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媳妇

毛家媳妇

作者:梁君艳周琼嫒高诗

1949年以来,共有4人正式嫁入毛家,成为毛家媳妇。

不被羡慕的婚姻

1960年的邵华面临的,是一桩未必值得羡慕的婚姻。

此前,邵华的母亲张文秋已经为毛泽东提供了一位儿媳妇,那就是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但这段婚姻因为毛岸英身亡于朝鲜战场上的敌机空袭而宣告中止。

邵华可能要面临更多的辛苦。毛泽东把自己三十多岁的儿子毛岸青托付给自己的亲家张文秋照顾,确实是有自己的苦衷。

毛岸青有精神疾病,1950年时,他的情况一度还不是太坏,可以执行俄语的文献翻译工作。

一个病弱的儿子,必须有一个强硬而外向的女人来主内,而且也主外。

毛新宇书中这样记载了毛泽东评价邵华的话:“邵华是个好孩子,爱学习,求上进,有她帮扶着岸青,也是我毛泽东的福气啊。”

“帮扶岸青”四个字,是毛泽东对邵华一生的期许,也从此成了邵华后半生的任务。

出色的家族经营者

邵华在1970年和毛岸青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今天的毛新宇,这是唯一继承了毛泽东姓氏和血脉的毛家第三代。

毛岸青和邵华都没有被卷入之后的政治斗争。在1976年之后,他们仍然受到尊重和优待。

这一支毛泽东的血脉保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邵华努力让这个家在政治波涛中平安稳健,过得更好些。

她需要动用自己的社交才能来让自己的家庭影响力增值。在毛泽东去世后,这位毛家媳妇不但充当自己小家庭的话事人,也成为毛泽东精神遗产的维护者。

曾任邵华秘书的秦尚(化名)告诉记者,邵华是上上下下的“主心骨”,“她很精明,会运筹”。

延续的家族荣耀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仍然是一种庇佑。

杨开慧牺牲60周年时,邵华为组织建设“骄杨”大型雕塑,搞了很大的活动,用的是28吨的汉白玉石头,与毛泽东纪念堂的毛泽东雕塑来自同一个地方。邵华亲自做了很多工作,说服这块石头原本的买主将石头让出来,并发动群众捐款。

秦尚还介绍,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邵华领导成立了“毛泽东丛书办公室”,出版了一套由20多本书构成的丛书,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作序。“上上下下千头万绪都是她”。

毛泽东曾经给媳妇邵华两个建议,第一是“加一点男儿气”,第二是要广交朋友。这指引了邵华的两个主要生活内容——维护丈夫和儿子的形象,以及通过社交维护家庭的地位。

毛岸青享受中央政治局委员级别的待遇,但苦于身体原因,他无法去和父亲的一些老部下老朋友进行交际,这些事一直都是邵华担负的。“她常去拜访华国锋家、汪东兴家,每年初一还会拜访现任领导人。”邵华的一位不愿具名的老朋友说。

在2007年毛岸青去世时,邵华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感谢江泽民同志,文中特意提到了江泽民问到了毛新宇的儿子毛东东的情况,她表示一定要带着孙子去看江泽民。

在政治光环消退后,邵华尽力维护着这个昔日享尽荣光的家庭。

媳妇方法论

毛泽东的两条挑选媳妇的纲领,一直到邵华选择刘滨做毛新宇的妻子也仍然适用:不是高级干部子女,忠诚和服从。

刘滨和邵华有很多相像之处,这位正营职少校被这个家庭的很多朋友看作是一位大女人。

刘滨出生于1977年,参军后曾经在格尔木兵站服役两年,而后考入军校成为护士。23岁那年,她和毛新宇谈起了恋爱。三年后,军医护士刘滨最终成了毛家媳妇,与33岁的军校博士毛新宇完婚。

她是婆婆邵华身后的乖巧媳妇,婚后迅速完成了毛家长辈期待已久的喜事——生下了毛家第四代的男性继承人毛东东。

毛新宇曾经有过一次比较短暂的婚姻,第一任妻子郝女士曾经是山东的一位宾馆服务员,他们后来离婚,没有孩子。

尽管毛泽东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中国民间仍然对一个家族是否拥有男性继承人非常在意,何况这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第一家族。

邵华的老朋友、中国记者协会理事王南方就曾经对邵华说:“儿媳妇不生孩子不是你不能答应,全国人民都不能答应。”

根据“双独生二胎”的政策,毛新宇夫妇很快又生育了第二个孩子——女儿毛甜懿。不过邵华在孙女出生前2个多月就去世了。

刘滨的确在按照邵华的教导,试着担起维护毛家形象的责任。

一个细节是,邵华生前公开撰写的几乎每篇文章,内容都是回顾毛家大宅门的革命历史,发表平台也基本都是政治上最为正统的《人民日报》或《解放军报》,落款也一律都是和丈夫联合创作或署名,丈夫死后,她的文章变成与儿子毛新宇共同署名——每篇文章展示的都是她“毛家媳妇”的身份而不是个人身份。

这个传统也延续下来,2008年邵华去世之后,刘滨开始照此模样做事。当年,她和毛新宇共同署名的《杜鹃永远火红》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毛新宇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妻子:“刘滨也是一位合格而又优秀的女军人。她已经在部队工作16年,她在我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给予我很多的帮助,是我的一个好助手。”

名分的变更

1949年10月15日,18岁的刘思齐和27岁的毛岸英结婚。一年零一个月后,毛岸英在朝鲜身亡于美国飞机的空袭。

刘思齐从不避讳谈论毛岸英、毛泽东,即便在她再次成立家庭以后。

“写毛家媳妇,不能少了我。”她对记者说。

2006年5月,头发花白的刘思齐一身黑衣,由两位朝鲜女性搀扶,来到毛岸英的牺牲地朝鲜大榆洞。这是刘思齐第五次去朝鲜。前四次,她都是去朝鲜桧仓的毛岸英烈士墓。

这一次,她是带她再嫁后生的儿女一起来的。刘思齐让女儿从那里装了一罐土,带回中国。她觉得自己把毛岸英带回来了。

刘思齐曾说,这段感情断不了。

刘思齐可谓是谈论毛岸英最多最勤的毛家人。即便在她再婚生子后,她也一直接受采访,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她和毛岸英结婚的那一年。

有人觉得这对她现在的丈夫不公平。

电视剧《毛岸英》和舞台剧《毛泽东和他的长子》的导演刘毅然对这种说法深感不平:“刘思齐一直都被毛主席当女儿看待,早在延安时期她就是毛泽东的干女儿了。”

她对《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和其它电视剧中出现的毛岸英形象都不满意。“在父亲面前唯唯诺诺,没有情感,没有个性。”刘思齐告诉刘毅然,这不是她心目中的毛岸英。

在刘思齐的描述中,毛岸英才华横溢,会四国语言;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是个大英雄;对父亲孝顺,在农村看到农民给父亲洗脚,他叫家就给毛泽东洗;拒绝特殊待遇,与工厂的工人同吃同住,教工人们学俄语。

她甚至在80岁那年和剧组一起去朝鲜的毛岸英烈士墓。

她爱屋及乌,崇拜邱少云,因为他和毛岸英都死于火烧,一种和中枪相比更为痛苦的死法。

最终,刘思齐选中的舞台剧的名字是《毛泽东和他的长子》,和电视剧的名字一字之差,含义已经完全不同。

在中国,长子的概念,强调的是担当和责任感,以及继承权。

刘思齐会刺绣,刘毅然有次去301医院探望她,发现老太太手里拿着刺绣活儿。

那上面绣的是凤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