隐藏自己、使自己不得不沉默,可是你的沉默使同学们更加不容易重视你的存在,结果反过来造成了被忽视的结果。”
他气愤地说:“这我知道!可是怎么办!我想知道我该怎么办!”
我缓缓地说:“可能这不是一个怎么办的问题,而是一个在性格上需要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他打断我的话,说:“可是我等不及!”
我说:“那么就先学会在外面适度的表达,而在咨询室里,你需要耐下心来,深入探索你的情绪和社交问题的内幕。”
他低声说:“可是我没有时间探索这些问题,我只是想要改变。”
我微笑着启发他:“这就等于说你没有时间复习知识,可是却想要考好。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他叹口气,说:“那也只好如此。但我不希望这个过程太长。”
我说:“我感到你这么说即是在表达你的急迫心情,也是在呼唤咨询师对你愤怒情绪的接受。其实在咨询中你会慢慢发现,你这些表达都会被接纳,而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如果说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你也会逐渐发现这是一段很有意义而值得纪念的时间。”
他点点头,用哀求的眼神看看我,补充道:“老师,您不会觉得我说话太唐突吧。其实我也知道这需要时间,我会配合的。”
我微笑着点点头,我们的第一次咨询到此结束,约好下周再谈。
一周过后,他又来到我的咨询室。这一次,他不再那么猥琐局促,而是大方了一些,说话也流畅了许多。他告诉我,他的家庭是单亲,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从小被母亲抚养长大。母亲是个弱女子,深感自己保护不了这个没爸的孩子,于是经常警告他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轻易跟小朋友玩,这种教育逐渐形成了他对外界戒备警惕的心理倾向,他逐渐对那些家庭完整的小朋友有一种愤恨,觉得别人有被依赖被保护的权利,唯独自己孤身一人,没有人荫蔽他弱小的心灵。长大一些后,他开始主动地与别人保持距离,总觉得别人比自己优越,并且为此而愤怒。我告诉他,这些愤怒的原因是嫉妒心理,嫉妒别人能有一个强大的爸爸。正是由于嫉妒,他变得既羡慕别的孩子又顾影自怜的感到自卑,长期以来发展出社交和情绪方面的障碍。
他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首先处理他人格和性格上的问题,然后再处理次级问题也就是社交焦虑。当他能够平等的看待自己和他人,能够放弃对别人的敌意时,他的社交症状也就迎刃而解了。
心理分析
小张的问题表面看是社交恐怖,其实已经有了人格上的偏离。这表现为他的投射机制,经常把自己内心的不满投射到外界,认为是外界充满敌意;还表现为他欠缺愤怒处理机制,大量愤怒不是压抑就是投射,不能很好的整合入自身的人格。对于小张这样的情况,需要经历长期深入的心理治疗,心理医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陪伴小张走过人生中风雨飘摇的时刻。这个案例也提醒我们,对于家庭残缺的家长来说,千万不要给孩子内化“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信念,而是更需要鼓励孩子和社会进行正常的接触,用社会的资源去弥补孩子自身家庭的不足。
社交恐怖症:是神经症的一种,表现为社交中的紧张局促,常伴有回避行为。本文中小张不是单纯的社交恐怖症,而且还具有很多人格和性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