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还要’绝对’?里面该不是稀世珍宝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想揭开真相。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把盒子打开了。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结果让它们都跑到人间了。心理学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告诉我们: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说明理由。倘若宙斯给潘多拉盒子时,告诉她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罪恶,想必潘多拉是不会打开盒子的,反之,倘若不加说明和解释,或说明和解释不能为人们所领会,光发出"禁止",那么,禁止的结果必然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疑虑、揣度、猜测,并为探究为什么不许做而跨越禁区,结果适得其反。
在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3~5岁是性意识萌发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注意男女差别,产生性的好奇心与困惑,正是性启蒙的绝好时机。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时期之一,因为幼儿期种下的错误性观念,有可能毁掉一个人此后一生的正常性生活。
3~5岁幼儿的性好奇心与困惑,主要表现于玩弄外生殖器和对有关性与生殖的疑问。
幼儿玩弄外生殖器的内因是好奇,外因是内裤的摩擦和皮肤不洁的瘙痒。由于玩弄时伴随快感,所以容易形成恶习,应及时克服。当发现孩子玩生殖器时,应持平静态度,一方面进行耐心教育,告诉他们那是很重要的器官,让他们明白它同眼睛、耳朵等器官一样要细加保护,弄坏了会影响小便。另一方面,察其缘由,解除其外诱因,设法通过游戏引开其注意力。如果父母态度惊慌,甚至指责、吓唬:“脏死了,也不晓得丑,再玩就割下来喂鸭子!”那就难免会使孩子产生潘多拉效应,甚而种下性器是“不洁”与“邪恶”的压抑感,潜入意识深层。性心理学家告诫人们:如果孩童时代没有对性器树立一种自然、健康的观念,青少年时就容易受到卑劣、扭曲的性观念侵袭。
幼儿有关性与生殖的疑问,反映着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回答时态度应自然坦诚,“知无不言”,就像回答其它知识性问题一样。
“妈妈,我从哪里来”──“你是妈妈生的。”
“妈妈,你怎么生我?”──"妈妈和爸爸结了婚,怀了你,到医院请医生帮忙生的。”
这样回答,一般说孩子是满意的,不会再往下追问。如果孩子问:
“妈妈,小民有鸡鸡,我为什么没有?”—— “小民是男孩,你是女孩,女孩没有鸡鸡。”
“妈妈,你有鸡鸡吗?”──“妈妈和你一样是女的,没有鸡鸡。”
孩子分清了,问题也就没有了。为了巩固孩子这方面的知识,在直截了当地讲解人的性与生殖的同时,还可以间接地以动物为喻,通过故事,讲述性与生殖。
遗憾的是有些父母,当孩子提出问题时,自己往两性行为上乱联系,感到发窘、羞涩。于是,或欺骗搪塞:“捡来的!”或恫吓责备:“真讨厌,问这种不要脸的东西。再问揍你。”殊不知,这种搪塞责备,不仅解决不了孩子的疑问,相反会使孩子越发迷惑,感到神秘甚至产生性与生殖的罪恶感。既然疑问在父母处得不到解答,那只有自我去启蒙了。这就为孩子形成不正确的性心理制造了机会,种下“毁掉”一生的正常性生活的契机。
顺则正,逆则反,这就是潘多拉效应的规律。因此,当幼儿发出性的疑问时,务必善于启发,千万防备他们养成以性为不洁、为可耻、为禁忌、为堕落、为下流的错误的观念。愿他们幸福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