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表达爱意

学会表达爱意

(一)

2岁4个月的豆豆刚入园时,用打来表达喜欢。我们不断对他说:“你喜欢宝宝,可以用拥抱、抚摸的方式,不要用打的方式,那样她会疼的。”

多次之后,当他想表达自己的喜欢时,会先打一下,然后再拥抱、轻拍。

那天,我们一同到亚运村上戏剧课,回院的路上,孩子们一路玩耍,非常开心。豆豆与桓桓玩起了顶头的游戏,正相持不下时,豆豆突然开始打桓桓,桓桓喊:“豆豆,豆豆!”我赶紧过去告诉豆豆:“你喜欢桓桓可以抚摸他,轻轻地拍他。”

豆豆马上意识到了,立刻停止了打人的动作,伸出小手,轻轻拍拍桓桓。过了一会儿,桓桓累了,躺在地上,喊着豆豆的名字,我猜想可能是是桓桓想享受豆豆的爱,就对豆豆说:“你可以过去抚摸桓桓。”豆豆一扭一扭走到桓桓身边,温柔地抚摸着桓桓。

桓桓又喊宝宝的名字,宝宝电像豆豆那样来到桓桓身边,不断地抚摸着他。

(二)

豆豆生病后,学会了用拥抱的方式表达爱。

那天早晨,吕老师把豆豆带到花园,宝宝和桓桓正在远处玩。宝宝先看到了豆豆,她张开双臂向豆豆跑去,在吕老师的鼓励下,豆豆张开了双臂拥抱宝宝。我说:“宝宝爱豆豆,豆豆也爱宝宝。”我也拥抱着他们:“老师也爱豆豆、宝宝。”这时桓桓也发现豆豆来了,一路小跑过来,嘴里不清晰地喊着“豆豆、豆豆”,三个小朋友热情地拥抱在一起。

(三)

孩子们在路边玩,各自寻找有趣的东西。宝宝情绪有点不稳定,抱着小狗,不知如何是好。

我说:“宝宝,老师抱抱你,好吗?”她不肯。豆豆问:“宝宝怎么啦?”我说:“宝宝心情不好,你可以安慰一下她吗?”豆豆“恩”了一声,脸上一幅很坚定的表情,上前紧紧拥抱着宝宝,像在给宝宝宝传达力量。

宝宝嘴角突然上翘,露出了笑容。两个孩子一起高兴地玩了二十多分钟。可能玩得太兴奋了,豆豆不小心摔了一跤.哇哇大哭起来。宝宝急忙上前拥抱豆豆,抚摸着他说:“豆豆,不要哭了,我爱你。”豆豆慢慢停止了哭声,平静了下来。两个小朋友手拉手一起走了。(王莉)

孙瑞雪:

表达喜爱之情,身体语言比用口头语言要真切。这个表达习惯是在幼年和童年时期逐渐形成的。

一次,一个5岁的男孩玩到高兴处,挥手打了身边的伙伴。被打的孩子对我说:“院长妈妈,他总打人。”

小男孩不好意思地对我说:“院长妈妈,我不想,但我真的忍不祝”

另一个男孩说:“他就是忍不住!”

我常常发现,成人们表达爱的方式有时候非常奇特,有的是挖苦对方,有的是折磨对方,正面表达似乎反而成了一件难事。

常常有家长对我说:“我没法对孩子说我爱你。说不出口,总觉得有点肉麻。心里知道就行了。”他们不愿用语言表达爱,奇怪的是,却能毫不犹豫地把抱怨、责备、拒绝的话挂在嘴边。

宝宝的故事

抛洒、搬运和垒高

“哗”的一声,2岁6个月的小宝宝又将豆子洒了一地。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我和王老师对视了一下。看来暂时不能指望她归位了,我过去帮她归位。她很快发现老师在不停地将豆子归拢,这个发现让她更起劲地将豆子洒到其他地方。伴随着豆子“啪啪啪”落地的声音,她的脸上透着微微的惊喜。

小宝宝宝还喜欢将教具搬来搬去,把立体几何组拿到梯道里,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将它们藏到工作毯里。如果圆柱体插座的洞穴里有珠子,不用问,那一定是小宝宝干的。

有一天,小宝宝发现粉红塔与棕色阶梯可联合垒高,她欢呼雀跃地站到了小椅子上,要与那塔状造型试比高。在工作时间里,老师不断发现小宝宝将彩色圆柱体组从她的工作毯上扔到别人的工作毯上,或者把珠子、蚕豆一颗颗地扔在教室的地上。

在餐厅里,常常可以看见小宝宝推着小椅子跑来跑去。

小宝宝空间的敏感期到来了。(吕景玲)

孙瑞雪:

儿童通过抛洒、移动物体探索空间,感知他和物品、空间之间的关系,把里面的东西取出来,把外面的东西塞进去,是幼儿认知空间的最初过程。

但这给教师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能设计出专门用于这个项目的教具就好了。比如有没有可能设计一块能收集豆子的布毯呢?

成串的为什么

这是下午吃加餐时宝宝和老师的对话。

宝宝:“吕老师,为什么要开灯?”

吕老师:“因为今天天阴。”

宝宝:“为什么天阴就要开灯?”

吕老师:“因为天阴的时候室内很暗。”

宝宝:“是不是一开灯屋里就不暗了?”

吕老师:“是的。”

下面是看动画片之前宝宝和老师的对话。

吕老师:“宝宝,请你去看动画片!”

宝宝:“为什么要看动画片呀?”

吕老师:“因为现在是看动画片的时间。”

宝宝:“为什么现在是看动画片的时间呀?我们今天早晨不是看动画片了吗?”

吕老师:“我们早晨看的是《迪斯尼英语》,现在看的是《白雪公主》。”

宝宝:“为什么早晨不看《白雪公主》呀?”

吕老师:“那是一天的活动安排。现在看这个动画片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安排。”(吕景玲)

孙瑞雪:

所有的孩子都有问“为什么”的时期。宝宝还小,问得简单一些.很多大孩子的追问使成人不知所措。

这些为什么经常连续成串。每一个为什么引导一种因果关系,成串的为什么引导一个因果链条。因果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当儿童用语言探索逻辑关系时,就发出了一连串的“为什么”。“为什么”也是孩子语言敏感期的一种表现。在一个个为什么面前,教师一定要做正确、简洁的解答。

分 享

宝宝一手拿着她的泡泡枪,一手拿着装泡泡水的瓶子,准备去游乐场玩。佳玉看到了,跑过来抢宝宝手中的泡泡枪,宝宝恐慌地将枪抱在胸前。王老师拉开了佳玉,对她说:“佳玉,那是别人的东西,你要问宝宝,可以给我玩一会儿吗?”

桓桓在衣帽间看到了这一切,他几乎和佳玉同时问了出来,“可以给我玩一会儿吗?”宝宝只听到了佳玉的声音,看了看佳玉迫不及待的眼神,宝宅犹豫了一下,把泡泡枪塞给了佳玉。

桓桓着急地冲过去抢佳玉手中的泡泡枪。王老师说:“桓桓,佳玉是征得了宝宝的同意才拿到泡泡枪的,你没有征求别人的同意不可以拿。”桓桓拼命在王老师怀里挣扎着,急得说不出话来,最后放声大哭。旁边的孙瑞雪老师看到了,对桓桓说:“桓桓,你可以再征求一下宝宝的意见,看她是否愿意把她手里装泡泡水的瓶子给你。”抽动着还未平静下来的身体,桓桓想了一下,抽泣着,断断续续地问:“我可以玩一会你……的瓶子吗?”

看桓桓哭了,宝宝毫不犹豫地把手里的玩具给了桓桓,还热情地对桓桓说:“泡泡枪要放泡泡水里蘸一下,然后就能打出泡泡了!,桓桓一边抹眼泪一边走回衣帽间,请我帮他打开瓶子。(吕景玲)

孙瑞雪:

儿童是通过物来发展的,或者说儿童是通过消费物物来发展的。儿童必须首先拥有物品,才能消费这个物品。这就出现了物品的所有权问题。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教师一定要帮助儿童建立这个原则并形成秩序。不打折扣地实行这个原则时,我们发现,儿童是愿意让伙伴分享玩具的。

到了5岁左右,儿童必然开始喜欢和他人分享物品,这是一种成长的规律,但在此之前,儿童的物品应归他自己所有,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东西。但我们的许多家庭、许多学校都强制孩子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客人,这可能是我们民族的好传统之一,但它不适用于5岁之前的孩子。

几年前看一家电视台播放的少儿节目。屏幕上,一圈三、四岁的孩子围坐在主持人周围,主持人问孩子们:“你可以把你的衣服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吗?”连续问了几个孩子,无一人愿意,最后一个孩子双手抱紧自己身上的衣服哭着说:“我不给,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这一哭,所有的孩子都哭了起来,采访无法继续下去:镜头一转,主持人总结说:“看我们的独生子女;多么自私1

强制让儿童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地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分享变成了交换,或者是占有。家长和学校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分享的机会,有的孩子正处于“我的”占有敏感期,他要靠拥有自己的东西将“我”与“他人”区分开来。如果强制这个时期的儿童分享他的东西,会给他造成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必然会愿意分享,因为他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层面。

六、七岁时,孩子才开始真正体会分享的乐趣,这时分享 变成了一种快乐和良好的品质。

赠送、交换也是儿童交往和得到物品的方法,平时要给儿童一些玩具、食品,使他们拥有赠送和交换的条件。

爱咬人的玮玮

前一天中午刚吃完饭,2岁的小男孩玮玮就把明明的手咬了。明明大哭着,玮玮满脸歉意和恐惧,语无伦次地为自己辩解,说是为一个玩具吵了起来,然后就用牙齿咬了明明。

我觉得有点奇怪。玮玮是一个很乖巧、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平时没发现他有侵犯性行为,为什么会咬小朋友呢?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后,我突然想起,前几天曾发现玮玮在用嘴巴啃桌子,很是“津津有味”。当时我还以为他是无聊,就提醒他去工作。现在想来,玮玮可能是在用舌头和牙齿在感知物体,探索环境。

第二天刚吃完加餐,几个孩子爬栅栏玩,玮玮也在其中。老师在旁边看着他,以防再次出现意外。玮玮正和洋洋跳垫子,只见他突然抱住洋洋在洋洋脸上咬了一口,速度之快让老师猝不及防!

老师抱起洋洋,她脸上有了一圈牙印,而玮玮似乎没有意识到做了什么,愣愣地看着洋洋,不知所措。下午玮玮的妈妈来接他时,老师跟她谈了这件事,他妈妈很生气,说玮玮在家也咬爸爸的手。(文文)

孙瑞雪:

我们发现一些2岁左右的孩子会出现用口腔即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应该在2岁以前完成。儿童出现这些现象时家长一定要注意,使儿童顺利补上口腔的敏感期。

玮玮是在用“咬人”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拉下的口腔敏感期。我对他妈妈说:“这些天留意玮玮,给他提供可以咬、尝的东西,比如橡皮圈,各种软硬不同的食物,干净的、不同质地的物品等,以满足他的口腔的味觉和触觉。”

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下,过了一段时间,再也没有发生玮玮咬别的小朋友的事。

儿童无意中用牙齿、用口认识事物,和人有意使用牙齿攻击有着本质的区别。儿童长牙时要使用牙,舌头发育时要使用舌头,这是1岁左右孩子的特点,他们用牙不断咬、咀嚼东西,把东西塞满一嘴,但并不咽下。偶然也会把自己卡住,但很快就学会了调整。饼干、苹果都是孩子发展口腔的好东西。

但很多孩子的这个敏感期滞后了。华亭的幼儿园里,好些孩子2岁多时这个敏感期仍未度过,他们最爱吃的水果是梨、萝卜(我们把萝卜当水果用),不爱吃高级的饼干(大概嫌太酥了),最爱吃又便宜又硬的那种。咀嚼时又专注又认真又满足。很多小床的边缘都被孩子们的牙齿啃坏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