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演讲比赛,优胜选手是如何学习英语的?

        自从第一届“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举办以来,南京大学英文专业的学生几乎每一届都参加,他们还参加了“外研社杯”英语辩论比赛、“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和其它一些全省或全国性的英语比赛,并在这些比赛中取得过一些较好的成绩。这些选手在参赛前两三个月开始,经过班、年级、系的层层选拔,经过反复练习和老师的点评辅导,这一过程与其它学校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时,比赛成绩受各种因素影响,无论是对英语语言的掌握,还是演讲稿的准备,南京大学的学生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作为辅导老师,我们也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和体会。然而,在与这些学生的接触中,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们学习英语的方式和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了解和研究他们的这些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挑选出有潜力的学生去参加比赛,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和改进英语教学,推广正确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使其他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有效。

 

  “成功学习者研究”(good learner studies),即研究第二语言学习成功者的学习方式,一直是西方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也一直有人从事这样的研究,该研究的出发点直截了当:一旦找到成功者的好方法,好策略,推而广之,就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外语教学的水平。“21世纪杯”等全国性英语演讲比赛的优胜者无疑应当属于国内英语学习的最成功者了,但是对这类“最成功者”的成功之路却还很少有人研究。这篇文章对这些学生做一些初步的观察和思考。

 

  我校有位英文专业学生,曾经在“21世纪杯”和“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中分别取得过较好的成绩,她也因此认识了来自其它城市和学校的优胜选手。在撰写学士论文的时候,她用e-mail形式采访了八位演讲比赛的优胜选手,采访的问题之一是让他们回答自己平时是怎样学习英语的。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除了听英语歌曲、朗读名人演讲稿、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交朋友等,最为突出的是所有八位同学都把观看英语电影和电视剧列为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把自己称作super fan或者filmoholic(电影迷)。

 

  这些英语学习的“最成功者”意识到通过观看电影可以学到地道的英语,对他们来说,观看电影和电视剧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欣赏剧情,而是欣赏语言,模仿语言和学习语言。他们从网上下载电影,有的同学说自己收集了一两百部电影,并且在收集时还刻意挑选那些没有中文字幕的。对自己喜欢的电影,他们可以看上五六遍,七八遍,甚至晚上睡下了还爬起来看,以至于滚瓜烂熟地背诵了整部电影的对话,包括句子的发音和语调。他们整句整句的记下来,有的同学说,自己只要一说英语,那些电影人物的语句可以脱口而出,别人听起来还觉得是自己的英语自然流利。

 

  看电影仅仅是学习英语的方法之一,我校演讲比赛的参赛选手也谈到过其它的一些方法。譬如,不少同学都谈到自己原来与其他同学并没有两样,对英语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在中学里被老师捉住了背书,有的同学被规定要背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的每一篇课文,特别是规定背书时的语音语调必须与课本的录音磁带一模一样。很多同学说这一段经历开始时“苦不堪言”,但是如果当时老老实实地刻苦背了书,模仿了磁带,一旦“熬过了关”,英语就容易学了;当时艰苦的学习使自己终身受益。

 

  这些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对于我们英语教师来说是很有启发性的。

 

  第一,英语学习成功者所使用的、他们发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被忽视,相反,现行的课堂教学往往鼓励一些对提高语言掌握水平来说少、慢、差、费的学习方法。

 

  看电影也好,背课文、听磁带也好,英语学习成功者关注语句、语音语调的模仿,关注掌握和记忆完整的语块(即习语、短语、短句等出现频率高,形式、意义较为固定的多词组合),关注特定语块的功能及其出现的语境。无论是模仿,还是背诵,都不需要学习者特别去关注如何分析一个语块的语法结构。例如,英语里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它的内部结构如何并不重要,它所包含的各个单词的意义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掌握整个语块的意义和使用该语块的语境,能够在老朋友久别重逢的时候使用它。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同样是关注语块的功能和语境,不需要关注语法,我们说话写文章一般都不需要借助语法来构建语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对汉语的语法仅知其皮毛,为什么英美国家的人对英语语法的了解往往还不如我们英文专业的学生了解得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只有留学生才会注意到汉语口语中的“吃食堂”、“一匹马骑两个人”在语法上不易分析,而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我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必要对“吃食堂”作语法分析,也就从来不会分析它,但是语法知识上的缺失却从来也不会影响我们理解和使用这一语块的能力。演讲比赛优胜选手在学习中大下工夫的正是这种理解和使用语块的能力,而不是语法分析的能力。

 

  反复听,反复读,反复模仿,这样的一条“成功之路”已经在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界受到注意,所谓的shadowing(映像)教学法要求学习外语的学生对一小段录音一遍遍地听、念、用,一直到完全掌握其中的语块,象是工艺美术中表现一个图案或字块立体感的阴影区一样,与原来的图案或字块在形状上一模一样。

 

  与注重语块学习的方法相反,我们日常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精读课在课堂内强调的经常是句子结构的分析和单词的掌握,抠语法,背单词,忽视了语块和搭配,这在无形中误导了学生,给了他们“学好了语法和单词就学好了英语”的错误印象,以至于在课外为做语法练习和背单词表投入大量的精力。其它课上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听力课、泛读课只强调听懂、读懂,口语课、写作课只强调开口说、下笔写,忽视了逐句模仿、逐字模仿的练习和训练。

 

  不少学生和对英语学习策略感兴趣的老师往往认为英语学习有捷径,而注重语法和单词的学习看起来是一条捷径。按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会阅读英文文章和用英文构建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可以较为有效地应付考试,但是长远看来,这是一种效率低下的外语学习方法。学生一旦进入了高一阶段的学习,它的弊病就显露出来了。首先,运用语法和单词构建语句速度太慢,流利度不易提高。其次,自己构建的句子不地道,即使不是“中式英语”,英美人听起来也经常觉得怪里怪气的。譬如,It’s five to eleven和It’s five prior to eleven都是合乎语法的,但是在英语里人们只用前者而不用后者,仅仅用语法和单词构建句子就分不出两者的区别。再其次,由于听音时忽视了模仿,自己构建的句子往往违反了英语口语的韵律,这是造成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不地道的另一个原因。最后,注重语法和单词的教学养成了学生不注意模仿、不注意“从听中学”或“从读中学”的坏习惯,以至于离开老师、离开学校,自己就没法学习,英语水平多年徘徊,不得进步。

 

  与此相反,注重模仿,注重语块,这样的方法在开始阶段较为费力,但长远看来,它的长处正好是能够克服传统学习方法的弊端。首先,通过模仿学到的是完整的语块,使用时不必临时组装,因而有利于提高口语流利度。其次,模仿来的语块是地道的英语,有助于学习者克服“中式英语”的影响。再其次,由于注重模仿,学习者对英语口语的韵律和节奏有较好的悟性,有助于他们学会在口语和写作中使用地道的英语。最后,长期的模仿和语块学习培养了学生对语块的兴趣和敏感性,养成 “从听中学”和“从读中学”的好习惯,可以自觉地学习,不需要依赖老师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英语的习语、短语、成语等语块,成千上万。本科阶段四年里上的课充其量也只能学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依赖老师的讲课和课本的解释,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这很小的一部分上,而依靠自己反复的观察、体会、模仿和试用才能不断积累,不断进步。这一点对于英语有一定基础、但仍需继续提高的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学写旧体诗,但学习对外语也同样适用。

 

  第二,从理论方面看,演讲比赛的优胜选手通过看电影、听磁带学习英语语块的经验印证了语言两重性的观点。

 

  语言学,特别是语料库语言学的迅速发展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使用已有的固定语块,只有遇到障碍时才会去选择合适的语法和词汇构建句子,而一旦构建完毕又会回到语块的选用上。即便是可作结构分析的语块,在实际使用中通常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去作这种分析。这一研究成果改变了大家对语言的看法。传统的语言观林林总总,基本上是把语言知识看作一个以语法为中心,括了语音和语义的独立整体。这是一点论的观点。可是语块普遍运用的现象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两点论的观点:语言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可分析性(analyticity),又有程式性(formulaicity)。一方面,它是一个以语法为基础的、可分析的、相对封闭的系统,这是传统的语言观所已经阐述了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以记忆为基础的、程式化(即语块化)的、相对开放的系统,这是传统的语言观所忽视的。“相对封闭”指的是语言由数量有限的语法规则组织成了一个独立的系统,这是语言学家经常描述的系统。“相对开放”指的是语言服务于社会交往,从属于社会交往,组成语言的语块数量无限,而每一个语块又在社会交往的特定语境中执行它的功能,例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的语块就限定在老朋友久别重逢的语境里使用。

 

  语言双重性的观点反过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二语学习者不仅应当认真学会运用语法,而且还应当学会运用操母语者在不同语境中使用的语块。不少学者还提出了学习语块比学习语法更重要;语言知识在相当程度上是语块的知识,而语法是第二位的,本身没有生成作用,只起调整和协助的功能。演讲比赛优胜选手的学习经验可以说是为语言双重性的观点和语块学习的主张提供了一个范例。

 

  第三,演讲比赛优胜选手英语学习的成功经验还告诉我们: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学习有可能在师资水平不理想的情况下仍然取得长足的进步。课堂上的外语学习基本上是依赖老师的讲课,即使是所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也仍旧是由老师策划和组织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外没有语言使用的环境,学生很难超过老师,只能是跟在老师后面慢慢学。演讲比赛优胜选手的一个特点是他们不依赖老师,反反复复地听磁带、看电影都是自觉自愿的行动,老师没有也不可能每一步都跟在后面检查督促。实际上,长期的模仿和背诵使这些学生在英语的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他们的老师。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不再盲从老师,有的还在背后议论老师课堂上使用英语时出现的错误。这样的议论其实是正常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父母亲因为工作变动带着小孩子搬到一个新的城市居住,小孩很快学会了当地的方言,又反过来嘲笑父母亲不标准的方言。值得注意的是演讲比赛优胜选手中不少人在中学阶段英语就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进入大学后在有些方面经常感到吃不饱,因而有的在背后发牢骚,认为在学校浪费了很多时间,有的则混日子,没有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了部分高校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有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又有较好的音像设备,就完全可以有真正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学生也可以取得相当可观的进步,可以超过自己的老师。

 

  假如这里的讨论也可以算作是“成功学习者研究”的话,那么这样的“成功学习者研究”对于我国广大的英语教师来说无疑是重要的福音。同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英语教学的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很多地区很多学校都缺乏英语教师,特别是缺乏高水平的英语教师,聘请外籍教师所能够起的作用也同样是有限的。演讲比赛优胜选手自觉学习、超过老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即使在这样的地区和学校,英语教学仍旧是可以搞好的。实际上,在最近几年全国性的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中,来自西部高校,甚至来自这些高校非英语专业的选手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南京大学的学生的确取得过一些好的名次,但是现在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第四,演讲比赛优胜选手在英语的很多方面超过老师的事实并不说明老师的作用是无关紧要的,而实际上是向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老师,我们的确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和适应学生对我们的要求,可是英语水平又仅仅是当好老师的条件之一。从英语学习成功者身上,我们看到,要当好老师,更重要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模仿英语的兴趣,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南京大学的一些演讲比赛优胜选手一方面清楚地知道他们的英语超过了他们的很多老师,但另一方面又对中学时期那些捉住他们背书、模仿磁带的启蒙老师充满了尊敬,把这些老师看作是他们英语学习的引路人。有的同学还能回忆起当年学习的情景,回忆起遇到困难时老师是如何鼓励他先从《新概念英语》第二册里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学起的。儿童学大人说话、学地方方言一般不需要花费多少力气,但是对于成年的大学生来说,模仿英语语句和语调至少在开始阶段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影视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和模仿语句,注意其使用的语境。在听力和口语课上,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把学生感到困难的长句分解成较易掌握的短小的语块,也可以指出学生模仿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与此同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听到的和读到的语句用到自己的口语和写作中去,学以致用,让学生从中受益,就可以增强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来源:南京大学 教授(丁言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