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责骂等于教育吗?
责骂孩子是父母最容易、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动机无可非议——为孩子好,效果却是另一回事。
有四个孩子对此作了“说明”。
孩子甲,16岁,他自小一有错就被父亲责骂,弄坏了玩具要骂,考试成绩不好要骂,擦破了皮肤也要骂。为了逃避责骂,他学会了说谎及涂改成绩单,果然父亲不骂了。孩子乙,父母感情不和,谁都拿他出气,十岁时父母离婚,他跟母亲过,由于母亲情绪很坏,动不动对他埋怨、呵责,他怕回家,怕母亲发火。有一次交学费的钱被窃,吓得流泪,去找父亲借,被父亲的新妻冷落,他踯躅街头,整夜不归……孩子丙,从小寄养在农村外婆家,到11岁才与父母同住,与哥哥比,显得土气而陌生,学习跟不上,急躁的父亲怪他笨,“没出息”,偏爱哥哥,还当全家人面表扬他哥哥,数落他的“劣迹”,他被激怒了,把父亲最喜欢的盆景、玉雕宝塔、金鱼缸打个稀巴烂后夺门而跑,全家人认为他“疯了”,送他去精神病院,医生却说他不是精神病。孩子丁,15岁的年纪已离家出走四次,他恨这个只有教训没有理解的家,越教训越不想上学。
这样的故事,还远没说完。泪,不仅留在孩子们的脸上,也滴在父母心中。
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认为细心的工作习惯得益于母亲。童年时他家境清贫,母亲几乎用全部积蓄为他买了件新棉衣,他走路不慎跌进污水坑,新棉衣浸满黑泥巴。他痛心地哭着回家后母亲没有责怪,他毕生难忘当时那个令自己发奋的母亲宽容的一笑。这位文化不高,却十分了解孩子此刻心情的母亲懂得,能够自责的人,责备是多余的,已有自尊心的孩子,伤害他是不忍的。
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天开始,孩子已是独立的个体与生命,父母对她的愿望及要求的尊重、对其内心世界、演变历程的理解与把握,应与年俱增,尤其由童年到青少年时期,自尊心及自主性十分强烈,父母如与之背道而驰,把他们当成婴儿或私有物那样地摆布或随便责备训斥,会扭曲了心理的正常发展,或引起孩子的心理抗拒而导致两代人关系紧张。心理压力越大,负效应也越大。人,只有在心情宽松时,才能接受新的认知及进行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提倡“愉快教育”的原理。优秀教师转变差生成为三好生的方法,是给以理解与激励,因为责骂的效果只能是伤害。
孩子到两岁时就有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爱美、爱赞扬、懂得攀比、嫉妒、喜欢自作主张、喜欢受到关注尊重。对他们种种心理现象能够去芜存菁使孩子个性健康成长的家长无疑是艺术家、雕塑家。其中最关键的原则是对孩子自尊心的爱护。有一位老师质问一味成绩差的同学:“你想来混什么?“,该同学第二天拒绝上学,退学回家。如果这位老师能表示对他下一次考试的期望与信心,结果决不会如此可悲。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父母及师长应该懂得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做青少年的知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