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估分 要调整好心好态

中考结束,学生就要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估分。近年中考,考生填报升学志愿安排在文化考试结束后、成绩公布前。估分是考生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估分能否做到比较客观、准确,对每一位考生至关重要。有关专家建议,在估分的过程中,考生必须调整好心态。

江苏省心理教育名师、高级心理保健师张福新说,考生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估分出现较大误差并不鲜见。

他最近对05、06两年中考中4所学校946名同学的估分与实际得分作了调查,结果显示,37%左右的考生估分的误差在10分以内,应视为比较准确;而明显高估自己分数的学生占43.44%,其中高出实际得分50分的有35人,最多的高估79分;低估自己分数的学生占19.77%,低于实际得分50分的有4人,最大误差低估52分。

张福新认为,造成估分较大误差的原因除了考生不了解评分细则、对答案把握不准外,主要是考生在估分时会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表现在:

自信心影响。

一般说来,平时学习成绩比较优秀、自我要求比较严格的学生,估分相对来说比较准确。过于自信或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常常抱有侥幸心理,把似是而非的答案都往上线靠,对自己分数的估计往往偏高;平时比较自卑或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往往担心分数估高了遭别人笑话,对自己分数的估计往往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估分时要克服盲目自信和过于不自信,既要参照以往成绩,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自己答题的真实状况慎重估分。

周围同学的“暗示”作用。

调查统计显示,班级与班级相比,有的普遍高估,有的普遍低估,这就是同学之间相互“暗示”作用的结果。比如陈同学听说班上比自己成绩好一点的李同学估分比自己少,马上就认为自己可能估高了,要扣分。作为考生须切记,不要受他人的影响,要在研究试题答案上多下功夫。

升学“目标”的诱导。

比如孙同学一心向往某名牌高中,而老师、家长都认为他的成绩达不到,为了让家长和老师能同意他“拼一拼”,填报那所名校,在估分时他也会故意拔高,这就是心中“目标”的诱导作用。

对责难的规避。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但孩子考得较差,怕家长责备,就有可能有意无意高估自己的得分,以求得父母暂时的“宽慰”。调查发现,低分段的考生高估的比例大大高于高分段的考生,且分数越低,高估的幅度越大,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张福新说,作为家长,对上述情况应该比考生有更清醒的认识,才能协助孩子客观、准确地估算出自己的中考成绩,从而为正确填报志愿提供可靠的依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