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中国人性的管理:圆通绝非圆滑

朱先生自己经营一家小型生产工厂,制造一些零件,分别供应外商和本国厂商使用。他喜欢汽车,拥有一部华贵的进口车,但是却坚持一个原则,到本国厂商去接洽生意,一定不开那部进口车。

他的理由十分简单,本国厂商多半是家族企业,采购人员不是老板的亲戚,便是相当可靠的亲情,看见他开豪华的进口车,马上就会联想到他赚了他们公司很多钱,而提出杀价、延期付款或其他的要求,势必弄得自己焦头烂额。朱先生白认为是聪明人,当然不做这种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至于外商公司,老板是外国人,采购人员心中只有公司,一切公事公办。看到未先生有能力开进口车,则认为短时间内大概不会倒闭,和他打交道,不但可以放心,而且对公司也有交代,至少可以证明自己的选择能力还不差。

李老板经常朝令夕改,弄得左右的干部摸不着头脑。不过李老板自己却坚守一个原则:碰到银行界的朋友便吹嘘公司的获利力很强;遇见税务界的朋友则抱怨自己运气差,赚不到钱。笔者自己也何尝不是如此?

西方朋友听了我的演讲,赞美我讲得很好,我会回答:“谢谢你的欣赏。”日本朋友夸奖我,我会说:“请多多指教。”如果是中国朋友,我必然说:“那里,那里!”

这种态度是“圆滑”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若是一口咬定:“这样的回答,根本就是圆滑。”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

中国人最讨厌“圆滑”,任何人只要给人家一种“滑头”的感觉,便成为别人心目中“狡猾的人”,注定没有前途可言。常言说得好:“看他一副滑头滑脑的样子,做事一定不牢靠。”

千万不可以圆滑,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互相勉励的。很多人很痛心,大骂“推、拖、拉”的坏习惯,因为他们只看到“圆滑”,却看不清“圆通”。“圆通”和“圆滑”仅仅一宇之差,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彼此的境界和产生的观感,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朱先生若是脑筋转不过来,只会在Yes或N0之间选择;便只能够在“开”与“不开”之间,选择其中的一项。

朱先生若决定开进口车,而且也不避讳让本国厂商知道,万一真的惹本国厂商眼红,诸般打击纷至杳来,吃亏的难道不是朱先生自己?

为了避免本国厂商的不愉快,朱先生只好决定不开豪华进口车,然而他辛辛苦苦地经营事业,难道连个人的乐趣都要被剥夺吗?何况开华贵汽车,并不是什么不良嗜好。

朱先生并不是在“是”或“否”之间作个抉择,却两者兼顾满足自己的喜好,买下一部豪华进口车,并为自己订下一个原则:“开豪华车到外商,开普通车到本国厂商。”他这样做,算是“圆滑”?还是“圆通”?

李老板遇见税务人员,倘若不抱怨自己赚不到钱,却吹嘘自己获利力很强,请问大家对他的看法如何?

恐怕会觉得这个人脑筋有点问题。相对地,如果他对银行界朋友抱怨经营不顺,有朝一日想要贷款,是否开得了口?

有人会认为,何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实情实说岂不更好?相信没有人反对这种论调,也没有人否定这种说法。但是,当事人为了强调某一种立场,建立某一种关系,有时会稍微调整一下,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李老板说话朝三暮四,算是“圆滑”吗?还是为了“圆通”?

其实,人生是阶段性的发展,圆满境界绝非一蹴可几。只有能力开普通车的人,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阶段,几乎没有选择的馀地。真正有钱的大老板,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三阶段,买豪华汽车闵来开去,根本不必有所顾虑0朱先生则是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说没有能力开豪华车吗?.“不请司机,自己驾驶,自己保养应该还可以。”说有能力开豪华车吗?“开出去的时候,常常需要有意无意地指明自己是车主,否则常常被误认为司机”,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多亏他头脑灵光,否则便要苦恼万分。

将心比心是圆通的先决条件,多以欣赏的眼光,来体会他人的圆通,便比较容易吸取他人的经验,而能迅速成长。常以厌恶的心情,来批评他人的圆滑,结果便只有生气的份儿,而失去学习他人的经验的机会。

圆通绝非圆滑。圆滑的人,大家都厌恨,也等于断了自己的前程。圆通的境界虽然很难达到,但却是不可轻易放弃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