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障碍

父母必须学会跟孩子对话的方法。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有这样的名言:“语言是存在之家”。如果想教育好孩子,如果真心希望孩子成为有价值的、幸福的人,就必须由父母跟孩子进行相应的对话。

有人问我:“最近,儿童精神科里都来了有哪些问题的孩子呢?”这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大部分孩子都处于成长期,因此即使是同一个孩子,今天和明天的症状都可能不一样,很难用一句话概括。但是,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到医院接受治疗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状,即“不听别人的话”。

只有到医院接受治疗的孩子才有这种症状吗?只要是有孩子的父母都有同样的感受:“为什么我家孩子这么不听话呢?”这种孩子从来都不听父母的话,又专门做父母反对的事情。那么,他们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反叛意识呢?为什么父母很难跟孩子进行对话呢?

单方面的对话是最大的障碍

曾经有一个10岁的孩子跟妈妈一起到医院接受治疗。妈妈就当着孩子的面,埋怨孩子如何不听妈妈的话,如何反抗父母等事情。但是孩子却坐在离妈妈较远的地方,歪着头看着其他的地方。为了听听孩子的话,我让妈妈先离开病房。这时,孩子就摇着头说:“你也看到了吧?妈妈总喜欢自己一直说,根本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你觉得妈妈有问题吗?如果妈妈有一点变化,你是不是能好一些?” “我妈妈能改变?别跟我开玩笑了。”孩子用绝望的口气回答我。

只知道自顾自地说而不顾别人感受的妈妈使自己孩子的人生变得很不幸,而孩子也为有这样的父母深感痛苦。但是妈妈却不了解孩子的心情,只知道埋怨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我也由衷地感到惋惜。

这位妈妈的问题就在于“对话的单向性”。即使是我们成年人,如果跟只顾着自己说话的人对话,久了也会感到疲惫,而且每句话都是“应该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为什么不听话”的方式来说的话,谁都会忍不住生气。既然成年人都有这种感受,更何况是孩子呢!但是大部分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对孩子有多么不公平,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对话本身就很难保证公平。

束缚父母手脚的绊脚石1──责任感

跟孩子对话时,大部分父母首先认为必须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例如,当朋友到家里来用餐时,如果朋友不会用筷子熟练地夹菜,我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如果朋友是刚认识不久的邻居,你就会想:“这个人好像不怎么会用筷子喔!”如果朋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老朋友,你就会哈哈大笑说:“喂,你怎么连筷子都不会用啊?”

但是如果小学三年级的子女不会用筷子熟练地夹菜,大部分父母都会说:“你怎么连饭都不会吃啊?”“这样不会用筷子,以后该怎么办啊?”“妈妈教过你多少次啦?怎么还是不会用?”如果朋友不会用筷子,不是我的责任,但若是孩子的话,父母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父母的义务之一就是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人生价值,即孩子的价值观取决于父母的行为和言语,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就难上加难。

一般情况下,在与朋友的对话过程中,没有必要给对方培养任何价值观,因此只要彼此的关系很融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我们在与朋友对话时,就有心情舒畅的感觉。如果尽情地向对方倾诉,就能消除使我们忧郁的所有事情,能得到重生的力量。

但是在与孩子的对话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互相尊重、平等的关系,因此很难得到舒畅的感觉。父母有义务培养孩子去适应世界,过正常的生活,因此只要发现孩子偏离航向,就必须通过对话把孩子领到正确的航线上。正因为沉重的责任感,父母就不能尽情地享受与孩子的对话,而经常单方面地强调自己的意见。

束缚父母手脚的绊脚石2──重复的对话

另外,还有一种阻碍父母与孩子之间对话的原因。在每天起床到睡觉的过程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日常生活,而这些日常生活具有重复的特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也有同样的特点,一天内甚至要重复几十次关于做作业、学习、刷牙、换衣服等事情的对话。

孩子们经常摸不准应该做什么,经常哭哭啼啼地不让父母睡好觉,经常吵闹不停,经常弄乱屋子,经常忘记带学习用品。每当这时候,父母就容易生气。但是不管父母的感受如何,孩子还是喜欢我行我素,只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也只能忍耐一两次,最终还是会忍不住发火,不知不觉地重复同样的话:“我已经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快给我住手!”“如果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不会饶你的!”

假设经过一番争吵,孩子听从了父母的话,但是下次要教训孩子,就得花费更大的力气。从这一瞬间开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就变成了接力赛,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立也会越来越严重。最后疲惫不堪的父母只好采用命令和训斥的方式教育孩子。

如果每天都重复几十次同样的话,任何人都会感到疲倦。那么,该说多少次,孩子才能听懂父母的话呢?这就是束缚父母手脚的第2块绊脚石。

束缚父母手脚的绊脚石3──不一致的时机

曾经有一位妈妈成天为孩子愁眉苦脸,仔细分析才发现她的孩子就属于典型的“7岁综合征”患者。即7岁的孩子普遍性格固执,不懂得让步,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的妈妈担心地问:“如果这样下去,这孩子会不会变成问题孩子呢?”这时,站在一旁的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就喜欢变成问题孩子。”我对她说:“7岁孩子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所以暂时只能这样忍下去。”

曾经做过一次关于“7岁综合征”的研究,即测试7岁的孩子理解对方立场的程度,又称TOM(Theory of Mind)。这种测试以前主要用于自闭症儿童的检测,但是这一次是针对正常的孩子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理解和关心别人立场的能力会持续发展,但是邻近7岁时,该数值会突然减低,而7岁以后又开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针对以上现象,大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特定现象。

7岁时,孩子们开始总结以前所接触和认识到的东西,因此将承受很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和理解别人的感受,即使对方是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此时,不管父母怎么努力,也不能改变与孩子的对话。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这样的状况。例如,当孩子进入自我发育的7岁阶段时,不管父母怎样努力,都无法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情绪比较紊乱的青春期,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另外,当孩子准备对话时,如果父母的工作过于繁忙或受到大量的外界压力,就容易忽视跟孩子的对话。

因此,父母与孩子就自然地重复或近或远的对话过程。即使是关系非常融洽的父母和孩子,也会重复像波浪一样波动的对话。在正常的发育过程中,这种现象称为生长的动态过程(dynamic process of development)。

由此可见,孩子与父母的对话具有“波浪式”特点,因此没有一个父母能自豪地说:“我与孩子之间的对话一直都很顺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应该承认,不管自己有多么努力,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尤其是像7岁的孩子那样,由于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无法正常对话时,就应该耐心地等待孩子。但是不要放弃每一个能接近孩子的机会,并且应该利用这样的机会充分地弥补疏远时给孩子带来的创伤。

最重要的还是对话的方式

世界的变化太快。以前是以“大家族”为社会的主要结构,现在“大家族”已经越来越少,逐渐出现了三口之家、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等多种形态的家庭。学者认为,未来随着家庭单位的缩小,将逐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方面的关心。换句话说,随着一个单位的缩小,将提高其内部结构的重要性。

因此小时候跟父母的对话有问题的孩子,一进入青春期,就会显现出比过去更严重的问题,甚至要彻底地关闭与父母的对话窗口。断绝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就意味着断绝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本身。如此一来,父母的任何话都不能影响孩子,而孩子又绝对地排斥父母的话。

总而言之,父母必须学会跟孩子对话的方法。孩子一开始并不懂得如何阅读他人的内心世界,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跟父母的对话,逐渐了解世界。

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有这样的名言:“语言是存在之家”。如果想教育好孩子,如果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价值的、幸福的人,就必须由父母跟孩子进行相应的对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