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孩子如何与人打招呼
见面打招呼是孩子在与人交往时表示友好和认定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与别人见面时最简便、最直接的礼节,极具普遍性,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所以,有教育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打招呼的方式与孩子实时心理的关系。
成人可能对这个研究并不感兴趣,他们会认为,现代都市人都非常会隐藏自己的内心,而且打招呼都形成了固定模式。但这个论点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成立,他们的内心相对于饱经世故的大人来说,显得非常单纯,打招呼时往往体现多样性。
孩子打招呼时看对方眼睛吗
如果父母观察到别人注视孩子的眼睛打招呼,而孩子不看对方的眼睛而做应答招呼,那并不代表孩子性格孤傲、看不起人。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孩子因为怕生人而胆小,或有强烈的自卑感。
面对孩子这种情况,父母不应着急,而对孩子发火。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教会孩子养成注视对方眼睛的习惯,一次不行就两次,直到孩子养成这种习惯为止。孩子的习惯都是父母教出来的,而且孩子的可塑性比较强,一旦习惯养成,就会相伴终生。
父母尤其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在与对方交流时,注视对方眼睛的习惯,这会让孩子受用终生。
孩子距离多远与对方打招呼
美国教育学家查尔莫斯认为,孩子对于沟通的距离比成年人更为敏感。他在1998年时做了一个实验,在100个受测孩子中(平均年龄为8.6岁),在与陌生人打招呼时,有80%的孩子都会有意或无意的稍微后退。
这个有趣的实验结果,在查尔莫斯眼里有重大意义。首先,这表明,在美国,父母对于孩子的开放式教育还不够,所谓的培养孩子自立,仅仅表现在孩子的素质与能力上,而对于外部环境的主动接纳,还远远不够;其次,孩子在10岁以下的年龄段,与陌生人接触时,左脑会产生一种抗拒性信号,从而会产生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动作。孩子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后退,但“他们的确后退了”。孩子们打招呼时,更喜欢“保持距离”。
父母们可以自己体会下,也许在成人世界里,在相互打招呼时,对方如果故意后退两三步,也许他自己认为这是一种礼貌,表示谦虚,然而这种小动作往往让我们误解成为冷漠的表现。
查尔莫斯认为,父母可以通过孩子与对方打招呼的距离,以及后退的幅度,来判断孩子对于眼前这个陌生人的喜好程度。
孩子打招呼时点头吗
当父母发现您的孩子,在打招呼时,还冲对方点头,那这表示孩子除了对对方怀有戒心外,还具有处于优势地位的欲望。
有的孩子从小就渴望处于优势地位,成为“孩子王”,这从很多小细节都能表示出来,比如看到有其他小孩子想加入游戏时,就点头示意对方过来,表现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强势地位,在心理上先给对方以一定威慑。
家长看到这类情况时,应该对孩子有所约束,因为如果放任孩子从小就这样,对孩子今后发展并没有好处。
孩子与初次见面的人随便打招呼吗
大多数孩子与初次见面的陌生人都不会随便说话,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会因为某种目的,强迫自己与人沟通。
所以,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初次见面的人就随便打招呼时,要有所注意,因为这样的孩子也许以后会很轻浮,容易被人欺骗。
教育心理学家也表示,“自来熟”的孩子,在心理上其实有无条件接纳对方的倾向,这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是危险的信号,家长需要加以引导。
孩子打招呼的语言大有文章
美国教育家查尔莫斯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从一个孩子的打招呼用语,可以了解这个孩子的脾气。能揭示其性格的招呼语,是指孩子刚刚结识某人时或与熟人相遇时,最经常使用的那一种。他对一些常用打招呼用语进行了分析:
“你怎么样?” 这类孩子习惯占据主导地位;对自己充满了自信。行动之前,喜欢反复考虑,不轻易采取行动;一旦接触新鲜事务,就会全身心地投身其中,不圆满完成,决不罢休。
“你好” 孩子头脑冷静,今后对待学习、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喜欢大惊小怪,深得朋友们的信赖。
“喂!” 此类孩子快乐活泼,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富于创造性,具有良好的幽默感,并善于听取不同的见解。
“嗨!” 此类孩子腼腆害羞,多愁善感,极易陷入为难的境地,经常由于担心出错而不敢做出新的尝试。但有时也很热情,讨人喜爱,当跟父母或小伙伴在一块时尤其如此。
“过来呀!” 此类孩子显露办事果断的特质,乐于与父母或伙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看到你真高兴。” 此类孩子性格开朗,待人热情、谦逊,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容易感情用事。
“有什么新鲜事?” 这种孩子凡事都爱刨根问底,弄个究竟,当父母的虽然有时会觉得累,但也会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