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教师心理压力
教师的心理压力在行为上往往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理智性行为,另一种是非理智性行为。理智性反应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产生心理压力时,能冷静地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缓解压力的对策,进一步分析实现目标的各种主观条件,适时调整目标,改变方法或变换行为方式等,变压力为激励力量的一种反应形式。这种反应一般不会带来心理问题。下面主要谈谈非理智性反应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其后果。
1.攻击反应。有的教师遇到心理压力后,会产生气愤和不满的情绪,然后对构成其压力的对象或目标发动攻击。攻击行为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攻击,就是把攻击矛头指向引发其压力的人或物;二是转向攻击,就是把攻击矛头指向非直接引发其压力的人或物。比如,有的教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往往拿学生出气,或者向家人出气。这样容易产生偏激的心理,旧的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发新的矛盾,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2.回归反应。有的教师没有能力化解各种压力,往往表现出一种与年龄、身份不相称的反常的幼稚行为,似乎又回到了幼儿时期一样,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如大发脾气、又哭又闹等)来对待无可名状的压力。某校有一位老教师,连评两次高级职称都失败了,眼睁睁看着比自己年轻的同仁一个又一个地登上“高级”的宝座,加上个别素质不高的同事在旁边冷嘲热讽,这位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感觉是校领导有意为难,于是冲到校长室,以死相逼,闹了一场令人心酸的风波。其实这是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神经质的表现,以为这样能够获得别人的同情和照顾。显然,这类人的理智程度和自控能力已到了危险的边缘。
3.冷漠反应。有的教师碰到压力后,并不积极地力图改变现状,而是表现出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但冷漠并非没有心理上的愤怒和不满,不过是将这种情绪暂时压抑下去。这种人尽管表面上表现无动于衷,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甚至呆若木鸡,失去了喜怒哀乐的表情,但内心却异常痛苦。这种情况多数是由于长期压力的积累却没有能力和信心加以排解,经受长期的内心冲突和痛苦后造成的,如果说前面两种的反应多多少少算是一种发泄的方式,那么冷漠反应则是强行压抑自己,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将更为严重和可怕。
4.固执反应。有的教师已明显感受到了压力,却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消极反应形式,使其原有的行为凝固化。例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教师教法陈旧,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领导与同行三番五次提醒,自己通过听课、评课也有所感,但仍然固执己见,不思改变。这类人往往因为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而阻碍了理智的反应。
5.自卑反应。一些教师一遇到压力或阻力就主动放弃了原有追求的目标,变得失去自信,表现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陷入万念俱灰的泥潭中不能自拔,降低了自身对外界的积极反应能力,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