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话语权
一天,去幼儿园接孩子,美术老师说:”这一周我们画小鸡,他一直都画不好。明天就要布展了,你回去辅导一下吧。”我一边对老师赔出笑脸应承,一边却止不住恨从心头起,怒向胆边生。在回家的路上,忿忿地盯著儿子的黑脑袋,质问他怎么连只小鸡都画不好?在学校是怎么学的?老妈我供你吃供你喝,还得陪著你在学校丢人?他理亏似的沉默。
吃过晚饭,把孩子按到桌前,拿出纸笔,开始画小鸡:前边一个小圆是脑袋,后面一个大圆是肚子,小圆里面再画小圆是眼睛,脑袋前面尖尖的是嘴巴,肚子下面尖尖的是腿……多简单啊。可是他真的就是画不好,不是肚子不圆就是嘴巴不尖,不是翅膀太小就是两腿太开,他一遍一遍地画,我一遍一遍地说,终于,我焦躁起来,开始敲著桌边训斥:”你怎么回事?讲多少次了都记不住?”
“妈,我把你气死了没有?”他居然嬉皮笑脸地问。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天啊,我真要被他气死呢。
“林天泽!”我大叫,”你想挨打是不是?”
儿子的眼泪刷地流出来:”别生气,妈妈,我太笨。”
我呆住了,火气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原来他是惧怕的,他知道自己画的不好在大人眼里是很严重的事情。他在乎。他并不象我想象的那样浑浑噩噩。可他为什么老是画不好呢?——不,或许我应当这样想,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他画得不好呢?他画的真的一点儿都不好么?我翻著他画的一张张小鸡。第一张,肚子是方的,腿是两团黑,可脑袋眼睛和嘴巴都很好啊。第二张,脑袋太尖了,眼睛太大了,可肚子和腿却好了很多……我发现,他总能在下一张里有效地把我上在上一张里提出的缺点改进,可正是因为他只听到了我提出的缺点,他在无形中把自己的优点也忽略了,于是,他的优点也变成了缺点,——于是,在我眼里,他就只有了缺点。追根求源,难道我不是他缺点的刺激者么?他不过是个四岁的孩子,我为什么要这么在乎他的不好,而不去鼓励他的好呢?我为什么要用他的不好把他的好也变成不好,而不去用他的好把他的不好变成好呢?
一瞬间,我改变了思路,只告诉他”你画得很好,如果再注意一下这个小地方,就更好了。”于是,一切随改观。脑袋,肚子,腿,嘴巴,一样样的好起来。后来,他终于画出了一只漂亮的小鸡,还富有创意地在画上加了一个太阳,”让太阳照著小鸡找虫子吃。”他说。
这件事也改变了之后的很多事情。一次,客人来访,一直和儿子开玩笑说要带他走,因此告辞的时候,儿子吓得没有出来送客,爱人喊他,他也不出来,客人走后,爱人大怒,训斥他:”你越来越不乖了,越来越没有礼貌!越来越不是个好孩子!”我在一旁听著,突然觉得十分难过。如果我们是孩子,想想这些话该是多么惊心动魄啊。那么残酷,一连串的否定语,好象这个四岁的孩子从来就没有给过我们喜悦和幸福的时刻。类似于这些话的,难道我没有说过么——”你真烦!”“讨厌!”“过一边儿去!”“你走,我不想要你了!”
还经常有这样的对话:
“妈妈,我想……”
“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啊。”
“妈妈,我不想……”
“你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啊。”
“妈妈,快看我……”
“你为什么总是不听话!”
——为什么要孩子听我们的话?难道我们的话就都对么?仅凭著这些拙劣的责问,我们的很多话就不配孩子天使一样纯净的耳朵去倾听。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龙凤,并且为此倾其所有地付出著金钱、智慧和情感。理性上,很多人都知道孩子是一个客观的生命,但是主观上,却有太多的父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分体。我们似乎总是以一种非常奇怪的状态来对待这个分体的,宽容的时候容易无边的溺爱,严厉的时候容易陷于盲目的苛责。他源于我们的身体之内,成长于我们的期盼之中,我们给他注入最浓的心血,同时也试图霸占他最珍贵的精神空间。”这不行。”“那不够”,”必须这样”,”不可以那样,……”这都是我们的常用语。仿佛孩子永远不能让我们满意,仿佛他从来就只有幼稚,仿佛他一直是我们失败的作品。
这不仅仅是说话,也不仅仅是说说算了。对孩子来说,这是指令,这是评价,这是判断,这是标尺。——这是语言的暴力。孩子就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成长的。我们为什么可以这样对他说话?就因为我们给了他生命么?谁给了我们这样的话语权?难道我们在尽自己的责任时,必须得携带这么多的专制和蛮横么?
是的,我们爱孩子,孩子也爱我们。体现在衣食住行里的时候,这爱是那么柔和和熨贴,但是在最重要的心灵接触上,这爱的融入为什么就不能温暖和细致一些呢?
现在,我总是尽最大的努力矫正著自己说话的方式。每当我习惯性地想朝孩子发火时,我就对自己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有什么资格?孩子做的不好,你应当负第一责任。要批评他,先批评你自己。孩子对我讲述自己天真的梦想时,只表示赞赏。因为嘲笑孩子荒唐还不如嘲笑自己的世俗。有关于孩子的事情,我都要和他商量,尽量让他自己做决定。如果他一定要去做力不能及的事情,我就让他去做,失败了我就对他说:”孩子,你能行,不过要等到你长大。”
是的,孩子是会长大。长大之后,他会离开我们,开始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而孩子如何长大,就在我们的手里,口里和心里。”我们尽心尽力了”,这是许多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我觉得”尽力”的家长很多,但真正用智慧去”尽心”的,却少之又少。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三句话是:”好好学习。没出息。听话。”这是多么可怜的三句话啊。在这三句话里,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心从何而来?孩子的自由和快乐从何而来?
以后的生活里,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得好一些,让孩子避免遭遇这样的话。我想,他听到最多的,应该是”你能行。相信你。你真棒。”
我们是爱孩子的,可我们中有多少人想过:我们会爱孩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